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化助力數學教育論文

淺談三化助力數學教育論文

  我園在解讀《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時,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觀念,認識到數學教育不僅是訓練孩子單一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可發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既能培養孩子的思維品質、語言表達能力,引導他們產生審美情趣,對於孩子的規則養成、任務意識和合作意識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因此,老師不能把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簡單地“複製”到孩子的頭腦中,而應該明白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應從生活出發,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喜歡數學,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數學,喜歡數學,運用數學。

  數學活動遊戲化

  《指南》提出 :“利用遊戲中的實際情景,讓孩子理解數概念。”例如小班數學活動“愛吃的毛毛蟲”,老師設計了不同的遊戲環節,讓孩子感知 5以內的數量,並能按點卡匹配相應數量食物的圖片。首先老師透過遊戲引起孩子的興趣,在綠色的草地上,老師和孩子一起戴上頭飾,繫上綠圍裙扮演毛毛蟲的媽媽和寶寶,“媽媽”對著“寶寶們”說 :“今天的天氣真好呀,寶寶們快出來玩吧!”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媽媽”帶著“寶寶們”在草地上爬行,嬉戲。一會頭碰頭,一會臉碰臉,互相打著招呼 :“你好,寶貝!”“你好,媽媽!”

  其次,老師悄悄地在周圍撒上了很多食物圖片,說 :“寶寶們,你們的肚子餓了沒有啊?我們一起去找食物吧!找到了就把它放在胸前的小口袋裡。”孩子投入在遊戲的`氛圍中,積極地尋找各種好吃的“食物”,1 個蘋果、2 個梨、3 根香蕉、4 顆葡萄、5 片樹葉等。在這個環節中,老師透過提問“你吃到了什麼”引導孩子手口一致地點數圖片上的食物數量,並能準確表述。

  再次,老師出示一個毛毛蟲毛絨玩具 :“這兒還有隻毛毛蟲寶寶,它剛才在睡覺,現在醒來肚子餓了,也出來找東西吃,它找到了哪些好吃的東西呢?”老師邊講故事邊出示真正的食物:1 個蘋果、2 個梨、3 根香蕉等,熟悉的物品吸引了孩子的目光。老師用充滿童趣的語言提問 :“毛毛蟲真棒啊,一會就找到了很多好吃的,誰來告訴我 :它找到了什麼?有幾個?你來數一數。”孩子趣味十足地數一數、說一說,無形中鞏固了對數量的認知,避免了數學學習的單調和枯燥。

  數學活動生活化

  在一日活動中,處處滲透著數學教育 :從晨間入園、戶外鍛鍊,到集體活動、區域活動,甚至孩子的吃點心、進餐等環節,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指南》的數學目標第一條 :“讓孩子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老師應適時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的有趣。例如 :晨間鍛鍊的拍球、跳繩、跳遠等體育活動,可以透過數數、測量的方法確定名次 ;孩子分組去洗手時,可獲得快慢、先後等概念 ;進餐前請孩子給桌上的碗配上勺子,讓孩子在一對一的配對過程中發現兩組物體的多少 ;上、下樓梯時 , 數一數有多少臺階,觀察欄杆的顏色交替,以感知有規律的排序 ;排隊時讓孩子理解前後、左右;整理圖書時,根據圖書的大小分層擺放等。這些活動都是實施數學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都有著特殊的教育價值。

  區域開展情境化

  老師應為孩子創設一個個生動而真實的、可親身體驗、既科學又有趣的區域情境,以提高孩子參與的興趣。中班數學區的“快樂釣魚”,老師用紙盒、泡棉紙等製作成魚池,再投放很多彩色的“小魚”,孩子立刻被這有趣的操作材料所吸引。孩子要把釣到的魚放到寫有相應數字的魚池中,釣到的魚背上有 5 個點,就把魚放到 5 號魚池。還可以或者把釣到的魚放到比它大 1 或小 1 的魚池中去,如 :釣到寫有數字 3 的魚,就把魚放入 4 號或 2號魚池中。孩子在趣味十足的情境中,透過實物的操作理解了數物對應的概念,並學會比較數與數之間的關係。

  數學教育既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也要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從日常活動出發,給予孩子充分感知、體驗和操作的機會,使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