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執行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探析論文

網路執行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探析論文

  當前,在移動網際網路等高新技術的引領下,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依託網際網路進行網購,已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慣,用郵方式因此改變。2014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工作會議把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轉型發展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舉措進行戰略部署,郵政將業務發展的重心轉移到電子商務寄遞類市場,以此作為郵政業務轉型的突破口和重要經濟增長點。然而,中國傳統郵政網路適應普遍服務的體系架構和服務理念,與電子商務市場需要之間的深層次矛盾越發凸顯,全網各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執行效率不高、執行質量不穩定、社會資源運作經營能力差,已經成為郵政進軍電子商務寄遞市場的瓶頸。

  1網運業務技術支撐能力發展現狀

  1.1網運資訊化建設起步較早、基礎比較紮實

  中國郵政網運資訊化建設從2001年開始,歷經13年的建設發展:在生產層面,中心局實現了所有生產環節的電子化操作,規範和優化了作業組織和生產流程,減輕了勞動強度,有效提高了中心局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質量;在管理層面,網運資訊系統已成為郵政集團公司控制中心局內部生產和全網郵件運輸的業務管理平臺,保障著全網郵件生產運輸的全面管理和正常秩序,併為網運進一步推進業務改革和現代化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2中心局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提升

  近年來,郵政集團公司不斷加大中心局機械化、自動化生產能力的投入,2012年改造了全國27臺信函分揀機,2013年為全國20箇中心局改造、更新了22臺交叉帶分揀機、皮帶機傳輸和平刷輔助分揀裝置(目前全網共有38臺交叉帶分揀機),2014年為全國各省會中心局配置安裝了81臺掛信分揀顯示裝置。這些裝置在中心局廣泛深入的應用,為網運下一步推行流水化、大規模生產作業提供了前提條件。

  1.3全國郵件運輸方式改革基本完成

  郵政集團公司2013~2014年實施了運輸方式改革,2014年撤銷火車郵路81條,2015年計劃撤銷57條一干火車郵路,佔全部火車郵路的52.7%,調整點對點火車數量為改革前的2.78倍。郵政運輸方式的改革,解決了中心局生產作業和郵件運輸受制於火車執行時刻的限制和組網相對固化的弊端,網運全環節生產和運輸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大大提高,為中心局流水化作業、科學化運輸組織和動態排程提供了發展空間。

  2網運業務技術支撐能力存在的問題

  隨著科技資訊化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在雲計算技術的支撐下,大資料已經成為新時代的重要戰略資源。網運資訊化在近十年的網運生產應用中,積累了海量寶貴的生產資料。據統計,網運系統日均產生資料量總包約1000萬條,給據郵件350萬條,報刊分發資料450萬條,全國中心儲存各類網運資料已達20T,這些資料應用在引領郵政網運生產和管理方面,還沒有發揮其應有價值,對標現代化中外先進寄遞企業和自身發展目標,還存在以下差距。一是中心局生產資訊化融合度不高、作業流程不合理、執行效率低下。目前,中心局生產和郵件全網運輸以滿足郵政普遍服務為目標,僅僅實現了傳統生產作業的電子化操作,而生產管理資訊化程度低,無效生產操作多,人力、裝置和各種隱性資源效益損耗嚴重。二是郵路運輸智慧化、科學化程度低。目前,全網郵路運輸組織是基於沿用多年的郵政網路結構、鐵路運輸網而制定,郵政集團公司、各省分公司分級管理省際一干、省內二幹、區內和市趟郵路,沒有根據市場發展需求、網運生產資料、資源資料等利用模型工具,對全網郵路、執行計劃進行整體智慧規劃和統一動態指揮排程,網路執行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三是郵政網運生產製度滯後於業務發展需要。網運傳統生產製度落後,中心局過去按班次“總進總出”、逐環節“交接驗收、勾挑核對、平衡合攏”、“向上一環節發驗”等生產製度已經不適應網運流水化、現代化大生產。四是網運資訊系統的應用、覆蓋範圍不夠全面。目前網運資訊系統生產前臺在部分地市、縣市、省內郵路還沒有全面上線應用,省內郵路,尤其是郵區內和縣內郵路的執行管控力度比較薄弱,互聯互通資料不盡完整,很難做到郵件全程時限的管理和控制。五是網運資訊化應用層次較低,目前僅限於複製和區域性最佳化傳統的手工作業和管理流程,實現基本生產、運輸計劃以及初級統計功能,對網運生產資料的挖掘、鑽取和加工深度不夠,未能對海量生產資料進行模型化、智慧化和視覺化分析,生產資料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尚不能透過系統進行管理輔助決策。

  3網路執行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

  郵政網路執行轉型升級主要內涵包括:以中心局三項制度改革和機械化、自動化生產裝置執行為基礎,建立郵件處理中心的流水化、現代化作業模式;以提升網運大資料應用和智慧排程水平為手段,建立營、分、運、投四大環節聯動、快速集散的網路組織架構和運輸科學化管理,實現由滿足普遍服務的傳統郵政網向服務電子商務寄遞市場的現代郵政網轉型升級。

  3.1中心局三項制度和PDA生產操作方式改革

  三項制度改革規定給據郵件以每個郵件為單元進行全程跟蹤,在郵件收寄、離開收寄網點、到達出口處理中心、出口封發、離開出口處理中心、到達進口處理中心、進口封發、離開進口處理中心、到達投遞網點、郵件妥投等10個軌跡跟蹤點和4個交接責任段落(合併了開拆、供包和封發掃描),確定了郵件內部處理的基本生產作業制度和原則。三項制度改革重新設計了郵件發驗處理機制,提出了“以郵件和總包條碼掃描作為確認郵件實物曾經在本環節出現過的唯一依據”原則,改變了傳統的“向上一環節發驗”模式,取消各局之間互發驗單和複驗,對於各局和各車間之間總包、郵件的少件及規格差錯,統一在全國中心由系統集中進行全程平衡、動態合攏和責任判定,避免了低效的推諉扯皮。三項制度改革從理論上確定了中心局郵件內部處理的基本生產作業制度,在實際生產中推行PDA操作為中心局帶來生產管理方式上的改變,由原來“郵車到達—微機室掃描路單—下載網上資訊—上傳批處理槍—分配勾核任務”的逐級生產管理模式,轉變為由每個轉運卸車人員隨時根據郵車到達情況,掃描郵車派車單進行封車、解車、下載資訊和完成勾核,封發環節也可根據封發計劃靈活操作,中心局生產流程和組織管理都發生了較大改變。

  3.2中心局分揀裝置改造升級和流水化生產作業

  2013年,全國包狀郵件處理總量較2012年翻一番,高峰期日均量為全年日均量的1.46倍,“雙11”日均量為年日均量的1.77倍。為支撐郵政重點業務發展,郵政集團公司為20個重點中心局更新了22臺交叉帶分揀機、皮帶機傳輸裝置,郵件上機處理效率和裝置效能利用率都有很大提高。2014~2016年,郵政集團公司將在全國分階段實施郵件處理中心標準化建設與改造,在中心局推行流水化作業,在實際生產中需考慮如下問題。

  3.2.1中心局生產的資訊化控制一是將參與流水化作業的車間合併成大車間,透過信刷報包裹化封裝改革,統一全域性郵件堆位,合併各車間的封發格口。總包、散件資訊自動流轉,減少以往車間之間的資訊交接,各環節資訊採集操作由PDA、分揀機OBR等完成,資訊全環節共享,無需進行環節之間的資訊批次交接。二是班次作為生產人員組織,不再進行郵件資訊隔離,實現郵件資料共享,無需班次資訊交接。三是改變現有郵件進口資訊由各局在省中心預處理,只按本局需要進行操作的模式,改由各局在全國中心進行郵件進口資訊預處理,直接指定到投遞局、段,全程全網共同使用。

  3.2.2自動化裝置處理效率郵件流水化作業類似於製造業產品生產,機械裝置在一個班次執行中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不能隨意停機。裝置效率不能過高(對裝置、人員要求高,但業務量達不到),也不能過低(不滿足處理時限、能耗浪費),並需保持穩定。在相同的生產作業時間內,包分機的實際處理效率由中心局業務量決定,2015年東部地區重要節點中心局流水化改造工藝方案,將按照中心局日均25萬件處理量標準配置包裹分揀機和工藝設計。為了提高分揀機處理效率和裝置效能利用率,應透過多種方式提高中心局業務量:一是發展郵政業務,增加寄遞類包裹收寄量;二是對全網中心局分揀功能進行調整,實行包裹大集中分揀;三是推進兩網資源共享,實行普通郵件和速遞經濟快遞、標準快遞郵件同機混合分揀,增加郵件上機量,對於目前日均業務量低於5萬件的中心局,配置伸縮膠帶機、皮帶機、掃描貼籤一體機等半自動處理裝置。

  3.2.3生產作業組織郵件流水化作業打破現有各生產車間的隔離,在整個中心局生產場地,郵件處理由連續多個生產環節和工序組成。為實現各個生產環節效率的均衡性,保證各環節裝置執行銜接順暢、人工操作效率穩定、持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浪費,儘可能消除生產中的不增值活動,各工序按照科學合理的節拍生產。在生產管理中,生產節拍是精益生產的關鍵理念,它是指連續完成相同的兩個產品(或兩次服務)之間的間隔時間,節拍是流水線最重要的工作引數,它表明流水線生產速度的快慢或生產率的高低。透過確定生產節拍,可以指揮整個工廠的生產工序,從而達到各生產工序的平衡與同步。如果某些作業消耗時間比實際所需生產節拍長,那麼說明生產正在形成瓶頸,生產能力不能滿足生產需要,這時就會出現加班、提前安排生產、大量中間產品積壓,引起庫存成本上升、場地使用緊張等問題;如果某些作業消耗時間比實際所需生產節拍短,那麼將無法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導致裝置閒置、勞動力等工等現象,造成生產能力浪費。對於剛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流水線節拍計算公式是:節拍=Fe+N其中:Fe為計劃期內的有效工作時間;N為計劃期內的產品產量。按照現有郵政營業封發、市趟運輸頻次和一干、二幹郵車執行情況,郵件到達中心局的時間和郵件量不均衡,但如果以班次和自然天為單位,中心局日均處理量則相對穩定,結合中心局具體生產工序的作業時長,就能確定該局生產工序的節拍。例如:杭州中心局國內包裹類郵件日均處理量7.6萬件,採用兩班制生產,每班供包環節中間停歇120分鐘(午間休息、用餐等),其供包流水線節拍為:節拍=(8×2×60-120×2)×60/76000=0.57秒可以根據開拆、供包、封發、裝車等工位的生產節拍、上班時間、處理量等,計算每個工位編制人員和裝置配置數量。此外,生產節拍的應用還能有效防止生產過剩造成的浪費和生產過遲造成的分段供應不連續問題。

  3.2.4生產計劃中心局生產作業流水化總體採用“隨來隨分,當頻次封光趕淨,不考慮郵件暫存,車等郵件,分揀完郵件直接裝車發運”原則,在未來中心局流水化生產中將藉助資訊化技術手段,依靠大資料應用,根據郵件收寄量、收寄時間、進局時間、生產節拍、時限標準、相關運能和郵車執行狀態等引數,雲計算郵運計劃和封發計劃,實時透過看板管理,提示操作人員及時進行封發和裝車工序。今後,網運將以現代化新技術再造現代化新流程,以現代化新流程再造中心局生產現代化新標準,在建設規劃中,對郵件處理中心進行現代化、標準化建設。

  3.3大資料在郵運指揮排程工作中的應用

  傳統的郵政全網運輸主要依據郵件的時限要求和郵件量的變化規律,根據郵路執行時間、頻次及運能情況等相對固定的條件和因素,制定相對合理的郵車發運計劃。傳統管理大多建立在人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全網網路執行效率和效益沒有充分發揮,一旦出現火車改點或臨時停運、冰雪、地震災害等郵路區域性執行計劃發生改變時,不能及時做出全面科學的計劃調整和動態排程,郵件運輸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以前,全網70%的郵件運輸依託鐵路運輸,幹線運輸方式改革後,全網將形成汽車運輸為主、火車運輸為輔的模式,郵運計劃的編制和運輸動態排程的自主度和靈活性大幅提高,同時也對全網郵件運輸科學化、智慧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後的郵運指揮排程工作中,可透過對營業收寄量、郵件流量流向、郵件時限標準、資源支撐能力、目標中心局生產狀態等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建立起各生產環節資料的數量關係和數學模型,智慧、動態編制封發格口、郵件全程發運和運輸計劃,充分發揮全網執行效率和效益,均衡中心局一干、二幹、區內和市趟郵車和郵件的到局時間和到達量,合理銜接中心局流水化作業,結合GPS實時監控,對全網郵件運輸進行動態指揮排程,實現成本和效益的最佳結合。

  4網運資訊化建設思路

  4.1開發完善網運生產系統相關功能,支撐網運生產流水化作業

  第一,開發完善中心局PDA生產作業系統。繼續開發完善中心局PDA、掃貼機生產作業系統功能,適應中心局各種流水化作業模式下的封車、解車、開拆、自動發驗、分揀、移動封發和掃描配發等各項作業需求。第二,實現網運生產系統和速遞系統互聯互通。從速遞系統接收郵件收寄資訊,根據在網運系統維護的分揀封發關係,支援對郵政包狀類郵件(標快、經快、普包、快包、國內小包、掛刷等)進行同時同機混合分揀,並用網運系統對速遞郵件進行掃描封發並回傳速遞系統。第三,推進郵件分揀資料庫應用。建立全網統一的郵件進口分揀資料庫,實現進口分揀資料的電子化、實時動態更新和全網共享,提高郵件分揀深度和準確度,確保網運分揀資訊化和流水化作業通暢。第四,生產作業看板管理。研究大資料應用,根據郵件實時收寄量、進局時間、實時狀態、時限標準、生產計劃、郵路計劃和運能等資料對郵件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和分析,智慧規劃相關生產操作並及時向生產管理人員進行提示。

  4.2擴大網運資訊系統應用覆蓋範圍,健全網運生產作業及管控平臺

  完整的網運生產資料是網運利用系統進行科學決策的依據,網運生產作業管控範圍的完整性是實施全程時限管理和動態指揮排程的基礎。因此,應擴大網運資訊系統應用範圍,實現網運資訊系統在地市、縣局的上線應用,主要內容包括:對各省省中心主機進行擴容,考慮在地市網路運維中心配置生產伺服器,投入終端以及掃描裝置,以支撐地市、縣局網運資訊系統的部署及應用;省內二級幹線、郵區內郵路、縣內、市趟郵路全面推行總包運輸和郵件資訊互聯互通,確保郵件運輸資料的完整性;省內二級幹線、郵區內郵路、縣內、市趟郵路全面推行發運計劃由集團公司統一控制和排程,確保網運末端網路與幹線網路的有效銜接,強化郵件全程運輸的管控和動態排程。

  4.3完善郵政指揮排程中心繫統,實現全網運輸動態指揮排程

  開發完善郵政指揮排程中心繫統,並儘快面向全國推廣應用,為各級網運業務管理部門和生產單位提供資訊服務:一是由郵政集團公司對標國內外先進寄遞企業制定的各類郵件時限規定,制定各類郵件在網運環節的時限標準及各生產時限計劃,並透過指揮排程系統實現對郵件全程時限和各環節作業時限的分層監控和干預,確保各類郵件按照全程時限標準進行傳遞;二是在各級郵運車輛上安裝配備GPS,覆蓋至所有一級、二級幹線郵路以及郵區內、市趟郵路,對郵件運輸情況、郵件待發待卸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三是將全國各級網運生產處理場地的影片監控透過綜合網傳輸至指揮排程中心,對各級中心局處理場地的生產情況進行集中監控和干預;四是構建郵件運輸流量流向監控分析系統,利用GPS衛星定位提供的郵車位置資訊準確預測郵車到達時間和帶運郵件量,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將分析結果在地圖上進行視覺化展現,為全國各郵件生產場地提前安排、組織轉運力量和運能疏運郵件提供資訊。

  4.4構建網運大資料分析系統,支撐網路執行科學化、現代化管理

  構建網運大資料分析系統平臺,提高網運生產資料的挖掘、加工和應用水平,立項建設網運全業務系統化的資料模型,對網運各環節郵件形態和整體生產形態進行資料化和模型化描述,對內部生產作業和全網運輸控制模式進行數字化模擬,形成網運生產管理的數字化控制理論,實現郵政網運業務管理的整體數字化支撐,內容主要包括:透過設立服務水平、執行成本等方面的目標值,利用先進的網路和運輸規劃方面的理論和技術,建立數學模型,最佳化郵區中心局佈局和功能定位,合理確定中心局的佈局、數量、分類、功能、覆蓋範圍以及郵件運輸網路;開發郵運計劃智慧化編制工具,智慧編制郵件發運計劃,提高計劃編制科學化水平,充分發揮全網資源配置,大幅提高網運雙效。減少計劃大範圍變更期間排程人員的工作量以及郵運日常執行過程中臨時發生的郵路撤併、路阻、取消交接站等情況,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計劃變動的影響,輔助排程人員科學決策;利用大資料、雲計算等科技手段,編制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順暢銜接郵路計劃執行,智慧規劃和自動控制中心局流水化生產,實現全網郵件運輸至中心局生產的整體數字化支撐。綜上,網運現代化生產和管理模式應是:在內部處理環節,掃描郵件及總包條碼,呼叫郵件的網上收寄資訊及總包資訊,根據網運資訊系統中維護的分揀封發關係、分揀資料庫、總包經轉關係及各級郵路發運計劃,自動計算和提示分揀格口和裝發堆位,透過自動化分揀裝置或各類人工輔助分揀裝置和智慧計算看板管理,完成郵件“傻瓜”化內部處理;在動態排程環節,從郵件收寄開始,系統自動統計郵件流量流向資料,智慧計算全程作業計劃,向後續各生產環節進行業務量預告,滿足處理和運輸能力準備、過程監控和動態排程的需要;在智慧規劃方面,根據網路組織基本原則,圍繞時限和成本目標,提供基於網路最佳化演算法的各類決策輔助工具,並實現在生產系統中的嵌入式應用。根據對收寄資訊的大資料計算,實現實時智慧的動態路由規劃、分揀方案制定、節點流量調控和生產資源配置,並對網路執行雙效及質量的關鍵績效指標進行跟蹤評價。建立與流水化作業、散件化運輸相匹配的智慧化網運資訊系統,以資訊化引領網運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