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身體結構認知研究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身體結構認知研究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身體認知體育鍛煉相關性研究

  論文摘要:採用心理症狀自評量表(SCL一90)、身體自尊量表、體育鍛煉態度量表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身體認知結構和體育鍛煉狀況的相關性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身體認知結構、體育鍛煉態度、鍛鍊行為和心理健康狀況之間存在較高程度的正相關性。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人,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互促進的關係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為探尋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有效結合點,本文基於測試和調查的資料,深人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身體認知結構和體育鍛煉態度—行為之間的相關性。

  1研究物件與方法

  1.1研究物件

  採取隨機分層抽樣的辦法,選取湖北經濟學院、廣東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5所高校的50個體育教學班級,共1715人為研究物件,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測評法

  選用心理症狀自評量表(SCL-90),測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並根據問卷統計結果,將調查物件分為正常組、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較高的效度。

  1.2.2身體自尊量表

  選用《大學生身體自尊量表))OPSPP),測量個體對自我身體的不同方面的滿意或不滿意感程度。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鍛鍊態度量表

  選用《鍛鍊態度量表》瞭解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認知與行為情況,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和內容信度。

  1.2.4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和SPSS11.0軟體對三項測試的評分進行描述統計和比較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總體情況分析

  SCL-90總分是90個單項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狀況的總體水平,SCL-90總分越高,說明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越高。f=1參照李虹報道[3[中的類似標準規定:SCIr90總分)180為心理障礙,其中180}SCL-90總分<225為輕度心理障礙,225}SCL-90總分<<270為中度心理障礙,SCL-90總分〕270為重度心理障礙。9個因子中任一項3分為心理衛生問題的陽性檢出。對SCI-90問卷的初步統計結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輕度心理障礙,佔總人數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為157人,佔總人數的9.2%;具有重度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為32人,佔總人數的1.93%;有173名大學生至少在一項因子上得分〕3分,本次調查的心理問題陽性檢出率為10.1%。透過對存在心理障礙的大學生的心理問卷中的9項因子分項統計,筆者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症狀排在前3位的依次為強迫、人際關係敏感和偏執,其次為抑鬱、焦慮和敵對;這些症狀均可引起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自在、自卑、交際範圍狹窄、與大多數同學合不來、對同學的優點嫉妒等現象,致使其處於憂鬱、苦悶的情感之中,從而導致其在體育教學中不願參加集體性和競爭性活動專案,對遊戲性活動專案缺少興趣,反應遲鈍。

  2.2大學生身體認知結構時其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分析

  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與健康的良好感覺緊密相連,且健康主觀感受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其身心實際健康狀況的感覺。rs}為分析身體認知結構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情況,筆者從大學生對身體自我價值感、運動能力、身體狀況、身體吸引力和身體素質等5個方面的認知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根據該量表的評分規定,除運動能力分量表的評分越低表示對自我運動能力認知越高外,其餘4個分量表則是評分越高,表示認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隨著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運動能力認知方面的評分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外,其餘4個方面的評分則逐漸下降。另外,體質不及格組在身體自我價值感和身體吸引力中的標準差和其他3個組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心理重度障礙組5方面評分中的標準差與其他各組相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說明,大學生對自我身體認知結構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3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鑲煉狀況的相關性研究

  2.3.1不同鍛鍊狀況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分析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的積極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面[6J:第一,體育鍛煉有助於非認知因素的發展;第二,體育鍛煉可減輕心理壓力;第三,體育鍛煉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第四,體育鍛煉能產生充實感、滿足感。很顯然,體育鍛煉能有效地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但不同體育鍛煉狀況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會存在不同呢?為便於研究的需要,將大學生群體劃分為經常鍛鍊和不經常鍛鍊兩類。根據我國體育人口的判定標準問,將每週體育鍛煉3次以上,每次體育鍛煉時間30min以上的學生確定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反之則視為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從表2可以看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為1017人,佔總人數的59.3%;不經常鍛鍊的大學生698名,佔總人數的0.7%;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佔經常鍛鍊人數的80.73%,有196名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佔經常參加鍛鍊的總人數的19.3%;不經常參加鍛鍊的698名大學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佔不經常鍛鍊人數的68.62%,有219名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佔不經常參加鍛鍊的總人數的31.4%。說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於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障礙發生率和心理問題陽性檢出率均低於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可見,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而重要的調節作用。公務員之家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作用具體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透過對經常鍛鍊與不經常鍛鍊的大學生的9項心理因子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經常鍛鍊者9項因子的症狀均明顯低於不經常鍛鍊者,說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於不經常鍛鍊者;將兩種鍛鍊狀況下的大學生的9項心理因子與國內正常同齡人常模進行兩兩比較陰,發現不經常鍛鍊者各項因子的症狀均明顯高於國內常模,經常鍛鍊者在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抑鬱、敵對、偏執、陽性專案數明顯高於國內常模(P<0.05)。除軀體化和恐怖因子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的其他7項心理因子與不經常參加鍛鍊的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3)0

  2.3.2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行為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的相關分析

  研究表明,喜愛體育鍛煉的程度、每週鍛鍊的(下轉第48頁)(上接第45頁)次數、每次鍛鍊的平均時間、鍛鍊的選擇強度、鍛鍊後的自我感覺和鍛鍊的堅持程度6個維度和心理健康相關係數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由此可知,從事體育鍛煉的態度、每次鍛鍊時間和鍛鍊的`堅持程度等3個維度起主要影響作用。

  從表4可以看出,(1)從表格的行間資料看,四個心理健康水平的組內均存在著:目標態度、鍛鍊認知、情感體驗、主觀標準共同影響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而體育鍛煉態度又影響著學生的鍛鍊意向。說明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與行為間存在密切的聯絡性;(z)從表格的列間資料看,除主觀標準外,其餘7個因素中的資料都是隨著心理障礙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評分呈逐漸下降的趨勢,說明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一行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較高的相關性;(3)從各組資料的標準差來看,心理重度障礙組除在情感體驗和行為控制感兩因素中不存在顯著差異外,其餘各因素的標準差均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可知,心理嚴重障礙組的學生在這6因素方面的離散程度較高。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學生對身體自我價值感、運動能力、身(州犬況、身體吸引力和身體素質5個方面的認知有顯著性差別,說明大學生的自我身體認知結構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障礙發生率和心理問題陽性檢出率均低於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3.1,3大學生的身體認知結構、體育鍛煉態度、鍛鍊行為和心理健康狀況之間存在著較高程度的正相關性。

  3.2建議

  3.2.1以身體認知教育為切人點,促進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

  3.2.2以大學生喜愛的運動專案為載體,全面提高體育教學的質}t與效益,徹底改變競技化技能傳習模式;以大學生喜愛的運動專案為載體,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身體素質練習於運動技能學習之中,採用形式多樣而有趣的體育教學方法,使體育教育真正做到育人、育體和育心。

  3。2。3不斷拓展高校體育教學時間和空間,為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創造條件。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高校體育課程結構,使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業餘運動訓練、運動競賽有機結合,把體育教學的時間進行延伸,擴大體育活動空間,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鍛鍊和交流機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