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深思論文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深思論文

  當下“課堂改革”可謂是教育界的一個炙手可熱的新詞,幾乎所有的學都在展開課堂改革,探索各種教學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模式,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許市中學的“五環漸進”式教學模式,一撥又一撥的成功模式刺激著各級領導的神經。於是,不斷的派遣自己的教師奔赴各地開展一輪又一輪如火如荼的學習高潮,期望在自己領導的一方教育陳地上也能開出聖潔的課改之花,結出累累碩果。當然這個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忽視自己的實際情況,急功近利,不做深入的調查,在沒有統一全體老師的認識下就全面鋪開,盲目跟風,期望一夜成名的話,最終是讓老師們措不及手,其危害不亞於邯鄲學步,照貓畫虎。現結合某校展開的“語文新課改教學觀摩活動”的幾節課談談自己的幾點深思。

  案例

  《音樂巨人貝多芬》 教師先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匯入,讓學生說聽後感受,接著讓學生自學解決字音(時間僅停留不到一分鐘),然後進行了速讀課文“走近貝多芬”,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說說生活中的貝多芬是一個怎樣的人,之後是“瞭解貝多芬”例舉了幾位名人如何評價貝多芬,再又是“尋找貝多芬”,你知道那些深陷困境,卻步沉淪,勇敢地扼住命運咽喉與命運頑強抗爭的'人?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接下一環節是“再識貝多芬”深思:外貌描寫的那些句子詞語讓你進一步看到了貝多芬的剛毅、頑強?最後是悟一悟本文外貌描寫的寫法技巧——以形傳神 ,並進行實踐練習:抓住最能反應人物個性的外貌特徵寫一個人物片段。

  【點評】為了把文章講得透徹,從字音字形到分析人物性格特徵,到他名人的評價和如何對待人生逆境的拓展,再到寫法技巧得領悟和實戰訓練。一節課可謂是環節眾多,課堂內容充實得讓人應接不暇,師生是馬不停蹄往下趕。語文這門學科本來就是內容很廣,包羅永珍的,任何一篇課文,可教的東西和值得交的東西很多,只要我們願意講下去,就總是講不完。我們想要在短短40分鐘的一節課中把所有的內容和技巧都讓學生掌握,是不是有點天真呢?

  深思

  一、語文要大膽地教。新課改已經實施了十幾年了,感覺教師們始終是帶著鐐銬跳舞。一方面期望著能夠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於是穿插了一系列的學生活動,另一方面又不敢放手,一節課從字音字形到文章結構再到人物形象最後到主旨揭示,可謂是面面俱到,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於是走馬觀花似的完成了每一教學環節,教授每一個知識點,是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呢?抑或什麼味都沒有品嚐出來呢?一節課就是短短的幾十分鐘而已,所能講的內容當然有限。因此面對一篇課文選擇“教什麼”就顯得很重要了。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敢於大膽的捨棄,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上邊的案例,我們就可以把目標定為“學習文中以形傳神的外貌描寫的策略”,著重以課文為藍本講外貌描寫的策略,然後就讓學生當堂實踐演練並進行展示點撥,其他環節統統可以省去。

  二、語文不需要模式化。回望上述語文教學的三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這三節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且課堂活動多。其中自學環節都是讓學生完成字音,這完全可以讓學生預習完成,為何一定要在課堂上來弄一個圖有的名目“自主學習”呢?自學應該是學生完全能夠自己學會而不需要教師教的,既然這樣那麼這個環節我們是不是完全可以大膽地去掉,直接改為預習檢測得了。在而展示環節展示的都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答案几乎都是對的。一次公開課上,一個組八個成員一同口頭翻譯一個句子,而且十幾個組下來答案都是對的。我想老師也應該心知肚明為什麼是對的。請問這樣毫無差異的展示其價值何在,無非是提醒學生“去翻參考資料吧”!只會讓學生養成學習的惰性,真是貽害無窮。

  三、語文課要重視朗讀。本次聽課數節,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乏朗讀。教師幾乎很少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音樂巨人貝多芬》,那麼長的文章,學生還沒來得熟悉課文就已經匆匆展開了分析了,文言文更是出現了文章講完了,學生卻讀不起來的尷尬。語文課不讀文怎能還是語文課嗎?我們可以採取不同形式的朗讀教學,默讀,互讀,賽度,指明誦讀,全班齊讀。對於某些文章像《海燕》《岳陽樓記》等,我們可以一節課只做朗讀指導和訓練。

  總而言之,無論課堂怎麼改,語文課都不能偏離其軌道,失去語文味。作為教師,該教的時候,該教的地方要理直氣壯地教;學生完全可以自學的不該教的,要果斷地的剔除,不可冗雜。對於固化的絆腳的模式和華而不實的花樣活動更要大膽地說不,切忌丟了語文教師的自我和驕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