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新課程能力研究論文

淺談數學新課程能力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形成新技能,實現教學方式更新,倡導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注重:重體驗,創設情景,做引導者;重探究,主動學習,做研究者;重過程,最佳化環節,做創新者;重總結,厚積薄發,做實踐者。發揚合作的精神。

  關鍵詞:實施新課程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及時形成新的技能,即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課程開發與整合的能力、將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

  一、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儘快實現教學方式的更新,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於數學課程改革來說,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體驗,創設情景,做引導者。

  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唱獨角戲的做法,把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感受學習過程,感悟思想、體驗情感。同時教師要樹立為學生創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情景的意識,引導學生充分體驗。善於激發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學習興趣,科學地處理教材,善於發現突破口,找準聚焦點,捕捉契機,靈活地變換角度,把學生引入情境,使學生進入一個其樂融融的境界。

  (二)重探究,主動學習,做研究者。

  數學課堂上,應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要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理解,要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做到:

  1、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進行自學;

  2、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3、學生主動參與小組討論;

  4、學生大膽質疑;

  5、學生積極發言。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應和學生對話交流、雙向溝通,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三)重過程,最佳化環節,做創新者。

  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最佳化教學環節,加強指導,創新教學方法。

  1、課堂教學:為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活動時間,講授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其餘時間來引導學生思考交流、自由練習、總結規律,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課堂練習:數學課堂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經。練習必須精心設計與安排。應由淺入深、難易適當、逐步提高、突出重點、注意題形搭配,加強趣味性與開放性問題的設計,能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的主動性,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利用學生從模仿走向創新;

  3、課外作業:教師要精心設計能體現學習的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要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

  (四)重總結,厚積薄發,做實踐者。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經常總結的習慣,倡導學生製作“總結簿”,隨時記錄感受體會,刻畫綱目網路,留言點滴靈感,以形成數學知識技能的結構,併為今後的系統鞏固系統提供資源支援。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入生活,擴大視野,豐富閱歷,用所學習的理論,聯絡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及時調節教學,彌補不足,提高教學質量。

  二、結合數學學科教學特點,總結出了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四個階段: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初始階段

  青少年學生天性對周圍環境好奇。給他們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用培養興趣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提高學習積極性是完全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的。在學生的心靈中,總是渴望著認識生活、認識世界。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外走一走,學生常會提出好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學生對各種不同的問題,也許會產生疑問,出現各種幻想、假設。這時我們的教師任務是增進學生的這種興趣和求知慾,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動機。滿足學生的要求,給他們創造條件,讓學生去觀察、實驗、探究。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假設,認識事物的發展。培養學生興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然會產生一種探究心理,思維狀態變得積極,就會自覺地、孜孜不倦地去研究。

  (二)實驗檢驗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的開發階段

  實驗檢驗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使學生能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問題,在沒有現成答案的地方尋找答案。在實驗檢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出示掛圖、實物等,讓學生進行觀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研究、探索事物的發展,尋找問題的答案。引導學生仿照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學習和嘗試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使他們親自體驗探索事物的快樂,逐步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三)實地考察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提高階段

  學校的教學是相對封閉的,與實際生活有很大距離,而我們教育的目的是既讓學生學習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又讓學生掌握各種技能技巧,若完全離開實際生活很難完成。因此,讓學生適時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實際參與、實地考察切時可行。教師可以針對實際情況實施。

  活動可以使學生從中領悟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習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課題研究讓學生自己開展活動的昇華階段

  在進行完上述三個階段的訓練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全面鋪開研究性學習活動。

  1、確定研究課題。分析學校特色和傳統優勢,結合本地自然條件與人文資源,結合本校學生特點,提出問題,確定研究主題。

  2、課題的實施。分為準備階段、選題階段、課題評審、研究實施階段、總結與展示、評價階段。

  三、課程改革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理解、溝通、融合的過程。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發揚合作的精神,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平等的方式進行合作。所以,數學教師要儘快走進新課程,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單打一”工作方式,發揚合作的精神:

  (一)是教師之間及教師與課程專家之間的合作。

  新課程的綜合化要求教師必須學會合作,依靠教師團體的力量來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商討、研究,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與途徑。常見的合作形式有:教師之間的相互觀摩和評價、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和交流、教師與課程專家之間的合作等。

  (二)是與家長及社群的合作。

  教師有責任對家長解釋新的課程理念,以便學生在新的理念指導下學習時,家長不會感到困惑和陌生。新課程中,教科書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需要透過實驗室、圖書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挖掘校內教育資源,而且需要透過圖書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等尋求廣泛的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此,教師必須創造性地與社群展開廣泛的合作。

  (三)是與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新課改中,新舊觀念都會存在,教師必須與教育管理者討論、合作,創造一種協商的氣氛,而不是對新課程中出現的問題武斷地下結論。教師要善於、勇於闡述自己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得到教育管理者的支援。

  參考文獻:

  《教師報》2004年5月

  《走進新課程》2002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2002年7月三聯書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