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漢語中被動的新式用法被就業論文

論現代漢語中被動的新式用法被就業論文

  摘 要:在這個知識、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人類的語言日新月異,新穎的網路語言層出不窮,如“被就業”“被自殺”等。本文將從其出現的社會背景入手,揭示其背後隱藏的社會語碼,並試圖從認知的角度對這一語言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被就業”;被動;認知;語法;語義

  引言

  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我國的網民人數也呈遞增趨勢,網路語言也隨之豐富了許多。盤點近幾年出現的網路用語,我們可以發現“被”字的使用頻率極高,早已超出網路範圍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最初的“被自殺”到如今的“被就業”,“被和諧”等,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被動用法,而是一種新式用法,這並不符合我們傳統的語法規範。可這種不符合語法規範的用法,現實中卻受到人們的熱捧,被人們運用自如。這是為什麼呢?這種新的語言現象又意味著什麼呢?

  一、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被動用法

  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做出明確斷言“真正的被動式在先秦史比較少見的,它的出現是春秋以後的事”。主要有“為……(所)”、“為……見”、“被……(所)”幾種句型。例如:①德若堯禹,世少知之;方術不用,為人所疑。(《荀子堯問》)②烈士為天下見善矣。(《莊子至樂》)③不被見聞覺知所縛。(《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 類似的被動句大量地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被動用法主要分為有標記的和無標記的兩種。有標記的顧名思義主要是指表達時出現“被”、“叫”、“讓”、“受”、“給”等標誌詞的句子。例如①他因擅離職守被領導批評了。②小虎叫人給打了一頓。③二愣子讓人給騙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不再贅述。無標記的主要是指表述中沒有出現任何表被動關係標誌詞的句子。例如①花瓶摔碎了。②那個犯人判了死刑。③糧食吃光了。這三個句子中雖沒有出現標誌詞,卻可很好的達意,絲毫不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這主要是因為花瓶不可能自己摔碎,一定是被人給摔碎的。犯人也不可能自己判自己死刑,定是被法官給判的。糧食更不會自己吃光自己,只可能是被人或動物給吃光了。從上面三個例子可以看出,無標記被動用法其實可以看作是有標記被動用法的一種省略。

  筆者發現無論是有標誌的還是無標誌的被動句,都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首先,從語義上講都是表示的被動意義,主語不是動作的主動發出者甚至有時還是被迫的,這是被動用法的一個基本特點;其次,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如果有賓語的話,賓語是施動者;再次,其中的謂語動詞一般情況下只能是及物動詞,如“是,有,像,屬於”等詞是不可能出現在被動用法中的;還有就是被動用法和其主動用法一般都存有某種聯絡,可以相互轉換。而語義是一樣的,根據其語用目的選擇用主動還是用被動表述

  二、被動的新式用法及其背後的社會語碼

  最早出現的被動的“變態”用法當屬“被自殺”。1982年6月,義大利某銀行行長被發現吊死在倫敦的橋下,所有證據都表明他是自殺。但外界卻流傳著關於他“被自殺”的陰謀,此案糾纏警方很多年,至今迷霧重重。當時,不及物動詞suicide首次出現了不符合語法規範的用法—suicided。2008年,因舉報“白宮”問題的李國福在獄中突然身亡,因現場呈現出自縊的痕跡,被斷為自殺。但外界皆認為此事來的蹊蹺,有人猜測這裡的自殺是他殺,一定是有人或者是謀殺人刻意佈置的自殺現場。於是就有網友調侃道李國福實際上就是“被自殺”了,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被”字在現代漢語中首次突破常規與不及物動詞搭配。這種用法不僅立即為人們所接受,而且還得到了廣泛的運用。2009年,帖子《應屆畢業生怒問:誰替我籤的就業協議書?注水的就業率!》,7月12日發表在天涯論壇上,作者“醬裡合醬”說道:“我就業啦,就業啦,太興奮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被就業的!”就這樣,“被就業”一詞誕生了,並且在論壇轉載的過程中被放到了標題裡:《2009年的7月,我畢業了,我也“被就業”了》。 這裡所謂的就業其實就是實實在在的偽就業,就業人沒有班上更沒有工資福利可拿。

  分析“被自殺”和“被就業”的搭配用法,我們可以看出它們有兩個共同點:其一、“自殺”和“就業”兩詞都是不及物動詞。不能說A自殺了B,也不能說C就業了D。其二、謂語的描述物件是主語本身,動作的真實發出者卻是專制制度的各級執行者或強勢一方。而從傳統語法的規範上來講,這種情況是不可以用於被動表達的,這種搭配只能算作是一種語法錯誤,是一種“變態”現象。而這種錯誤又為什麼會被社會所接受呢?事實上,恰恰是因為“變態”才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如今大家對此運用自如,使用的“不亦樂乎”,說是不亦樂乎其中卻是包含著不少的無奈。學校假期補課,學生自願參加,開學後老師卻接著假期講的內容往後進行,學生不補能行嗎?於是只能“被自願”參加。國家統計局每年公佈的有關居民收入的資料都是呈增長趨勢甚至是大幅增長,但實際上並沒有增長,大家的收入都是“被增長”了。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談起“被……”的往往是處於弱勢的一方,他們被掌權一方掌控。在這些詞前面加上一個“被”字卻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道破弱者心中的無奈與委屈。這也正是“被……”大受歡迎的社會根源。

  正是“被”字這種特殊的語用功能使得它近一年來又被廣泛運用。它已不侷限於和動詞的搭配,出現了很多與非動詞搭配作謂語的現象,如“被和諧”、“被幸福”、“被健康”等等。更有甚者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被時代”。“被……”是一種主體表達,自身權利意識沒有覺醒,個體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產生與公權力異己的感覺的。因此,“被時代”是權利意識集體覺醒的標誌之一。從這點看來,我們應該歡迎“被時代”的來臨。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說明我們目前存在著嚴重的社會問題:對現實的不滿,公民只能藉助語言來表達。但我們堅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被時代”總要一天會過去的。

  三、從認知角度看“被就業”的出現

  語言的產生、發展經歷了無數的變化,並日漸豐富。甚至有些不符合語法規範的用法也開始為人們所接受。於是,“被就業”等詞應運而生。而這些用法的出現和人類的認知是密不可分的。著名語言學家石毓智在其書中這樣描述到:人類之所以能夠創造和使用語言,是與其感知、記憶、判斷等基本能力分不開的。人類有一種天生的,區別於其他動物的`認知能力。而認知物件是一個外在的,客觀的經驗世界。語言具有豐富的屬性,包括物質的、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交際的等。語言的形成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認知能力和經驗世界(認知物件),語言系統就是認識能力和認知物件相互作用的產物。 可見現實決定了認知,認知又決定了人類的語言。

  “被就業”的出現就是人類認知活動的一個很好的體現。它突破現代漢語的使用常規,將“被”字與不及物動詞搭配起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卻是我們通常用幾個句子都難以表達的。這種表達方法不但簡潔而且還傳遞出了一種隱含的不宜直接表述的資訊,表達了主體的無奈與不滿。它不僅具有實在的表義功能而且還具備一定的情感功能。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語用功能。它說明語言反過來會影響人們的認知,再去反映現實。所以,我們可以說語言既在現實中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而最終迴歸現實。人們因為對現實不滿,對其產生一個感性的心理活動,最後透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時語言再去反映和影響認知,認知再去反映和影響現實。如此反覆不僅促進了語言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語法其實就是人們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總結出的一套語言規範。語法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地變化發展,不符合語法規範的語言也允許發生。而所謂漢語研究的認知視角,其中主要的一個特徵是指語義與語法的關係。所以,人們有時可能會為了表意的需要去有意或無意地犯一些語法錯誤。而這些語法錯誤也可能會因頻繁使用逐漸演變成新的語言規範即語法。在筆者看來,這種新式的被動用法其實就是一種新的語言現象,它的頻繁使用促成了被動用法的豐富,就是對它的一種補充。這種用法也會逐漸地由“變態”變為“常態”。而在語義基礎上對語法的豐富與發展也將促進人類語言的不斷髮展。

  註釋

  1 例子皆摘自顧穹.論漢語被動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規律[J].東嶽論叢,1993(1).

  2 引自百度百科

  3 石毓智.語法的認知語義基礎[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

  參考文獻:

  [1]顧穹.論漢語被動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規律[J].東嶽論叢,1993(1).

  [2]石毓智.語法的認知語義基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史錫堯.語法語義語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王燦龍.“被”字的另類用法-從“被自殺”談起[J].語文建設,2009(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