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男子舉重運動員抓舉技術分析論文

吉林省男子舉重運動員抓舉技術分析論文

  舉重比賽是我國在奧運會上的優勢專案和重要的奪金專案。抓舉動作的技術相對複雜,運用現場影像對比分析和後期三維動作解析等生物力學的方法和手段,對舉重的抓舉動作技術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提升運動員對技術掌握的程度,建立運動學、動力學引數,為抓舉的科學化訓練提供相關依據。

  1研究物件與方法及技術路線

  1.1研究物件

  以參加吉林省舉重比賽的6名吉林省青少年男子舉重隊優秀運動員為研究物件。

  1.2研究方法

  1.2.1錄影解析

  採用2臺JVCPX100攝像機在測試現場(舉重隊訓練館)進行正面和側面(夾角90°)定點同步拍攝,拍攝頻率為50幀/s,所取得的影像在QuinticBiomechanics和simi3D三維動作解析軟體上進行分析。

  1.2.2技術路線

  採用運動學分析和動力學測試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2結果與分析

  2.1槓鈴的運動學引數分析

  根據現場反饋的影像資料,受試的優秀青少年運動員基本動作結構均非常合理,但透過細節觀察,發現2名運動員在提鈴階段槓鈴中心軌跡有小幅度晃動,進而產生身體傾斜,會導致下一階段的發力過程效率下降,而其餘4名運動員由於準備姿勢不夠自然伸展,導致身體過於緊張,在提鈴後身體重心前傾。透過觀察研究發現,在抓舉的整個發力過程中,動作方向應儘量保持和水平面垂直,槓鈴中心軌跡產生的S型弧度要儘量減小,才能讓運動員把最大力量集中於槓鈴上升過程中的垂直加速度上,進而發揮運動員最大的力量效能。

  2.2膝關節角度隨時間變化曲線

  透過以往的研究發現,在舉重抓舉技術動作完成過程中,膝關節隨時間的變化呈現明顯雙峰一谷的波動狀態,雙峰即對應技術環節中的兩次發力時段[1].結合本次研究得出的資料,吉林省6名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的膝關節變化幅度分別為24.15°、22.88°、20.46°、19.37°、20.58°、23.78°,透過與世界頂尖選手的資料對比,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技術是一方面,身體能力的提高也同樣重要,否則會影響技術的完成,尤其是在腿部力量方面,加大對應肌肉群的力量練習,會更好的幫助運動員充分完整的發揮技術動作。

  2.3髖關節角度隨時間變化曲線

  在研究中發現,在抓舉的技術完成過程當中,髖關節角度發生的變化與膝關節角度的變化大為不同,原因在於發力時間上的延後所導致,髖關節角度的變化是和時間的增長呈正比例關係,但是,只會出現一個波峰階段,即在第二發力處[2].髖關節角在發力開始階段到整個技術動作的完成變化幅度非常明顯。本次研究中得出的資料,在首次發力階段,6名運動員的髖角變化分別為95.27°、96.22°、97.83°、95.44°、97.29°、97.33°,從這一資料總結,我們看到髖角的變化幅度在與世界高水平運動員相比時,呈現優勢資料,提示這6名運動員在髖關節變化幅度上體現的技術動作較為完美,說明抓舉的技術動作定型和年齡並無必然聯絡,身體能力的不足不會導致此項技術環節的變形,對培養青少年舉重運動員提供了相關的科學依據。

  2.4軀幹角度變化

  一定範圍內的軀幹角伸展有助於整個技術動作的順利完成,如果波動過大,則會導致整個身體失去平衡以致於最後技術動作失敗。從時間上看,軀幹角度的變化在二維座標系上展示的效果為先減少後增大,提示在首次發力時期,隨著伸膝動作的開始,軀幹角度是在減小,此階段如果軀幹角度伸展過大,會嚴重影響腿部力量發揮,進而到二次發力階段,影響槓鈴上送過程,導致技術動作失敗。

  本次研究的6名運動員在首次發力階段髖關節並沒有影響腿部發力,技術動作掌握較好,有利於二次發力完成技術動作。

  3結論

  在完成抓舉技術動作的過程中,槓鈴中心軌跡的垂直上升趨勢非常重要,如果中間過程晃動幅度過大,會嚴重影響力量的發揮,產生水平方向分力,導致力量分散,進而使技術動作失敗。膝關節角度的變化幅度影響首次發力技術的完成,間接影響整體動作發揮,加強必要的腿部肌群力量訓練對完成引鈴首次發力有必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向東,毛勇,劉夢飛,等。優秀女子舉重運動員抓舉技術的運動學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2):50-53.

  [2]任景萍,劉學貞,王向東。我國優秀女子舉重運動員抓舉技術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3):42-4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