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初中學生心理與物理的論文

淺析初中學生心理與物理的論文

  1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徵

  1.1好奇心理

  心理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好奇心能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不懈動力,它能引導學生髮現周圍一切事物的差別.同時好奇心能產生較強的求知慾,好奇心是青少年、兒童獲得知識、能力的必要條件,思維世界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對於初中生來說,由於物理學科是一門新學科,多數學生保持了純真的好奇心理,他們很想透過物理知識的學習去理解事物,弄懂物理現象背後的道理.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好奇心,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判並指點,實為必要.

  1.2好勝心理

  好勝心理是智力活動中表現的一種心理成就感,其特點是以自信心為基礎,在良性競爭中找到成功的渴望.好勝心強的學生往往會為爭論某一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為得“第一”而發奮圖強,往往不甘落後,為找到問題的答案有時甚至廢寢忘食,這時教者恰當地加以引導,這種心理可以轉化為對學習精益求精、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動力.

  1.3探究心理

  絕大多數初中生在物理學習中遇到問題,總有不滿足現有結論的現象,其中少數人甚至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弄不明白絕不罷休.對於一部分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問題,有些問題可以用生動的事實、嚴密的理論證明作出正確的解答;一些問題可以由學生組成相關小組進行獨立研究,提供可能的實驗條件和必要的指導;有些問題還可以引導學生交流合作使問題一步步深化.在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學生探究的情況下,儘可能滿足學生的願望,使學生能夠獲得真正的樂趣,這一點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他們的智力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1.4懷疑心理

  當新的事實與舊的觀念發生矛盾時,就會產生懷疑,這種認知衝突往往為解決疑問埋下了鋪墊,如果此時將它落實到具體的探究行動中勢必就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例項在物理科學史上不勝列舉,例如哥白尼從對地心說的懷疑開始,建立了科學宇宙觀;伽利略開始對亞里士多德理論的懷疑,一個自由落體和慣性定律就這樣確立了,愛因斯坦開始懷疑了時間和空間的傳統觀念,建立了相對論的現代物理科學理論.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他們不甚明白的東西常問“為什麼”,“到底怎樣了?”表明“懷疑”是學生的天性.同時很多時候學生經過一系列知識的積累,才會漸漸多了很多疑問,表明“懷疑”也是需要一定積澱的.鼓勵和保護學生的懷疑心理,努力使學生的這種“天性的懷疑”發展成為“科學的懷疑”,這也是初中教師需要重視的一環.

  2懷疑心理素養的培養

  以上四種心理是初中生學習物理學科中表現得比較明顯的心理特徵.筆者認為,好奇心理、好勝心理和探究心理是“初級”的心理,初中生在接觸物理學科前可能就已具備了這些心理特點,教者在此基礎上應加以正確引導;懷疑心理是基於上述心理上的更“高階”的心理,對問題、現象、結論的懷疑可由好奇心理、好勝心理和探究心理產生,學生在一定物理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可透過懷疑心理的'培養促進物理知識的學習,同時隨著物理知識的不斷增加反過來再催生更多的新的懷疑引發點,環環相扣,在懷疑—驗證—懷疑的不斷迴圈中加深對物理學科的認知與興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創造源於問題,出現問題就會去動腦,只有思考才會去解決問題.有懷疑才會去學習,才會有新起點,正確的質疑往往是接受知識的開始.這往往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只有在質疑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獲取知識,增長才幹,這才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根本途徑.怎樣把學生的這種懷疑心理正確地引導到物理學習的各個環節中,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發動機”、“新引擎”呢?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2.1以疑引趣,激起思維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中學生對各種自然現象總具有好奇心,且小疑有小進,大疑則有大進,在物理探究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設定疑問,布迷局,使學生對物理知識處於“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所以他們總是有一種清新的感覺,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初二學生剛接觸物理這門新鮮學科,講解前言部分內容時,教者讓學生利用隨手取材的物品,實驗前請學生關注幾個有趣的實驗特別是某些值得懷疑的地方.例如,堵住耳孔能聽到敲擊金屬衣架發出的聲音嗎?透過玻璃水杯能看到什麼現象?從不同角度觀察水杯中的小魚,能看到什麼現象?透過這些活動先讓使學生感到意外、懷疑,接著去實踐,從而激起強有力的思維活動,產生探究的慾望.

  2.2逆向設疑,啟發思維

  所謂逆向設疑,個人覺得就是透過理清事物發展的順序,由循因索果變為由果引因,由問題一步步倒逼結果而成,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引領學生學習牛頓第二定律,理解和應用慣性知識時,如將一堆棋子放在桌面上,當把最下面的棋子打出後,上面的棋子怎樣變化,是落在原處還是其他地方,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左右轉彎時,系在繩上的小球的狀態會變化嗎?要變化,該怎樣變化?此時學生心中的認知可能與實驗結論不相匹配,這時就要讓學生疑點重重,思維活躍,不斷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2.3不斷設疑,訓練思維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熱切探索這一慾望,設計的問題須一層接一層,一環套一環,讓他們的思維在不斷地發現、研究、探究中得到強化訓練.如在講《電流、電壓、電阻》一節中電壓的作用時,先設計以下情景:“導體中要有持續電流的條件是什麼?”學生答:“有電源且電路是通路.”教者接著問:“電流是怎樣形成的?”學生答:“電荷的定向移動”,教者不斷問:“是什麼讓電荷發生了定向移動?”學生答:“是電源.”接著老師演示小燈泡照亮的電路,驗證學生回答的正確性,再接著用一些廢電池換掉原來新電池重做實驗,發現燈不亮了,老師問:“為什麼不亮呢?”學生會說:“那是廢電池.”老師問:“為什麼新電池會使電荷發生定向移動,而舊電池卻不會呢?”這時學生不能直接回答,產生了學習的慾望.讓疑問得到昇華,思維得到發展.

  2.4想象設疑,開拓思維

  缺乏想象力,無從談創造力,因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物理教學中要讓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思維發散開去.如在八年級力學有關摩擦力、重力教學中可設計這樣的情景:沒有摩擦力,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沒有重力的世界是怎樣的?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允許和鼓勵學生的“假”和“偏執”,課堂開展對話交流,批駁引領,從而發展學生探索、勇於創新的思維能力.

  2.5言語設疑,提升思維

  俗話說得好,百倍的說教,不如一兩句鼓勵的言語.每個學生都喜歡聽表揚的話,在物理教學中,學生如果獲得成功,就有一個好心情,對任何事情更感興趣,有了興趣就越想學習,這樣的良性迴圈有助於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始終把學生的成功放在教學的首位加以鼓勵.例如在講解電路設計時,可透過展示設計的作品,讓一部分成功的學生分享喜悅,另一部分學生抓緊努力.在創設問題的情景時,教師要遵循兩個策略:(1)定位策略,透過創設情境要求教師設計問題,以“點”,問題要能體現出“是什麼”,這樣的教學目標,學生必須準備計劃,以滿足所有情況;(2)科學性策略,科學政策要求教師問題,透過創作故事反映問題.

  3結語

  總之,對於學生學習心理的把握,尤其對於質疑心理的運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這也是當下教育改革的一門研究課題,只有去“疑”,才能去“究”,才能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