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狀態對口腔病患就診的影響探析論文

心理狀態對口腔病患就診的影響探析論文

  本文作者:成凡平、武玉海、馮金蘭、高賜鳳 單位:市花都區婦幼保健院(胡忠醫院)口腔治療中心

  口腔科門診病人在就診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緊張心理,較為嚴重者會發展成為牙科焦慮症(dentalanxiety,DA)或牙科畏懼症(dentalfear,DF)。如果能在就診前即對這種恐懼心理給予高度關注並採取措施規避,可減少牙科焦慮症的機率,有效提高口腔診療效果。本文透過調查問卷就恐懼心理對口腔門診成人病人就診行為和服務舒適度需求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

  1調查物件和方法

  1.1調查物件

  抽取2011年12月在廣州市花都區胡忠醫院口腔治療中心各專科就診的病人作為調查物件,採取系統抽樣法,對每天口腔各專科門診候診號為奇數的831名病人進行調查。納入標準:①年齡﹥16歲;②廣州市花都區常住人口,截至調查之月在當地居住>1年;③無認知障礙,能配合完成調查;④知情同意。

  1.2調查內容和方法

  根據本課題研究目的由調查者獨立設計完成調查問卷。初稿形成後,在廣州市花都區口腔治療中心各專科選取20名就診病人進行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結果和相關專家意見予以修改和完善,形成正式問卷。調查物件在完全理解題意的情況下,由一名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陪同自主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問卷內容包括人口統計學資料(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等),就診時是否感到恐懼,產生恐懼原因,就診行為選擇,對與服務舒適度相關因素(牙鑽聲、出血、氣味、燈光、體位)的不安反應。與服務舒適度相關的5個因素的不安程度按得分均值來計算,無所謂記0分,有一點不安記1分,較不安記2分,非常不安記3分。得分均值高即認為對服務舒適度的潛在需求高。調查1周後,隨機抽取10%的調查物件在複診時進行重複調查,對複檢問卷進行重測信度檢驗,Spearman相關係數範圍在0.73~0.86,問卷信度良好。

  1.3統計分析

  資料資料採用SPSS13.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卡方檢驗和方差分析比較不同人群的恐懼心理情況、有無恐懼心理者的就診行為差異及服務舒適度需求,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統計有效問卷共831份,其中男性339人,女性492人;20~39歲佔59.2%。受教育程度分佈均勻,職業以公務員、公司職員、學生為主。自述來口腔科就診有恐懼心理的503人(60.5%),其中男性34.40%,女性67.10%。

  2.1有無恐懼心理在不同人群中的比較

  恐懼心理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有顯著性差異(P<0.05)。女性、20~39歲年齡段、大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職業公司職員的人群中有恐懼心理的比例較高(表1)。

  2.2恐懼心理產生的原因

  恐懼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為害怕疼痛,佔調查人群的63.3%,曾有或聽說過治牙痛苦者為22.6%(表2)。

  2.3恐懼心理對就診行為的影響

  有無恐懼心理對“是否先了解醫生情況”就診行為無影響(P=0.378),對“是否定期做口腔檢查”及“是否按時複診”有顯著性影響(P<0.05)(表3)。

  2.4有無恐懼心理者對就診服務舒適度的需求

  自述在口腔科就診有、無恐懼心理的兩組人群對就診過程中的牙鑽聲、燈光等與服務舒適度相關因素的不安程度得分均值最高為牙鑽聲,其次是血液,最低是體位。兩組人群對每個因素的不安程度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4~5)。

  3討論

  病人在口腔科就診的恐懼心理是造成DA的主要原因,DA病人在口腔疾病的診治以及行為上會表現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逃避治療的現象[1]。如果醫生能在病人就診前和就診早期干預這種恐懼心理,可避免和減少重型DA的發生。本研究共調查831名口腔門診病人,其中有503人自述來口腔科就診有恐懼心理,發生率在60.5%,低於Mellor[2]報道的78.67%~84.60%的研究,說明恐懼心理在口腔科門診病人中普遍存在。503人中女性佔67.1%,男女之間有顯著性差異,與國內外有關DA發病女性較男性嚴重的報道一致[3-4],這可能與男女之間的`心理差異有關。女性較男性更易焦慮、恐懼和表達情緒,但也不排除因男性隱藏和拒絕表達恐懼心理的因素。本調查中不同年齡段人群有無恐懼心理的比例也明顯不同(P<0.05),20~39歲年齡段比率>高年齡段,與Udoye等[5]調查發現的DA在24~34歲年齡段人群的發生率最高等結果相似。20~39歲年齡段人群承受的工作、生活壓力相對較大,對外界刺激更敏感,應該更在意和擔心可能的痛苦。

  不同職業、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中有無恐懼心理的比例也有顯著性差異,大學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公司職員中有恐懼心理的比例較高,與辛倫忠[6]報道的DA發生與文化程度高低無關的結果不同。筆者認為受教育程度高者相對接受的相關知識和資訊更多,對自己的健康情況更加關注,更擔心可能產生的疼痛等,所以恐懼心理發生也相對更高。而職業為公司職員者可能工作壓力相對其他人員更大,對健康的擔憂也更顯著,對自身的心理控制能力可能會更弱。所以口腔科醫生對於就診病人中20~39歲年齡段、女性、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要更加重視解釋和心理疏導,早期即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

  大量研究證實DA除了與自身心理控制失調有關的內因外,外因主要是因害怕看牙疼痛造成[7]。本調查中恐懼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也為害怕疼痛,22.6%因曾有或聽說過治牙的痛苦,9.9%因害怕醫生操作粗暴,所以無痛治療技術是減少恐懼心理的必要和關鍵的醫療手段,同時每次就診的個人主觀感受和對服務是否舒適的個人體驗對減少恐懼心理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在病人的就診行為方面,有無恐懼心理兩組人群均有約50%左右會在就診前瞭解醫生個人情況,說明病人恐懼心理的來源與醫生個人情況相關性並不大,更多的關注還是在治療本身是否有痛苦上。兩組人群在是否定期口腔檢查和是否按時複診方面表現出明顯差異(P<0.005),有恐懼心理的人群中僅有32.60%表示會定期做口腔檢查,明顯低於無恐懼心理人群(67.40%),說明恐懼心理對病人是否會定期做口腔檢查有明顯影響,消除病人恐懼心理可有效提高人們定期做口腔檢查的機率。但在按時複診方面,有恐懼心理人群中60%表示會按時複診,而無恐懼心理人群只有40%表示會按時複診,說明對口腔科就診有恐懼心理者更重視醫囑,更關注整體治療的效果;但也不排除為了儘快結束治療而遵從醫囑按時複診的可能。目前雖然有報道認為牙科就診頻率和焦慮水平呈負相關[8],但就恐懼心理對複診是否有明確影響的相關報道很少。

  自述有無恐懼心理的兩組人群對就診過程中與服務舒適度相關的因素(牙鑽聲、血液、燈光、體位、氣味)的不安程度得分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相同,均為①牙鑽聲、②血液、③氣味、④燈光、⑤體位,有恐懼心理組的不安程度明顯高過自訴無恐懼心理組,顯然有恐懼心理者對就診過程中與服務舒適度相關的因素敏感度更高。不同心理狀態人群對感覺尋求的差異是不同的[9],也就意味著有恐懼心理者對涉及感受的潛在服務需求更高。所以對自訴有恐懼心理的口腔科就診病人,醫生更要從聽覺、視覺、嗅覺、體位等方面的感受入手,為病人提供舒適的牙科服務來滿足病人的潛在服務需求。兩組人群均對牙鑽聲感到最不安,筆者認為這一方面和噪聲汙染有關,另一方面可能和早年鑽牙不能在無痛下進行而造成的心理陰影相關。說明雖然疼痛是引起口腔門診就診恐懼心理的主要原因,但在達到無痛治療前提下,醫生還要重視病人的潛在服務需求,避免聲音、血腥、氣味、燈光等帶來的不良刺激,尤其是牙鑽聲的噪音汙染,可以透過在診室播放舒緩音樂,對恐懼心理明顯的人群採用耳機聽音樂等方式來放鬆,儘量避免病人看到出血,消除就診環境中的特殊氣味,透過戴眼罩來減少強光刺激等方式來全面滿足病人對就診舒適度的需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