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比較論文

中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比較論文

  美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美國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時期,激烈的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兒童的適應、情緒、行為問題日益嚴重。隨著兒童勞動法、義務教育法、移民法等法律的陸續頒佈,美國的教育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校越來越意識到兒童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這一狀況導致了兒童心理研究運動的興起。1886年,LighterWitmer在美國的賓西尼亞州立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兒童心理諮詢診所,開創了心理學為教育實踐服務的先河。許多學校紛紛效仿,學校心理學應運而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也隨之逐步形成。

  同美國一樣,中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順應現實需要而產生的。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以及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1982年,北京師範大學率先成立心理測量與諮詢中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1984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健康諮詢室。1986年,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了學生問題諮詢所。隨後,各個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相繼成立。

  (一)機構人員比較

  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一般為學校的正式機構,獨立運作。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的博士學位,同時需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取得教育學碩士的從業人員,需繼續完成2年半左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證書計劃課程,並完成1000小時以上的實習和綜合性證書考試後方可開展心理諮詢工作(碩士後學歷)1。心理健康教育的諮詢員必須持有諮詢員職業考核透過的資格證書。目前,全美學校符合條件且從事此項工作的心理學家的人數在22000到25000人之間,與學生的比例約為1:1500。

  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大部分掛靠於學工處,真正專司其職獨立運作的機構較少。人員配備上大多為兼職,專職人員所佔比例極少,學歷層次參差不齊,學科背景不盡相同,出現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醫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各種學科背景交織的複雜局面,而且從業人員嚴重不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生比例遠低於1:5000。

  (二)內容比較

  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心理健康諮詢、生活指導、生涯輔導、磋商性服務等。目的在於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認知方式。著眼於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大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追求幸福與美好,提升大學生的生活質量。

  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智力發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挫折應對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內容設計主要集中在如何預防和治療心理障礙,解決各種心理問題上。目的是引導大學生學會學習,著重發展大學生學習能力和習慣,幫助解決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問題,完善大學生專業學習心理素養。

  (三)實施途徑比較

  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主要有: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園生活的滲透作用;進行社會服務;設立健康圖書館。

  在心理健康教育實施上,中國高校亦有獨到之處:普及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具有較完善的心理諮詢值班制度;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諮詢活動形式多樣;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

  二、啟示與借鑑

  (一)建設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型隊伍

  1.堅持專業化發展。一要豐富專業理論。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和研修基地,定期組織心理諮詢師培訓班,對從業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管理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培訓,增強其專業理論水平。二要提升業務技能。透過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論壇,鼓勵從業人員積極開展調研,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經驗交流,從而全面提升實務操作技能。三要更多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積極探索,勇於實踐,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研究,不斷完善學科建設,從根本上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程序。

  2.推進職業化程序。一要推行並完善資格准入制度。實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規範心理諮詢師持證上崗、定期培訓和資格審查制度。二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發展規劃。從業人員要認清職業定位與相應任務,按時完成預期的職業目標。三要建立獨立的職務評定體系。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要結合心理諮詢師資格認證條件,制定心理諮詢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標準和實施細則,實行獨立的評審指標、序列和程式。四要健全職業評價機制。依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設計制定較為科學的職業績效評價體系,實行領導、同事、學生與自我評價相結合,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統一。

  3.建設專家型隊伍。一要培養專家造就意識。政府要把心理諮詢師當成人才來定位,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培養方向和步驟。適時建立健全‘‘高校心理諮詢師人才庫”並納入國家和地方人才建設範疇去規劃。二要創設專家造就環境。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開展學術交流。鼓勵引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協會或研究會,利用協會開展資格評估、業務培訓和諮詢服務。三要固化專家造就路徑。要透過設立研究課題,劃撥研究基金,鼓勵從業人員開展相應的學術研究。

  4.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目前,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現有條件,在堅持走專業化、職業化道路的前提下,應當積極整合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輔導員資源,從中抽調一些熱愛心理健康教育事業且具有一定專業素質的人員,加大對他們再學習的投入,不斷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在推

  行資格准入制度時,可考慮先降低門檻,允許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可以暫時獲得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任職資格。以後逐步過渡到碩士、博士研究生。

  (二)科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1.基礎課程的開設。可以在大學生中開設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基礎課程,目的是增加大學生對各種心理現象的理解。

  2.實用性課程的開設。在大學不同階段,開設入學適應性教育、專業認知、學習策略、人際交往、情緒調節、擇業與求職等課程,側重解決具有共性的心理問題。

  3.設計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活動。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需要,安排不同的教學計劃,解析有代表性的案例,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提高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路徑

  1.在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行有效實施途徑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實施路徑。以宿舍、班級為單位,挑選各方面優秀、心理素質好的學生進行培訓。發揮“朋輩”心理輔導員的作用,儘量做到8—12個人中有一個‘‘朋輩輔導員”定期帶領自己小組的成員,針對共同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討論,彼此支援、幫助。及時發現同學中存在的問題,便於學生和心理諮詢師、輔導員之間的溝通,更有利於在學生中廣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面,我們應借鑑美國哈佛等一流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不斷拓展服務渠道,組織培訓活動、開展團體研討、建立心理健康圖書館等。使學生在面臨心理困惑時,自己能夠找到問題的依據和解決的辦法,從而有效進行自我保健,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