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校園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一、概述

  1.什麼是文化?

  據不完全統計,有關文化的定義有至少二百多種。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不少社會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甚至是人類學家,哲學家都曾試圖給它下定義,但是,迄今為止也沒有一個能夠讓人滿意的、公認的界定概念。維基百科中,對文化一詞是這樣描述的:“文化是(拉丁語:cultura;英語:culture;德語:Kultur)指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是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環境的體現,是其認識自身與其它生物的體現。”[1]透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能夠看到,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是使個人行為能力能夠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它並不是遺傳得來或者天生具有的,而是要透過學習總結得來的。2014年5月,張敏學在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講話的時候指出,文化的作用,一是可以“救”人;二是可以樹“敵”;三是可以“化敵為友”。

  2.什麼是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古代,比如,古代私塾中曾經提倡的“苟不教父之過”、“君子之交淡如水”等,這些儒家思想其實就是最早的中國校園文化的體現。後人則是在傳統的儒家文化的基礎上加以完善,逐步形成了當今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校園文化。第一次提出“校園文化”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第12屆學代會上,之後這就慢慢發展成為一股浪潮,以高校為代表的教育界高度認同了這一概念,從此關於校園文化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但大都是依據文化的界定提出來的。其中,於曉陽提出“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並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範,它是一種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微觀組織文化”。[2]杜慶峰認為:“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更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範的行為準則”。白同平的觀點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結構要素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文化活動、校園規章制度、校園精神、校園價值取向等”。[3]王綁虎則依據文化的分類,將高校校園文化劃分為三個層面,即稱為“器”淺層面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層面文化,和深層的校園精神文化面文化。百度百科中,對它的定義是“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亦策善能的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

  二、校園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作用

  1.氛圍影響

  校園文化在學校裡到處可見,它是每所高校獨一無二的文化。從主體來看,它既包括教工,又包括學生;從形式來看,它既包括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也包括教書育人的第一課堂;從內容來看,它既包括了高校的物質文化,也包括了它特有的制度和精神文化。可以說,校園文化範圍廣泛,涵蓋了高校的方方面面。而對於高校來說,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種形式的活動中都體現著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這個過程本身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每個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這個作用是持久的,是其他任何課程都無法比擬的。

  2.引導作用

  校園文化又是一種環境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於高校來說,它的校容校貌,是非常具有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它可以展現出一所大學整體的價值取向。德國教育學家貝爾提出的“名副其實的教育在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美國課程專家傑克遜支出,校園文化是一種能夠促進學生社會化“隱性課程”。高校可以透過引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集體意識”從而把辦學目標分別內化為他們的教育目標和成長目標,把辦學導向分別昇華為他們的發展導向和成才導向,從而使學校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對學校、對校園文化產生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使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能夠感受到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3.約束作用

  校園文化中本身就包括有制度文化,它是對高校學生的思想素質、行為表現的一種要求,具有一定得約束作用。符合規範的會受到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和支援,不符合規範的將會受到譴責甚至是懲罰。相對於高校制度文化的強硬性和規範性來說,學校的精神文化則屬於非強制性的一種手段,它更多地是透過薰陶、引導、暗示的方式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進而去指導他們的行為,使他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表現符合學校整體的發展要求。

  三、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忽視文化建設

  在大學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許多人把教學質量作為考核一所大學辦學水平的唯一標準,因此,在大學裡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教學在做,只有把教學質量搞上去了,才可以談其他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師們都只關注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學質量,而忽視了對學生第二課堂的指導。的確,在大學發展中,教學質量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否則,將有悖於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目標,也不利於調動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2.忽視精神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一般來講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建設,二是精神建設。而物質建設包括教學樓、學生宿舍等和教學科研活動、師生生活活動相關的具體設施。在當今的高校建設中,物質建設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校園文化中更為重要的精神文化建設都是要透過大量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活動才能夠慢慢培養出來,比如理想信念、習慣傳統、團隊精神、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相對於物質建設來說,這部分的建設成果不太容易顯現。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更重視校園的規劃、實驗室建造、標誌物的設計等等,尤其是高校在面臨教育部評估之時,更是把幾乎所有的財力、物力用於校園的硬體設施建設和自然景觀規劃方面,他們認為只有硬體齊全了才稱得上“大學”,而忽視了隱性的精神文化建設,更沒有意識到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

  3.忽視與社會文化的結合

  校園文化的小氣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會文化的大氣候的影響。如果想要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好思想教育的功能,保證校園文化健康發展,就需要持續最佳化社會文化的大環境。對於高校來說,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要緊密結合社會文化,要藉助於社會力量經常開展一些校外的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課餘生活。但現實情況是,高校往往重視校內的文化建設,各種活動搞得風風火火,但是卻忽視了與社會文化的結合,社會實踐環節流於形式,趨於應付。使得校園文化建設無法進一步提高,而很多新生由於受到老生的薰陶,無法再創新。

  四、對策

  1.建設校園文化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大學之大,乃學生之大。學生是一所學校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對於校園文化建設來說,應該首先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成為真正的收益者,如果沒有廣大學生的參與和認同,整個校園文化建設就是殘缺的,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然而,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大學生獲取資訊的渠道不斷增加,知識面也逐步拓寬,因此對於校園文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一定要不斷地追求更高的品位,追求優質化,把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作為建設重點,適應時代的要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師生參與,從而對他們產生積極的引導。從另一個層面來講,要想讓學生參與,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成為組織者,讓學生成為建設校園文化的主要力量,也就是高校常說的,體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滿足他們本身的需求,讓他們收益。

  2.建設校園文化要切實加強校風學風建設

  培養良好的教風學風,高校就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從新生入校開始,在入學教育中就應該加入校園文化教育內容,讓學生對學校的辦學歷程、優良傳統、文化傳承有所瞭解,對學生在校期間需要遵守的紀律提出明確要求,對大學生日常行為進行規範引導。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還要經常性的有目的性的組織校風學風宣傳教育活動,利用主題班會、集體活動、特殊時間節點等,或者透過網路、廣播等多種媒介,對不規範不文明的行為進行通報,對先進的學生予以表彰,在廣大師生中尋找典型,發揮他們的模範帶頭作用,重視榜樣的力量,以在全校師生中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師生為建設良好校風學風做出貢獻。

  3.建設校園文化要緊密結合地方傳統文化

  要緊密結合地域特色,地方傳統文化,比如,洛陽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人文薈萃,底蘊豐富。洛陽的高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時候,就可以依託於洛陽的名人、歷史、和傳統,挖掘其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並以此作為自己形成校園文化的基礎,彰顯出地方特色。透過緊密結合地方傳統文化,一來可以和地方相關部門形成建立聯絡,共同組織開展活動,藉助地方力量幫助高校傳播校園文化,使其思想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二來也可以透過與地方相關組織部門的合作,彌補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不足,比如,高校可以邀請學者、專家來給師生們做講座或者進行學術交流,提高師生的學術水平,也可以邀請地方優秀的文藝團體到校演出,讓師生們感受到高雅文化的薰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