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籃球運動中踝關節損傷及防治論文

淺談籃球運動中踝關節損傷及防治論文

  摘要:透過調查,本文對籃球運動中踝關節損傷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從踝關節解剖結構入手,重點分析了致傷因素。踝關節損傷主要是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佔足部損傷的1/3以上。應該有針對地提高預防、治療的措施,以減少籃球運動中不必要的損傷,促進籃球運動的發展。

  關鍵詞:籃球運動;踝關節;損傷;預防;治療

  現代籃球運動逐漸發展為高度與速度齊全,身體與技術相結合,進攻、防守、籃板球三者並重,智力、意志與技術相統一的高強度運動。現代籃球比賽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爭奪越來越激烈,這就要求運動員不僅要掌握協調多樣的技術動作,而且需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如突然變向、突然改變速度、急停起跳等動作。在籃球運動中技術複雜,技術轉換比較頻繁,要求不斷改變方向,急停、急起等。例如搶籃板球,學生跳離地面,在騰空階段,足就處於蹠屈內翻位,如果落地時身體重心不穩,向側方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地面不平,而學生缺乏自我保護的應變能力,就會以足的前外側著地,使足內翻,導致踝關節區域性負荷過大而受傷。運動損傷對運動員來講,不僅直接影響運動水平,而且可限制運動壽命。隨著籃球運動對抗性加強,比賽和訓練中出現各種操作的程度也在加強,如不預防,會阻礙籃球運動的發展。

  一、籃球運動踝關節損傷分析

  從資料顯示,運動損傷不同程度地影響踝關節損傷,其中外側副韌帶損傷最多,其次是內側副韌帶損傷;踝骨折損傷雖然比例不高,但傷情嚴重,應成為預防的重點。這與踝關節特殊結構有關的,由於籃球運動的技術特點是滑步,防守進攻、急停、踏跳和上籃等,要求關節處於半蹲位時微屈伸和扭轉運作,其負擔量較大;踝關節是人體最遠端的大關節,幾乎支援著人體全部的重量,其外踝比內踝長,內側韌帶比外側韌帶強,內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動幅度大。距骨體前寬而後窄,當足蹠屈時,踝關節較不穩定,在場地不平及起跳與落地身體失去平衡時,易使踝關節損傷。

  踝關節是人體彈跳啟動器,也是落地緩衝裝置。踝關節屬於滑車關節,由脛骨及腓骨的遠端和距骨三節骨構成,脛骨下關節面、內踝關節面和腓骨外踝關節面共同形成叉狀關節窩;脛骨下端底部有下關節面,與內踝關節面連成一體,共同與距骨相連,構成距骨滑車關節面;跟骨位於距骨的下方,是最大的一塊骨頭,跗骨向後突出部分稱為跟骨結節。踝關節的運動除肌肉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肌腱和韌帶,脛骨和腓骨由一些強有力的韌帶連線。小腿由肌腱控制,肌腱的重點是跟腱,它直接和踝關節相連,止於跟骨。踝關節有六條三角韌帶,這些韌帶依附在踝關節上,起著連線、支援、保護和加固作用;內側三角韌帶自內踝呈扇形向下止於舟骨、距骨和跟骨;外側三條韌帶,前為距腓前韌帶,中為跟腓韌帶,後為距腓後韌帶,均起於外踝,向前、向後分別止於跟骨和距骨。足的運動通常都由距上關節和距下關節協調活動,使足關節共同完成蹠屈、背伸展、內收、外展、迴旋、環轉等多方向運動機能。從踝關節解剖學角度來看,踝關節韌帶中脛腓聯合韌帶纖維細密而又有彈性,不易受傷,故大多數踝關節韌帶損傷主要集中外側副韌帶的距腓前、距腓後及跟腓韌帶。

  當籃球隊員在比賽場上不停地上下、左右跨步移動或前後跳起扣籃時,由於腳著地時,身體重心不穩或偏向一側,常使足的前外側先著地,所以足在蹠屈內翻位扭傷外側副韌帶最為常見。

  二、踝關節損傷的原因

  1.一般原因。

  從收集到的資料顯示,運動中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動作錯誤,造成損傷的比例最大,佔36%。在運動中,由於技術動作存在缺點和錯誤,違反了人體結構特點和各器官系統功能活動規律,以及運動時的力學原理,容易引起結構組織損傷。另外,造成損傷的原因中,準備活動不充分佔34%,場地、器材、氣候狀況不良佔33%。

  2.潛在原因。

  籃球運動基本技術動作的滑步急停、轉身變向跑和起跳上籃等,對踝關節要求很高。籃球運動的損傷部位中,佔首位的是膝部、踝部和腰部,踝關節的距骨上關節面前大後小,外側韌帶弱於內側韌帶,因此踝關節在蹠屈時容易引起足內翻,造成脛腓前韌帶拉傷。

  三、損傷性質及損傷症狀

  從收集到的資料來看,損傷性質以急性損傷為主,如不及時處理,易轉變為慢性損傷。預防急性損傷尤為重要。傷後踝關節內側或外側有明顯的壓痛,內踝和外踝有明顯腫脹,區域性有皮下瘀斑,踝關節活動受限,行走困難。

  四、籃球運動中踝關節損傷的預防

  1.訓練或運動時,採用支援帶保護或特製皮護具保護。

  2.加強踝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例如負重提踵、足尖走、跳等,至一定時間,肌肉力量非常有力時,支援帶即可免用。

  3.強化自我保護意識,運動中要集中注意力。

  4.加強踝關節韌性的訓練,加強技術練習,正確掌握和運用運動技術。

  5.運動時注意場地的情況,儘量選擇平坦的場地運動。

  6.身體疲勞時,儘可能停止或減少運動。另外,在運動中特別是對抗性較強的.運動中注重規範動作以免受傷,做好自我保護。

  7.在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運動後注意放鬆,對於有陳舊性踝關節損傷的運動員,在比賽和訓練結束後必須進行20分鐘冰敷。

  五、踝關節損傷治療

  在籃球運動中,由於準備不充分和訓練姿勢不正確,常常會發生急性關節損傷,特別是在損傷的早期,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使傷勢持續加重。進行以下科學治療能阻止損傷加重並縮短病期。

  1.現場急救處理。

  (1)立即用拇指壓迫痛點止血,冷敷,加壓包紮並抬高傷肢,24小時以後根據傷情可用藥物外敷、理療、針灸、按摩等,注射及支援帶固定,同時練習踝關節功能。

  (2)採用手法整復關節錯縫。具體手法是:患者仰臥,助手牽拉上肢向上,術者一手握足跟,另一手握住足的遠端,將足內翻和內旋進行拔伸牽拉。充分牽拉後,握足跟部的拇指頂於外踝窩部,以拇指指腹按壓外踝窩,同時另一手推送遠端,做足的外翻背伸運動,加以整復。必要時可重複手法三次,務求整復錯縫之踝關節。

  (3)外敷神農霜,並取一大塊紗布和壓迫彈力繃帶,加壓外翻位包紮,同時口服雲南白藥中的止血丹。

  2.按摩治療。

  1~2天后,可進行輕手法按摩:(1)按摩解溪穴(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央,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1分鐘;(2)按摩崑崙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1分鐘;(3)按摩懸鐘穴(外踝尖上行下3寸,肘骨後緣)1分鐘;(4)按摩陽陵泉穴(腓骨頭下方凹陷中)1分鐘。以上穴位按摩均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度。

  3.傷後練習。

  (1)處理與傷後恢復練習:傷後立即進行冷敷,然後外敷新傷藥,用繃帶包紮固定。包紮時注意繃帶行走方向,使受傷韌帶處於相對鬆弛狀態。受傷24小時後,可採用物理療法,同時加以針灸、按摩,但腫脹較大者,切忌重手法刺激。如果只是單純的踝關節扭傷,一旦急性症狀減退,應在保護帶(彈力繃帶、護踝等)固定下進行著地行走活動。約兩週後,可進行增加肌肉力量和協調性練習,如踝關節抗阻力活動,也可在鬆軟的地上進行一些較慢動作的練習(跑、跳等);而對踝關節有鬆動不穩的傷者,要特別加強踝和足部的肌肉力量練習,並控制踝部的訓練量。

  (2)疼痛減輕後,即應用粘膏支援帶固定,著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後可進行肌肉力量練習和協調性練習,在沙地上慢跑,或者在凹凸斜面上行走或跳躍,並逐步進入正規練習。

  4.早期及中晚期治療。

  (1)在籃球運動訓練比賽中,如有突發性踝關節損傷,早期應採取急救措施;而在24~48小時以內,由於軟組織斷裂和撕裂,出現水腫、血腫,發生反應性炎症,臨床上表現為損傷區域性腫痛和功能障礙。因此該期處理原則是制動、止血、防腫脹、鎮痛及減輕炎症,處理方法有冷敷、加壓包紮並抬高傷肢。

  (2)中晚期治療即在踝關節傷24-48小時以後,急性炎症已逐漸消退,但仍有瘀血和腫脹,治療方法有理療、按摩、針灸、外貼活血膏,或外敷活血、化瘀、生新的中草藥等。其中按摩在此間極為重要,按摩手法應由輕到重、由遠及近,從損傷的周圍到區域性。損傷部前幾次按摩必須較輕,到晚期,損傷組織基本恢復,但功能尚未修復,該期的處理原則是恢復和增強肌肉關節的功能,治療方法以按摩理療法和功能鍛鍊為主,配合支援帶的固定及中草藥的燻洗等。

  籃球運動中,踝關節損傷為最常見的多發性運動損傷,它直接影響技術教學和訓練效果,也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故一定要高度重視踝關節損傷,加強預防工作,儘可能避免或減少其發生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