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論文

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論文

  當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為此,國內的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1.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積極和諧的心理狀態,即是一種高效、滿意、持續的心理狀態,包括認知、情感和人格等內在的心理活動與外部行為的和諧、協調狀態。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層次

  心理問題是指個體在適應和發展中產生的個體意識到或意識不到的主觀困惑或不良狀態。根據學生心理生活的實際狀況,把學生的心理問題分為心理偏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三個層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較輕微而又極其普遍的心理問題,主要與一個人的不良態度、不良習慣、不良行為傾向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自卑、驕傲、虛榮、多疑、自我中心、說謊、怯場、懶散、逆反、煩躁、任性、厭學、畏難、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習慣上可稱為心理品質的缺點或缺陷,每個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總人口中的比率為100%。有心理偏差的學生一般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

  (2)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中等程度的心理問題,是心理偏差與心理疾病的過渡階段,是在諸多心理偏差的基礎上積累起來,出現了心理要素的結構性失衡,即認知、情感、意志、慾望、需求等心理要素嚴重失調、失衡而形成的。如焦慮、恐懼、孤獨、苦悶、冷漠、嫉妒、狂妄、情緒衝動、心境壓抑等。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往往內在心理衝突、心理矛盾比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現許多不適應、不協調、不理智甚至錯誤的行為反應。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嚴重的心理問題,是個體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較嚴重的創傷,出現了諸多有違常理、常情、常規的言論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現出許多不可理喻的異態反應。學生中常見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慮症、神經官能症、抑鬱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覺、社交恐懼、感知缺損、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態人格等。據有關資料預測,學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長的趨勢。

  這三種心理問題的層次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他們之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內在連續性,在心理危機的程度、心理衝突的廣度和深度上均存在著層層加重的趨向。

  1.2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分類

  每個人所遭遇的困難包羅永珍,在某人看來不是問題而在另一個人看來就成了問題。所以在嚴格意義上講,心理問題無法分類,只能按照心理問題在哪些方面出現而有個大概的輪廓和分類。國內的學者俞國良傾向於將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分為四類:

  (1)學習方面的問題

  我國正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時期。由於學校和社會只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不注重學生心理及性格的培養,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發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學生厭學、逃學、恐懼學校、考試焦慮,並由此導致親子關係、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的緊張,導致學生在性格、行為上的問題。

  (2)自我方面的問題

  伴隨著青春期的來臨,生理的改變激起中小學生的自我形象不斷的變動,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為自我意識不夠清晰,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不能悅納自我,不能正確面對成敗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等。

  (3)人際關係方面問題

  中小學階段的人際關係的重心是與同伴的關係,如何處理好競爭與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會影響與同學、朋友的關係;同時,教師和家長等成年人於中小學生的關係的調整也是一連串的人際關係問題,中小學生的許多心理困惑也與此有關。

  (4)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

  隨著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的提高,不僅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還會受到思維、價值觀和風氣、流行的直接影響。能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社會和文化,使他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如果適應不當,這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

  1.3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影響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十分複雜,主要概括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1)主觀原因

  主觀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為中小學生的心理正處在一個幼稚與成熟、衝動與控制、依賴性和獨立性錯綜複雜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發展相對滯後,容易造成中小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

  (2)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方面,一是社會的影響。社會變革在帶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人們心理的震盪和行為失範。而這些消極因素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學生。二是學校的影響。目前,應試教育仍頗有市場,學生課業負擔沉重,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所必需的時間和空間。三是家庭的影響。家庭是中小學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場所。家庭教養方式的不當、家庭氣氛的不好、家庭結構的不良,使中小學生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

  1.4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標準

  如何確定心理健康的標準,目前在心理學界尚無統一的標準。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針對上面提到的學習、人際關係、自我、社會適應等方面學生的心理問題,制定了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可大體概括為:一是敬業,二是樂群,三是自我修養。

  具體地說,學生學習的心理健康,表現在以下6點;成為學習的主體;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在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在學習中排除不必要的憂懼;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人際關係方面,心理健康表現為如下6點:能瞭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能客觀瞭解他人;關心他人的要求;誠心的讚美和善意的批評;積極地溝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現在如下6點:善於正確地評價自我;透過別人來認識自己;及時而正確地歸因並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擴充套件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堅持著三個方面18點編制了心理健康測查量表,在全國範圍內測試和使用,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在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具體表現為以下六種傾向:

  (1)醫學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一是教育內容的單一化,將心理諮詢的內容簡單歸於生理問題的檢查治療;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員與場所設定不合理,類似於醫療環境。

  (2)學科化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誤解為心理學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

  (3)片面化傾向。過分推崇心理測驗,用單純心理測驗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違反心理測驗的道德標準,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4)形式化傾向。有些學校建立心理諮詢室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流於形式,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有關部門的檢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虛名。

  (5)德育化傾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為一談,沒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學校在具體操作中簡單以行政幹部或德育教師代替心理諮詢人員。

  (6)孤立化傾向。把心理健康問題理解為學生一個一個的問題,忽視了教師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對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

  2.2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物件、內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為三大型別,即發展型、預防型和治療型。

  發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主要採用心理輔導和激勵學生自我修養、自我調節的方式。

  預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針對部分在學習、自我、人際關係、社會適應上潛在的或剛冒出問題苗頭的學生。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良傾向,立即採取措施,各個擊破,把問題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狀態。

  治療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非常嚴重的學生。心理障礙的學生可以透過心理諮詢的方式,在師長的指導性訓練和長期自我訓練中,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狀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礙。屬於心理疾病層次的,則重在採取心理診斷、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辦法幫助學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種類型具有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三者必須有機結合,以發展型為主,預防型和治療型為輔,既要考慮到全體,又要考慮到個別。

  2.3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徐美貞透過對全國東部、中部、西部28個省280個區縣的中小學校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心理健康課的開課情況

  “未開設”健康教育課的學校佔總數的10.5%“開而不足”的比例為31.4%;“開但經常被擠佔”的比例為10.6%;“開足”的比例為47.3%。

  (2)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沒有教材”的學校佔總數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區、縣鎮(36.0%)、農村(41.2%)和初中學段(38.3%)沒有教材的現象比較嚴重;在有教材的學校中,使用省編教材的現象比較普遍。高中學段使用自編教材的學校佔三分之一左右。

  (3)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總的來看,“開課”(55.6%)、“辦板報”(45.8%)和“舉辦活動講座”(43.7%)是全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種最主要的途徑。

  (4)心理諮詢室設定和開放情況

  調查發現,沒有心理諮詢室的學校佔總數的47.3%;在開有心理諮詢課的學校中,每週開放時間在三小時以下的學校佔總數的68.1%。

  (5)學校舉行心理健康教育課教研活動的次數

  “從未舉行過”的學校佔總數的20.4%;“每學期一次”的學校,佔總數的32.0%。。

  3.簡評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得不到充分保障,並且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有待於進一步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途徑,盡最大可能在各校建立和利用心理諮詢室,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中小學真正得到落實,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