淺談語文心理素質教學管理論文

淺談語文心理素質教學管理論文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把心理素質的培養貫穿在其中。

  語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內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達認識與感受的媒介和手段。因此,語文心理素質要從文章的語言文字入手,結合教師的範讀和學生的閱讀訓練,注重觀點、思想、感情的潛移默化,以情動人。以《最後一次講演》一文為例,這篇講演辭激昂慷慨,愛憎分明,充分表現了聞一多堅持真理、追求正義的高尚品質和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鬥爭精神以及對前途和勝利充滿信心的堅定態度。教師在講讀這篇文章時,要結合講演辭本身的特點,首先搞好範讀,力求逼真的扮演好講演者的角色,表現出講演者沉重悲憤、激昂慷慨的情緒,以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受到心靈上的震撼;另外,教師可在強調學生課外反覆閱讀,仔細體味,做好充分準備後,在課堂上舉行演講比賽;然後,教師再適時請學生談理想、談信念、談人生。這樣育人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更能造就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寫作的意圖所在,是文章的主旨和靈魂。教師應充分把握和利用這一育人的“樞紐”,聯絡學生的思想實際,在分析和評價作品中說理育人時,力求滲而有度,透而有力,使學生“聞而知味,吃而識味”。比如《儉以養德》一文從道德品質的高度擺事實,講道理,闡述了提倡節儉的觀點。教師應把握中心論點、分析文章的層次入手深挖教材,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教材本身的育人優勢、心理優勢,深入淺出的講清文章所要闡明的道理;而且可以聯絡學生“吃零食、扔饅頭”的擺闊氣的心理,指出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與本文背道而馳的浪費性行為。然後讓學生針對自己找差距,談體會,因勢利導進行育人,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更有利於他們明辨是非、善惡與美醜,提高思想覺悟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作文的命題和講評也是進行心理教育的重要環節,教師可結合家學實際、學生思想實際和現實生活,有意識的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命題知道學生寫作並進行講評。仍以《儉以養德》一文為例,教師在授完本課後,為鞏固育人效果,可適時佈置一篇供料作文:“近年來,高消費之風颳進了校園,有的中學生追求吃高階食品,喝高檔飲料,穿名牌服裝,並視此為時髦和瀟灑。”要求學生針對這一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這樣做,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的正視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負面影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常的消費心理。

  我在語文教學中還經常利用日記的形式與學生進行心交流。例如曾經有個學生在日記中寫到:生活真沒意思,另一個世界是不是很沒好。我看到後立即找到這個同學,因為我意識到這顆粒有問題。果然,經過了解,原來,該生父母經常吵架,甚至要鬧離婚,孩子沒人管。我也由此想到她近來學習成績下降的原因。我跟她談了好多,又到她家中進行家訪,跟她父母談了很多。後來孩子告訴我,她現在很幸福了,感謝老師。其實我還要感謝她那篇日記。

  讓學生參與競爭上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鍛鍊其能增長其才幹的重要途徑,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特徵和任務之一。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世紀,我們更應增強學生的餓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自信心和耐搓力,語文教學也要承擔這個責任。我在教學中經常搞活動,開展竟賽。如課前5分鐘講演,故事大王比賽,普通話比賽等,在活動中,讓學生首先肯定自己,:“我是個正常人,在各方面不比別人差”,從而樹立其自信心,使其對自己有個客觀的評價。避免因失敗而產生自卑心理。都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透過語文教學活動,改善師生關係、融洽師生感情,尊重、關懷、信任學生是保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羅散塔魯教授說:“我的實驗,證明了老師和學生間有巧妙的互動作用。老師透過說話聲音,面部表情,無意中把他的期望傳給學生,學生接受這些資訊後,就會尋求改變自己。”可見,教師作用的不可低估,對於培養學生的心理適用能力大有裨益。

  利用文學社團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的文學社團的成員在走向生活、觀察生活,如參加夏令營、訪問老紅軍等活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提高自身的生理素質,而且可以激發自己的情趣,磨練自己的一直和毅力,培養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力、聯想與想象能力。使自己的心理素質得以提高。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可忽視心理教育這塊陣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