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活動形式的創新及內涵深化論文

校園文化活動形式的創新及內涵深化論文

  摘要: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載體,追求形式創新是新時期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特徵,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活動的文化特徵和思想內涵,致使活動層次和品位下降,弱化了文化育人的功能與作用。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必須堅持形式創新與內涵深化的統一。

  關鍵詞: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創新;內涵深化

  大學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載體,探討如何積極有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對於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形式創新是新時期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特徵

  新時期,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活動更加註重追求活動形式和組織方式的創新,借鑑、融入社會流行元素和時尚文化,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拓展和設計一些新穎的活動,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其中。

  1.從注重傳統到追求時尚

  當前,大學“象牙塔”的形象已然模糊,大眾化教育時代已經到來。多樣、多變的社會與大學校園無阻隔相融,大學生群體呈現出獨立、多元、複雜的思想狀況,外部世界花樣繁多、瞬時變幻的時尚文化和娛樂資訊給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帶來了諸多的影響。隨著社會時尚文化、快餐文化的流行及對校園的滲透,各種媒體特別是網路、影視媒體對娛樂文化的熱捧,使得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中的時尚元素日漸增多,形式花樣翻新,令人目不暇接。活動的目的傾向於休閒和娛樂,於是各種“秀”便大行其道,校園時裝秀、超級模仿秀、動漫人物秀,甚至虛擬愛人、模擬相親等層出不窮。當然,這種形式需要進一步引導。

  2.從現實世界到虛擬空間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為校園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物質技術環境,成為校園文化活動從現實世界向虛擬空間拓展的有效載體。傳統的校園文化利用網路能提高校園文化的傳播速度,實現校園文化向虛擬空間的延伸。校園文化活動藉助網路這一新的平臺,對活動形式進行了廣泛的創新[1]。如利用網路開展社會調查、舉辦網頁設計大賽、開展網上紀念、為畢業生網上送行、網上支部活動、網上招聘會等,特別是近年來開展活動流行使用的“微博牆”,為活動現場拓展無限的空間,提供更廣泛的參與面。

  3.從院系單元到“交叉整合”

  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組織一般有院系層面和學校層面兩種方式,院系層面的校園文化活動具有經常性和小型化的特點,主要結合本院系學生情況及專業、學科特色來開展,要求或吸引本院系學生參與。而新階段,許多高校本著突出院系特色與學校校園文化協調發展的原則,強調校園文化活動的“共建、共融、共享”思路,整合各院系之間的資源、力量和優勢,將院系層面的活動轉變為學校層面的活動,於是,由院系承辦面向全校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為當前一種重要的活動組織方式。這種組織方式既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又能構築特色鮮明的院系文化,並促進不同學科專業的同學之間的資訊交流與文化交融。

  二、內涵缺乏是新時期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不足

  因為形式的無限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可在這看似繁榮和熱鬧的背後,卻在一定程度上隱含了為形式而形式的傾向。一味地追求形式出新,卻忽視了內涵的進一步深化,致使內涵缺乏已成為新時期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不足。

  1.影響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與品位

  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和品位,主要是由校園文化活動本身的內容來決定的。高等學校擁有掌握不同學科知識的群體和良好的資訊傳播手段,以及追求新思潮新趨勢、充滿活力的青春力量,文化需求表達直接,文化資訊傳播迅速,文化熱點形成便捷,凡此種種均有利於策劃組織出既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又有藝術性和娛樂性的高品質的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者或主辦方,應儘可能去創設一個有利於廣大學生思想和心靈成長的高品位文化環境。而如果廣泛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只有形式上的求新求變,只有外在的華美包裝,只講究排場和熱鬧,沒有內涵的豐厚充實,那就難說是有層次和品位的。

  2.弱化文化育人的'功能與作用

  大學生置身於一個什麼樣的校園文化氛圍之中,對其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及今後人生未來之路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實踐證明,高品質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理想的形成、人格的完善、才能的增長、身心的愉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當中出現了重視學習實用技能、重視儘快融入社會的風氣。對學習的過於片面的功利性認識,本已使得部分大學生開始忽視校園文化活動中,蘊含的精神追求等內容,對校園文化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關注度相應下降[2]。如若主辦方或組織者不進一步強化校園文化活動的文化思想內涵,片面追求新穎的形式,校園文化活動的現實教育意義便會大打折扣。

  三、堅持形式創新與內涵深化的統一

  要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和品位,最大化地發揮其育人功能,不但不能淡化或忽視校園文化活動本應蘊含的“教化營養”,而且還要對其內容不斷地進行創新、深化,要將形式創新與內容創新相結合,使之不斷與時俱進,充滿活力,充滿感染力。

  1.既要“吸引眼球”,又要“溫暖心靈”

  當前,不少高校開展一般性的校園文化活動,要在組織者的多方“邀請”和“催促”下,甚至採取參加多少次活動可轉換多少實踐學分的激勵措施,觀眾、聽眾依然寥寥。於是,組織者或主辦方便絞盡腦汁地對活動形式進行創新和包裝,來吸引大家的眼球。利用聲、光、電、虛擬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在活動中開展網路互動、設立大型微博牆、利用光影技術裝扮舞臺、與機器人同臺演出、與歷史人物模擬對話等,吸引大家參與其中。雖然形式創新是增強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的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手段,但形式和內容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兩者互為支撐,相得益彰,不能有所偏頗或丟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應在增加“技術含量”的同時,提升其“內涵分量”;在追求形式的完美、場面的宏大、現場的熱鬧的同時,不忽略或淡化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宗旨和目的。注重立足於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弘揚時代精神,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情操,增進對人的本質的正確認識和對人生價值的科學思考,才能讓廣大參與者獲得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溫暖。

  2.強化“品牌建立”意識

  堅持形式創新與內涵深化的統一,可有效體現在“品牌”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上。建立校園文化活動品牌也是校園文化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各高校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做法,逐漸達成了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化’的共識,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質量的校園文化活動突破了以往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逐漸朝著有利於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有利於凝聚師生、改善學風、提升素質、促進就業的方向邁進。”[3]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各有關部門要注重活動的品位和意義,堅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重視和建設有顯示度、有眾多“粉絲”、有社會影響力、受到大家熱捧的“精品”或“品牌”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的品牌建立,一是要有明確的主題。評價一個活動是否具有明確的教育主題,主要看其是否旗幟鮮明地唱響主旋律。因此,品牌建立要能充分體現和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落實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作為思想主題,宣傳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二是要進行策劃和凝練。一方面,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審美追求、年齡心理等情況,創造性地設計出廣大學生所喜愛的品牌活動;另一方面,積極梳理、發掘、提煉現有的校園文化活動。要站在全校的角度把分散在各個層面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規劃整合,整合創新,打磨出特色鮮明、品格高雅、形式新穎的活動精品。院系交叉整合聯合舉辦校園文化活動,彌補了單一由學校層面來進行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建立”的不足,便於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來實現“品牌建立”的目標。三是要進行維護評估。“品牌”需要不斷地建設和維護,並進行合理的評估。要建立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的評估機制,品牌活動實施推廣一段時間後,要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適當加以延展和擴充,“根據評估結果和學生實際需要,不斷納入新的工作理念和機制,調整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同時設立品牌活動發展的各期目標,保障活動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4],使其緊跟時代步伐,體現時代精神,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萍,戴雁琴.論新形式下校園文化載體的拓展[J].當代教育論壇,2008(1):38.

  [2]呂晨飛.淺析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若干難點和重點[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2):28-29.

  [3]寧靜.淺談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的品牌建設[J].傳承,2009(9):86.

  [4]徐福剛.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建設標準探析[J].文學界:理論版,2010(5):27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