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幼兒進行有效提問的論文

幼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幼兒進行有效提問的論文

  1、提問既要面向全體,又要針對個別

  課堂提問要使全班幼兒都能參與思考,但不同幼兒學習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方式有差異,所以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符合不同認知水平的,能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要求。無論哪個班,都存在“中間大,兩頭小”的現象——中等生佔絕大多數。因此,設計課堂提問時,要以中上等學生水平為主,在此基礎上將某些問題作一些深化,某些問題分層次,以便在課堂中向這些幼兒提出。總之應儘量使每個幼兒都有回答的機會,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例如:科學活動《光滑的玻璃製品》,所設計的提問“看看桌子上的東西,找找哪些是玻璃做的?是幹什麼用的?”這是針對能力較弱的幼兒;“你還知道哪些是玻璃做的?是幹什麼用的?”“你們摸摸、看看這些玻璃製品,它們是怎樣的?”是針對大多數幼兒的:對能力教強的幼兒可以問他們“我們來看看、摸摸,比較一下,玻璃製品和我們認識的塑膠製品有什麼一樣或不一樣的地方?”

  2、提問後應給予幼兒一定待答時間。

  據研究,從孩子傾聽問題——理解問題——言語組織至少需要2-10秒,依問題的難易程度而不同,如果請幼兒站起來回答,則依個人的`性格特徵(內向型、羞怯型、外向型)而差異較大,從5秒到30秒不等。因此,教師的提問需要考慮到問題的難易、語言表達,孩子的性格等因素,給予幼兒充分思考的時間。但在實際中,有很多教師提問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僅1秒左右,這不僅沒有發揮提問激發思考的作用,而且容易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例如在故事教學中,當教師講述完故事後,往往會提“故事中有誰?”以此讓幼兒來了解故事中的角色,這些問題比較表面化,那麼等待的時間可短些,而且不用重複回答。像“你還能幫他們想出哪些更好的辦法?”這種發散性思維問題,教師可以多等一下,而且可以請多一點幼兒回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