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視野中的民俗文化研究分析論文

多維視野中的民俗文化研究分析論文

  民俗是指由某一國家、地區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具有文化特質的關於生產和生活等各種現象的總和。主要指民間的風俗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相沿襲的生活及文化活動,具有世代傳承特點的社會文化現象,包括服飾、飲食、居民、交通用具,婚喪嫁娶、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社會禮儀和審美情趣等廣泛的內容。由於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別,民俗也會表現各式各樣,但也有共有的基本特徵。民俗文化包含了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諸多民俗事象,以及由此產生和表現出的多種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民俗文化主體是人,而人的本質又是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個體因民俗而有社會生活,社會因有民俗而被認知、認同為一個共同體。民俗文化的四大要素,生理、地理、物理、心理它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作用,民俗文化是整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特定的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

  1民俗文化的特徵及功能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居有主體文化的地位,注重人際關係及群體意識,我國的節日民俗在這一文化傳統的土壤中生長,自然受到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保山市,古稱永昌,源遠流長的哀牢——永昌——保山文化,突出的豐富性,多樣性,保山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極為豐富的具有濃郁特色的民俗文化,有:①群體性:民俗的群體性是指民俗的產生、傳承和發展群體活動的結果,例如中秋節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②地區性:是指不同地域擁有不同的民俗事象,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飲食上,川菜的麻辣鮮香,滬菜的濃油赤醬都是典型例證。③民族性:是指任何民俗事象,都是在一個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生活的背景中形成的,例如彝族的“火把節”。④傳承性:我國民俗文化大多是繼承多年來的歷史傳統而形成的,是一種世代相傳的一種文化現象,例如春節、端午節。⑤穩定性:民俗被大多數人遵從,就形成較強的穩定性,例如:春節時貼春聯、貼門神、吃年夜飯、放鞭炮,在元宵節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傳統節日活動一直傳承至今。民俗之所以被人們傳承,是因為民俗有其特有的功能,個人走向社會,個人適應社會一般是從入俗開始的,因為民俗為每個人成功地擔任角色、承擔責任、完成社會化提供了最基本的行為模式。民俗最基本的功能:①整合功能。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使雙方協調一致,讓社會系統在整體運動中保持相對穩定。②規範功能。民俗透過自己那些不成文的規約、程式化的禮儀、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對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約束和控制作用的一種功能。③教化功能。在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所起的教育作用,體現在個人的道德品質、知識經驗、行為方式等方面。④選擇功能。人類雖然受到民俗文化的制約,但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因而可以選擇,對這種制約不是絕對地發生作用,有助於人們進行各種價值選擇。民俗文化是溝通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社群的和集體的人群意願,並主要透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習和傳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以文化形式表現出來的有關民間生產、生活表現出來豐富的內涵和多彩的形態為我們展現著民族發展的歷程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是我們發展文化事業,推進民族地方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要資源。

  2保山市少數民族風貌和民族文化景觀

  保山悠遠豐厚的歷史孕育出燦爛瑰麗的民族文化,邊地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漢民族文化在這裡水乳交融、互為滲透、形成多元並存的文化特質,既有邊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神奇獨特,又保留了中原傳統文化的典雅淳厚,在高黎貢山腳下,怒江、瀾滄江流域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著36種少數民族,各民族交錯而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而使各民族的生存方式、宗教習俗、建築文化、服飾文化,節日文化、飲食文化以及音樂舞蹈、民間文學等都得以傳承和沿襲,形成獨具魅力的多元民族文化景觀。在節慶習俗中,有保山端陽花街,保山端陽花街是保山各族人民的傳統盛會,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為此寫下“群花盡放,憑空望之,滿城皆花,如錦如芸幣,極為佳麗”的詩句。農曆五月初五在每年端午節舉行。屆時上市花卉有數十萬盆(株),使得保山滿城鮮花,爭奇鬥豔,其中以蘭花居多。如今的端陽花街也是大型綜合博覽會,花葯鳥蟲、土特產品、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全城張燈結綵,貨棚琳琅滿目,中外人士,商賈名流,紛至沓來,蔚為大觀。傈僳族的“刀杆節”,居住在保山騰衝、龍陵縣的傈僳族,每到農曆二月初七要舉行驚險的刀杆節。夜幕降臨時分,人們點燃簧火,唱歌跳舞,等到簧火燃盡,形成一個彤紅的火塘時,若干精壯青年喝下烈酒,赤足走進火塘中,這就是著名的“下火海”。次日中午,人們在草坪上豎起一根高稈,上面橫綁著刃口向天的數十把長刀,5名下過“火海”的青年奮勇攀登至頂,這便是“上刀山”,展示了傈僳族青年的英勇無畏,是我國民族傳統節日中,最為驚心動魄,最為神奇勇敢的節日之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潞江壩傣族的“潑水節”,傣家人以“潑水”來慶祝傣歷新年,故又稱“潑水節”。傣族是一個崇拜水的民族,把水視作吉祥、友愛、美好的象徵,透過“潑水”表達祈求雨水和豐收的願望。盡情享受那民族風和民間藝術帶來的歡暢,在民族民間舞蹈領域裡,耍龍,舞獅子,高蹺,板凳龍,布朗族那熱烈歡快跺地有聲的激情“打歌”。哀牢籬笆會每年正月十五,保山河圖鎮都會舉行哀牢“犁耙會”,舉辦地大官廟是傳說中的哀牢國大官供奉地,犁耙會期間,人們帶上些犁、耙、鋤、籮等農具和各色小吃來到哀牢山下,互通有無,為即將開始的春耕作準備,舉辦一些文化娛樂活動。最早的犁耙會主要是進行各式各樣的農具交易,如今,犁耙會已經成為保山很有影響的民間文化經濟活動。保山美食以騰衝為代表,在雲南獨樹一幟,具有油而不膩、酸辣有度、香而爽口的特點。最著名的特色菜有大救駕、餌絲餌塊、大薄片等,鍋子也是風味代表。保山自古便是“金銀寶貸之地”,不僅貿易繁榮,而且物產豐富。翡翠是邊城寶貸,永子是棋中聖品,騰衝有藤編、騰宣、騰藥三佳,潞江有小粒咖啡、芒果、香料煙三寶。

  3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和提升

  民俗觀念是指民間長期流傳並廣為人知的世界觀、信仰和信念、價值標準、社會經驗和歷史知識等構成的精神世界,各地擁有同一種書面文獻所傳承的歷史文化傳統,由於各地民眾都不同程度地受儒、釋、道的意識形態的影響,表現出豐富的地方差異,也呈現出充分的'地方特色,各地的民俗觀念是普遍的民族文化與地方性文化的綜合體。在人生禮儀和傳統節日活動中,都能感受到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的傳承。民俗作為人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創造並傳承它的群體與個體具有的影響和價值,透過表現文化的合理性,使人們願意繼承和發展自己的文化,並努力把它發揚光大,其次促進人們相互認同,增強群體凝聚力,規範和調節這每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民俗在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到教育作用,是一種自然教育,為人們提供一切社會生活領域的切有實效的規範和指導,民俗的教化側重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良風美俗陶冶人們的心靈,例如愛國愛鄉、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民俗能夠傳授知識,啟迪人的智慧,透過民俗可以瞭解本國本族的歷史文化,還可以掌握一些生活和生產知識,民俗還具有娛樂作用,民俗節日指約定俗成的具有群體性、模式化的日子,以節日民俗和競技民俗最為突出,龍舟划船比賽,賽歌,民間花會,戲曲,曲藝,為人們調劑生活,增加情趣,帶來了歡樂和放鬆。民俗從文化負擔轉化為文化資源,民俗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待了,民俗受到尊重和珍視,中國的特性在整體上是由民俗來體現的,與這個民族生活相伴相隨的民俗源遠流長,是與時俱進的,對民族共同體傳統的生活來說,民俗是一種自發傳承的過程。民俗文化能夠形成傳統、世代相繼,必有其合理性,民俗文化聯絡著傳統與現實,弘揚正面效應,減弱負面作用,正是新時代民俗變異的基本任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