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未來取向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分析未來取向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未來取向 (future orientation)是指 “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偏好未來的方向,同時也是個體對於未來的思考和規劃過程”[1]。近幾年來,未來取向研究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為了使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多地瞭解未來取向研究概況,意識到未來取向對大學生髮展的重要性,並能更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文章首先簡述未來取向的作用和影響因素,然後闡述如何在未來取向視野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後探討相關的保障問題。

  一、未來取向的作用和影響因素

  1.未來取向的作用未來取向對個體的發展起保護性作用:

  使個體更傾向於採用健康的行為方式來維護身體健康,遠離不良環境,避免或減少參與不良行為;預防抑鬱和自殺;未來取向也能預測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和學業成績,高未來取向者有更多的學習投入和更好的學業成績。因此,瞭解未來取向的影響因素,進而有的放矢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未來取向的影響因素目前對未來取向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年齡和性別。對年齡段為10~30歲樣本的研究發現,16歲以上的個體比年少的個體有更強的未來取向,且其未來取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繼續發展。性別方面,男性的未來取向一般更關注工作領域,而女性往往更關注婚姻家庭領域。

  (2)人格。低自我認同感、高拖延個性的人,未來取向程度往往較低。

  (3)情緒。死亡焦慮與未來取向呈負相關;孤獨的青少年的未來取向得分相對較低。

  (4)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能有效預測青少年學生的未來教育取向,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對未來有更強烈、更堅定的教育渴求。

  (5)同伴因素。同伴關係會影響青少年的未來取向,積極方面,同伴在其中可起榜樣、輔助、建議的作用;消極方面,不良的同伴關係往往會導致物質濫用、反社會行為、逃學和低學業成就等問題,從而使青少年未來取向程度降低。

  (6)家庭因素。消極的家庭環境會導致青少年對未來更悲觀,更少有職業規劃。與值得信賴的、關心人的、有能力的成年人的交往,父母的積極支援,有助於青少年積極未來取向的發展。某些環境 (如充滿暴力的、貧窮的環境)可能會限制青少年對未來的思考能力,從而抑制 “對未來的希望”的發展,導致失望感的產生。有研究發現,父母的行為 (如與孩子討論資金問題)和取向 (責任感、未來取向)會影響孩子經濟行為的未來取向。

  (7)社會文化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如個體生活環境下傳統的性別角色定位和其他規範及期待,會影響個體未來憧憬的內容;個體的未來取向往往也反映了個體所處文化對其的定位和塑造。此外,社群因素、鄰居因素、父母工作環境、個體所處的社會階層 (經濟地位)、所遭遇的生活事件、 “對生命本身意義的體驗”等也會影響個體的未來取向。

  二、如何在未來取向視野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恰當開展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有效開展,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未來取向,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理想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可分為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生活理想是對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是最基本的理想;職業理想是對個人未來職業的期盼;道德理想是對完善人格的設想和追求;社會理想是對未來社會制度和政治結構的預見、嚮往和追求。理想作為奮鬥目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指引學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故應恰當開展理想教育。鼓勵學生要有理想,在樹立、追求理想過程中,既要有志存高遠的胸懷,又要有腳踏實地的幹勁。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理想教育應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注意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機結合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避免過於抽象的、空洞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也應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社會實踐中透過多感官資訊輸入渠道接受理想教育,從而在深刻體驗中更有效地樹立起積極的理想信念。此外,理想教育可靈活、充分借鑑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和技術。

  2.強化職業規劃教育,瞭解並引導大學生的未來取向大學生未來取向如何,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其職業規劃狀況,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未來取向水平需要強化職業規劃教育。為了使學生在大學期間能保持較高的未來取向水平,建議職業規劃教育應貫穿於大學生涯始終,而不能僅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或僅在畢業生面臨職業選擇時進行。同時筆者認為,大一階段是進行職業規劃教育的關鍵時期,讓大學生在大一時就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規劃,能有效地促進其學習生涯規劃,如該重點學習哪方面內容,該選修什麼課,該參加哪些實踐活動等。此外,可透過個體心理諮詢途徑協助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透過與學生、任課教師的交流,觀察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表現,心理測驗 (如職業傾向測驗)等途徑瞭解其未來取向,引導其樹立並堅持正確的未來取向。對於低未來取向的學生,教師應多與其交流,並加以引導,使其更好地瞭解自己,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鼓勵學生在瞭解自己的過程中適時調整未來的目標,但經過深思熟慮確定未來目標以後,最好不要輕易改變,搖擺不定的狀態往往會使學生內心充滿矛盾,難以安心學習。要充分發揮未來取向的積極作用,需重視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使學生樂觀地看待未來;重視學生務實精神的培育,使學生能腳踏實地把握現在。

  3.增強大學生的積極自我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預防或干預大學生的拖延個性具有積極自我認同的大學生不僅有積極的未來取向,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尋求支援和幫助。增強大學生積極的自我認同感除了需營造良好的學校、家庭環境(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親子關係與同伴關係)外,也需從以下方面著手:尊重、關愛學生,全面、客觀評價學生;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 (如感恩)、自信、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鼓勵學生嘗試應對挑戰,使其在嘗試中不斷認識自我。大學生積極自我認同感的增強,有助於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此外,指導學生樹立適當的目標;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幫學生尋找恰當的榜樣供學習借鑑與自我激勵;適當表揚和獎勵學生;給予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為人處世之道的引導;培養學生積極的歸因方式等也有助於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由於高拖延個性的人往往有較低的未來取向水平,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未來取向水平,可以拖延個性為切入點,進行大學生拖延個性的預防或干預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及時考慮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問題。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我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我情緒調控能力;預防或干預大學生過於追求完美的個性;給予大學生足夠的社會支援,使其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培育大學生的心理韌性;適當提高大學生的自尊水平。

  4.培育大學生的自立人格從未來取向的影響因素研究可知,影響個體未來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外因往往需透過內因起作用,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未來取向,除了儘量減少外在因素的不良影響外,還可從培育大學生的自立人格著手,增強大學生的自立性,減少其依賴性、脆弱性和受暗示性,使其能真正堅持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迷失自我、隨波逐流。大學生自立人格的培育可從以下方面考慮:開設自立人格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動;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5.重視開展生命教育生命意義感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同時有研究顯示, “對生命本身意義的體驗”能較好地預測大學生的未來取向。為了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來取向程度及其未來取向質量,有必要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容可包括: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如生存知識、危機應對方法、逃生的本領等;生命價值方面的教育,如 “人”的生命價值,自己活著的意義何在;挫折教育,使學生明白苦難是生命的一部分;人際交往教育,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接納他人,欣賞他人,尊重和珍愛他人的生命。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開展形式可多樣化,如開設生命教育選修課或講座;舉辦生命教育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名人故居等;組織學生參觀戒毒所、看守所、醫院、殯儀館等及相關知識展覽;利用網路開展生命教育;心理諮詢中滲透生命教育。

  6.注意同伴因素在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充分發揮朋輩心理輔導員的作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強化學生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意識,建議學生多和積極向上、職業規劃較明確的人交往,減少或不要和社會上那些 “不良”青年交往,從而使自己能著眼未來,積極向上;建議學生營造積極的寢室氛圍和班級氛圍,為自身心理成長營造積極的人際環境。構建積極、融洽的人際關係,離不開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故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應得到重視並持之以恆。朋輩心理輔導員一般由班級心理委員、朋輩心理輔導小組成員和寢室心理資訊員等構成。朋輩心理輔導員由於身處學生中更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也更易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和對同伴進行心理輔導,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為此,應加強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 (尤其是實務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情緒管理、人際關係 (含戀愛關係)、學業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心理諮詢、危機干預等方面,不同年級的培訓內容應有系統性和漸進性。可適當安排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跟隨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諮詢實踐學習,以增強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心理輔導實踐能力。此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邀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樣,不僅能協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助於其學以致用、提升素質。

  7.重視社會、文化及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職業取向等會受到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背景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會受挫傷,對未來可能悲觀、迷茫。女性就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往往也使女生自我控制感缺失,降低其未來取向。因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考慮並積極應對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應重視文化因素對學生未來取向的無形影響,充分發揮積極文化的作用,減少消極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著力預防消極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家庭因素會影響個體的未來取向,因此,應重視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健康發展的作用。學校輔導員可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其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影響;父母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樹立起積極的榜樣,父母對於未來是悲觀失望還是積極向上,往往會影響孩子對未來的態度是憂慮還是樂觀;父母不能包辦孩子的未來,應尊重孩子的專業選擇、職業選擇、婚戀選擇等。

  8.重視對特殊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於有自殺意念或自殺未遂史的學生,應鼓勵其樹立夢想,積極期待未來,努力把握現在;掌握情緒調控的方法,遇到困惑時,學會求助他人。對於有行為問題 (如欺負行為、網癮、酗酒等)的學生,應引導其多思考問題行為產生的不良後果,靈活運用內觀療法,讓其就內觀療法的三大主題——— “他人為我做的;我給他人的回報;我給他人帶來的麻煩”進行反覆思考並記下所思所想,使其產生積極的內疚感,實現積極的改變。對於特困生,要讓其克服自卑、自棄、自我封閉心理,樹立起奮發圖強的決心。對於家庭經濟狀況很好的學生,要幫助其克服對未來高枕無憂的樂觀偏差,打消其 “啃老”想法,挖掘其潛能,培養其自強自立。對於學習動機缺乏的學生,可透過提高其未來取向水平來激發其學習動機。

  三、未來取向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1.高校應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夠支援,著力提高學校心理諮詢的實效性學校應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設提供足夠的硬體支援和經費支援,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學校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動 (如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的有效開展。如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團體心理輔導的課時和場地;為開設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資金支援。心理諮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途徑之一,但從目前來看,高校心理諮詢的實效性還有待提高。大學生對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認識度還不夠,尋求心理諮詢的意願較低。要提升大學生的未來取向,有必要充分發揮高校心理諮詢的實效性,藉助心理諮詢提高大學生 (尤其是那些有心理困惑的大學生)的未來取向。而要充分發揮高校心理諮詢的實效性,需要對大學生普及心理諮詢常識,需要心理諮詢師提升自身職業勝任力,需要為實施專業化的心理諮詢創設條件,如最佳化心理諮詢中心的設定 (含場地設定和裝置、人員配備)等。

  2.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幽默感的提升,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行為示範作用幽默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具備的重要品質。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幽默感的提升,不僅能使教師自身保持樂觀,促進自身人際關係和情緒健康,減少職業倦怠,也有助於大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溫馨愉悅的心理諮詢氛圍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時還能為大學生幽默感的提升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幽默感的提升途徑有:多看幽默影視;博覽群書;豐富閱歷;和幽默的人交往;多發現和積累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素材;瞭解並嘗試運用幽默;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在行為示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至少應在兩方面起榜樣作用:一是積極心態的示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育自己的積極心態,舉手投足間體現自身的良好示範作用;二是人生規劃的示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有明晰的人生規劃,以更好地開展生涯規劃輔導。

  3.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明顯成效,需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上,需重視日常生活中與大學生的靈活溝通,對大學生加以積極引導。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輔導員來開展,這就需要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既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調和有機互動,也要注意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良好的師生關係可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心理校園活動等創設條件,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將會增強學生的體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當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教師創設多樣情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4.充分發揮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高校應重視在校園網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園地(包括刊登心理文章、介紹或線上播放心理影視、設定留言版塊進行互動),為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提供良好的平臺,藉助這一平臺,大學生將能瞭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期計劃和心理、面詢安排,從而有針對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應重視透過部落格、微博、微信等途徑開展滲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重視透過網路 (如電子郵箱)定期內部發行電子心理刊物等。網路不僅能有力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同時能為師生溝通提供平臺,為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提供渠道,也能為提升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心理輔導能力提供有效途徑。總之,網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不僅能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也能為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構建良好的網路環境。

  5.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僅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師資力量難以勝任,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這些師資力量主要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有心理學專業背景或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方向背景的其他院系教師及輔導員。某種程度上,有心理學專業的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較多優勢,如可邀請心理學專業教師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大學新生心理普查、大學生心理諮詢、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等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師遇到工作困惑 (如難處理的心理諮詢個案)時也可和心理學系教師進行交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是高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之一。

  6.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化大學生的未來取向如何,與大學生自身的情緒情感狀態、心理品質及其所處環境有關。未來取向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強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培育其積極心理品質 (如自立、自信、樂觀、感恩、希望感、心理韌性),為大學生創設積極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為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心理諮詢、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途徑等應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 “積極”色彩。

  7.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制度是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為了有序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應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執行機制、經費投入、人員配備、工作內容、工作計劃等實行制度化要求。例如,心理檔案建立、管理和使用制度;心理諮詢制度;心理危機干預制度;對每一學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相對穩定、計劃性強的安排,包括大學新生心理普查、大學新生入學適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周、畢業生就業心理輔導以及班級心理委員、寢室心理資訊員、心理社團骨幹等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等;心理健康教育時間應給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突顯創新性,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現校本性。為激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每學年可對優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候選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員、朋輩心理輔導員等)進行表彰。

  8.加強大學生未來取向領域研究加強大學生未來取向領域的研究,是開展未來取向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條件。從目前來看,我國對大學生未來取向的研究尚處於初步階段,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究。大學生未來取向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能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未來取向對大學生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及相關作用機制研究,能為低未來取向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鑑,預防或減少低未來取向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