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元文化格局與中華禮制的當代位置探討論文

世界多元文化格局與中華禮制的當代位置探討論文

  中華禮制具有濃厚的人文精神,注重道德因素,強調社會和諧,為中華文明的延續與發展作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有學者認為:文明社會首先應該是道德化的社會,禮即道德,因此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愛護,相互幫助,互利互惠而形成和諧社會。

  應該強調的是:中華禮儀傳統的精華至今仍在傳遞不息,如父母慈愛之情、子女孝順之行、鄰里關愛之舉、敬業奉獻之為、慈善大愛之心等等傳統美德懿行常見諸報端,傳遞著巨大的正能量。然而無須諱言,當今世界各國之間交流日益頻繁,多元文化之間形成的衝突乃至一定程度的對抗也難以迴避;在國內,禮義之邦正遭遇著道德考問,禮儀缺失、道德失範也是不爭之事實,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還表現得甚為突出,其不良影響有損於中華民族的形象。有人認為:現在的禮儀缺失與道德失範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也有人自怨自艾,十分糾結,以為當今道德缺失是中國自古而來的專制體制的“本性”導致的,是孃胎裡帶來的,很難改變,只有完全拋棄、徹底脫胎換骨才行。這些觀點都反映出對中華禮制價值認識不清,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自信心不足。

  筆者以為,將中華禮制蘊涵的中華先民之生命經驗和生活智慧挖掘出來,從學理層面獲得支撐,作為構建新時期的禮儀體系的必備基石,從而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衝撞中使中華民族能夠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國人應當思考的問題。

  一、衝突中成長:中華禮制發展的歷史軌跡

  悲觀與糾結是沒有必要的。歷史的事實是:中華禮制在其發展過程中,曾受到過許多不同文化的衝擊,是在不斷吸收與融合其他文化的過程中成長與壯大起來的。且不說中華禮制誕生地原在中原地區,它就是在不斷吸收周邊各族禮制文化的基礎上發展成中華一體的禮制,而且在與諸國交往中也不停地吸納諸國文化因素而自立,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延續與發展。這一歷史事實有目共睹,不容否定。可以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華文化在與其他文化的碰撞與影響下,能夠立足於自身的特質而不放棄,不但沒有遺失“本真”,反而日益豐富與發展。

  儘管湯因比研討的26種文明的興衰存在疏漏,不盡準確,但至少給我們一個重要啟迪,即世界上確實存在著不同“質”的文明形態(或說文化形態),這些異質文明(文化)之間會產生文化衝突,有時甚至異常激烈,這不僅是歷史事實,而且也是歷史經驗。由此看來,異質文明(文化)交往之際確實會產生衝突、也會出現一定的對抗,如果能夠理解、包容,海納百川,那麼只會使自己更加強盛;反之,如果一味排斥、拒絕乃至“趕盡殺絕”,只會導致激烈衝突而產生災難性後果。

  我國古代歷史就有這樣的例證:正確對待異質文明(文化)的輸入,吸納其中有益於中華民族成長的因素,那麼中華文明(文化)便會發展;反之,歧視乃至拒絕外來文化,那麼不但不利中華文明(文化)的發展,反而會導致中華文明(文化)的衰落。唐代與清代正是一正一反的經驗教訓。唐太宗對待異族文化的開放政策,吸納異族文化,使他深受諸族愛戴而被稱之“天可汗”,唐代強盛肇基於此。而在清朝,即使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往往自以為是天朝上國,以西方使節不行跪拜之禮而大怒,指責 他們不懂禮儀,視他們為“異教徒”,甚至不允許“洋人”“洋教”進入,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拒絕異質文明的同時也把西方一些優秀文化因素拒之國門之外,頑固地守舊,最終導致自身日益衰落而受到列強們堅船利炮的羞辱。

  我們認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復興,既要正確應對異質文明(文化)對中華文明(文化)的衝擊,也要踏實地繼承和繼續發揚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中華禮制,因而,繼承與發揚中華禮制中對當今社會有價值有作用的因素便是當務之急。

  二、內涵與價值:中華禮義是中華民族之根

  問題在於,中華禮制在當今社會有沒有價值與作用?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如何判斷它的價值與作用?其實非常明確:即能否正確判斷中華禮制中哪些是適應當代社會的因素,哪些是可以改換、變異後適應當代社會的因素,而哪些則確實是落後於時代而應該被淘汰的因素。如果沒有這樣的判斷能力,抱殘守缺,良莠不辨,那麼就有可能把落後的因素當作先進的因素來“發揚”,就難以避免偏失,從而導致中華禮制乃至中華文化的衰落。筆者以為,現在社會上某些打著恢復中華禮儀傳統旗號的“禮儀”活動,其實質是復古倒退的做法,不必予以宣傳、鼓勵與支援。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展現中華禮制的優良价值,不應是展示那些奇習異俗,而應該展示其內涵與實質。那麼,中華禮制的內涵與實質究竟是什麼?答案是非常明顯的,即中華禮制的內在精神實質——禮義,而不僅僅是“進退周旋,威儀抑抑”之禮儀。禮義與禮儀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禮義是禮制內在的精神實質,禮儀則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因而僅僅強調禮儀是很不夠的,因為即使完全恢復古代禮制也不會對社會進步起到什麼作用,也不會獲得世界諸民族文化的尊重與吸納,只有闡揚古代禮制中內在的實質——禮義,那麼中華禮制才能對現代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在世界文化中保有一席之地。其實,在中國古代,禮制不僅僅是一種國家法律、社會規範、道德修養,最為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文化軟實力,起到了凝聚人心、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無須諱言,中華禮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是以封建等級制度為其基本準則的,所有的禮儀都在“等級”的約束下展示與踐履,因而當今社會必須衝破這一樊籬,打破封建等級制度的約束,在揚棄過程中吸納其尊重人格平等、展示禮制對個人道德昇華的內在價值,發掘它對建設和諧社會秩序和安寧環境的功效,探討其對世界和平與經濟發展的作用。如此,中華禮制才會在現代條件下得以涅槃,重新展示古已有之的風采與魅力,使自己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不迷失方向,而最終贏得世界各國、各民族對它的`認同與尊崇。否則,只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反面作用。

  實際上,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建設獲得快速發展,但同時世界各國、各個民族、各種文化都會遭遇道德的考問,這是世界經濟高度發展下各國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例如化學垃圾處理,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係,網路安全與社會安寧的關係,保持民族特色與世界文化潮流的關係,維護世界和平與國家軍力發展的關係等等,這都涉及道德問題。因而,我們不必擔心中華禮制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交融問題,無須驚惶悲觀或自怨自艾,更不可自殘民族文化之根!

  三、自立於世界:中華禮制的三大特質

  實際上,中華禮制有能力應對多元文化的衝擊,這與中華禮制長期發展逐步形成的三大特質密切相關。中華禮制的三大特質是道德實踐性、異質包容性和體系開放性。

  道德實踐性指中華禮制在道德層面上具有可操作性,在古代便稱為“踐履”,是一種道德修煉。這種道德修煉是培養君子人格,是一種提高人們道德情操的重要門徑。孔子與孟子都強調人格修煉,他們的理想人格就是“君子”,如此才能抵禦外來的不良風氣的侵擾。打鐵還須自身硬,古代如此,現代亦當如此。例如目前有些地方加強家風宣傳和評選道德模範,重視人的道德修煉,這是堅持中華禮制傳統的有效途徑。因而,即使有不良外來文化的衝擊,也自然能夠穩定腳跟,不會隨波逐流而喪失自我。

  異質包容性指中華禮制能夠主動吸收異質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從而使自身獲得提升。中華禮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便是不斷吸收其他文化因素而成長起來的。如南北朝時期,王肅自南朝北奔,劉芳和崔光被北軍俘虜,然北魏孝文帝改制時,他們對北魏的禮制建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少數民族政權北魏最終實施的禮制是以南方漢族禮制為主的五禮,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發展。唐代的宮廷樂舞,大量吸納周邊國家與不同地區和民族的精華,史稱“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大唐雅樂”,從而使施行禮儀時聲形更加完美。如此例證甚多,不遑列舉。中華禮制自古以來具有異質包容性,它在當今社會中也一定能夠吸納其他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而使自己與時俱進,絕對不會也不可能落伍。

  體系開放性指中華禮制不是一個封閉的、排他的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先秦是中華禮制萌芽與草創時期。中華禮制從原始的風俗、習俗或說習慣中分化出來,逐漸形成國家層面上的一種禮儀規範。史傳“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禮作樂”,但從《儀禮》將禮分為“冠婚喪祭燕射朝聘”等八類,和《禮記·禮器》“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直到戰國末年中華禮制仍屬草創階段。在先秦時期,儘管諸子思想對中國禮制起到過一定作用,但無須諱言,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成為中華禮制主要的思想支撐,而且孔子所提出的“損益”,成為後世禮制變遷的理論基石。“五禮”是中國古代成熟的禮制,“五禮”一詞雖始見於《周禮·地官》,但僅作為“六藝”之一,並未完全獨立。古代典籍出現“吉、兇、賓、軍、嘉”之五禮制度,則始見於《晉書·禮志》。隨著魏晉南北朝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在與漢族交往中,少數民族的禮俗也逐漸融入中華禮制這一體系中,作為封建國家禮制的“五禮”制度才漸趨成熟。《大唐開元禮》是古代五禮制度發展到完善時期的代表,它在吸納周邊諸民族文明的過程中,使五禮內容更為齊全,具體儀式詳瞻,成為後世歷代王朝制禮作樂的主要依據。宋代理學興盛,宋人以禮為理,中華禮儀從理論上更趨於哲理化,也更加倫理化。同時,自唐代出現的私家之禮(家禮),到宋元明清也獲得長足發展。司馬光《家範》、朱熹《家禮》的修撰,在當時及對後世的私家禮儀產生極大的影響。國家層面上的禮制逐漸向民間擴散與普及,並且對民眾的日常禮儀規範起到極大的作用。清末至民國初年,隨著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社會,中華禮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吸納了西方禮儀,從而更加豐富了中華禮制的體系。顯然,從中華禮制的變遷過程中,這一體系儘管與其他文明有過沖突,但其本質上並非是封閉、排他的體系,而是具有開放性特點,在與其他文明的交往中不斷地吸納它們的部分內容,調整自身體系結構,不斷獲得更新、充實與提升。

  概而言之,中華禮制所具有的三大特質,使它能夠海納百川,在世界文明的交融中敞開懷抱,吸納更多優秀的文明因素,發展自身,走出一條適應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獨特之路,保護中華文明緊跟世界潮流而順利發展,使中國的民族文化能夠長久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併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值得強調的是,不同文明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和諧共處,才會使世界文明多姿多彩,才會促進各種文明之間的友誼,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推動人類社會進步。閉關鎖國、排斥異己是沒有出路的,清朝帝王將自己孤立於世界發展潮流之外而最終受辱的前車之鑑的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吸取。無論是拋棄中華文明,割裂文化傳統,還是全盤西化,都意味著浪費了極有價值、最為可貴的民族文化資源,意味著迷失了前進的方向。這兩種傾向都應該反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