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促進農產品供給最佳化路徑論文

科技創新促進農產品供給最佳化路徑論文

  [摘要]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本文立足前期研究和河南省科技創新現狀,分析影響科技創新對農產品供給最佳化的因素,並提出科技創新促進農產品供給最佳化的具體路徑,促進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高效進行。

  [關鍵詞]農產品供給最佳化;科技創新;科研成果

  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艱鉅,不僅需要注重農產品種植品種的調整問題,而且需要密切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品質的提升。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也是解決我國農業發展中遇到的深層次問題的關鍵。當前,科技創新已深入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發展更加現代化。因此,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進行,農業科技投入的結構和方向、農業科技服務水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應用程度、科技體制和管理機制影響著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順利、高效。

  1研究綜述

  2015年,劉克非[1]提出農業產業研發投入對於農業產業化程序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大專以上員工數量對於農業產業化程序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專利成果對於農業產業化程序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上議程以來,科技創新的作用不斷被研究者所重視。2016年,劉蓉蓉等[2]論證了科技創新戰略的重要作用,結合農業供給測改革的主要內容,闡述了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等方面對科技創新的重點要求。2016年,傅晉華[3]指出,科技創新應在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和補短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綜合前期研究成果,大多數是從宏觀角度上說明科技創新對農業現代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作用,但是結合農產品供給中出現的品種和質量失衡問題,分析科技創新方向和佈局的內容很少。本文在之前學者和自己的研究基礎上,就科技創新的內在機制從微觀層面說明科技創新在農產品供給最佳化中的具體應用。

  2農產品供給最佳化中的科技創新現狀——以河南省為例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總量不斷增加,科技創新進步貢獻率在56%以上。調查顯示,50%的涉農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利潤的1%~5%,35%的企業佔比在5%~10%。農業創新主體逐漸多元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是從事科技創新工作的主力,貢獻了超過80%的農業科技成果,涉農企業和中介機構擔任著科技創新市場的瞭望者角色,及時輸出科技創新需求點,嫁接科技創新主體的最新成果,推廣並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的使用。同時,科技創新人才學歷層次逐漸提升,本科和碩士學歷人員佔農業科技人員的60%,擁有博士學歷的農業科研人員佔總人數的20%。從河南省農產品供給最佳化的現狀來看,當前科技創新已作用於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在生產方面,為適應我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要求,河南省種業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在做精玉米雜交品種的基礎上,逐步加大經濟作物產品種植比重,尤其是花生、芝麻等,其中為扶持花生種植業發展,目前河南省農業廳已啟動國家花生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專案。在加工方面,為扶持肉牛產業發展,河南省農科院徐照學、周波研究員帶領企業形成了“科研+種植+養殖+加工”的技術推廣模式,不僅提高了鮮食玉米的單位面積種植收益,而且提高了企業的飼料產品和肉牛生產供應能力。在銷售方面,近年來適應“網際網路+”潮流,河南省湧現出高層次的農產品電商公司,2017年成立的“仙果部落”聯合多方力量,打造以農產品標準化為核心的訂單式服務新模式,有效整合和穩定了農產品生態供應鏈。另外,為扶持農產品電商行業發展,河南省科協牽頭組織的農產品電商技能人才骨幹教師培訓班已於2017年培訓了200名骨幹教師,完成了1萬名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工作。據阿里2017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河南省淘寶村數量已達34個,全國排名第七,物流時效全國排名第八,這讓不少特色農產品如棗類製品、信陽毛尖、山藥、香菇及製品、牛肉等藉助電商平臺實現了銷量持續增加。

  3影響農產品供給最佳化的科技創新因素

  近年來,圍繞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指示,河南省農產品科技創新的成果顯著,尤其是全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優良作物(小麥、玉米等)育種及推廣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筆者總結幾點影響農產品供給最佳化的科技創新因素。

  3.1科技創新市場的發展程度

  當前,科技成果、專利技術等創新型產品越來越多,而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中存在著巨大需求,建立連線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和企業之間橋樑的平臺還比較少。傳統的校企(院所)合作模式或企業自主研發模式受內部管理機制、合作機制約束容易滋生矛盾,進而影響科技創新的進度和推廣效率。在消費日漸升級和個性化的時代,科研人員需要及時瞭解市場需求,在市場需求刺激下不斷進行產品、技術的創新,這就需要放開科技創新市場,讓有需求的企業參與到市場中,有能力進行創新的人員在市場中獲得靈感,從而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和速率。

  3.2高層次人才的待遇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力,由於科研工作受時間和空間影響比較大,如果沒有充足的物質基礎,科研人員很難堅定地從事本職工作。農產品科技創新工作尤其如此,每項科研工作的開展需要經過屢次實驗、一定週期的檢驗和審查才能進入推廣階段。因此,科研單位、平臺不僅需要給予科研工作者豐厚的待遇,而且需要及時給予其資金幫助,專案完成後應按時結算費用並給予獎勵。

  3.3科技創新的投入方向和力度

  當前農產品科技創新的人力、物力主要集中在生產前期,即育種、農藥、化肥、飼料等研發上,後期生產過程的倉儲、加工和銷售過程的投入不足,大多是由企業內部科研部門完成的。這些部門員工缺乏自主創新意識,研發能力相對有限,導致國內優質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失去話語權。

  4科技創新促進農產品供給最佳化的具體路徑

  用科技創新推動農產品供給最佳化,提高農產品供給的品種和質量問題,是解決當前農產品市場供需矛盾的關鍵。自改革開放以來,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一直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目標,但是,科技創新市場和農產品市場的融合不僅侷限於兩個市場的開放程度,而且需要讓科技創新市場從上到下歷經農產品供給的全過程,形成新的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運營機制和管理機制,更好地作用於農產品供給市場的最佳化。

  4.1重視並放開科技創新市場,提高科技創新市場的活躍度

  一方面,尊重市場規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透過簡化審批流程,完善科研成果快速轉化和應用機制,建立農產品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資訊系統,定期更新智慧財產權目錄等調動市場的內在動力,加快科技創新服務農產品供給領域的步伐;另一方面,放寬科技創新市場的准入條件,允許具備一定資質的民營機構開闢交易平臺,讓科技市場的供需方自主進行交易,避免市場同質化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市場的透明性,提高科技成果的應用效率,最終最佳化市場對科研成果的資源配置作用。

  4.2提高科研人才的待遇,建立全新的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激勵科研工作人員參與社會專案,根據所從事專案的重要程度,建立相應的人事管理制度、獎勵機制、監督機制。這不僅有利於調動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熱情,而且有利於實現人才與企業的高效銜接,增強科技創新市場的活力。二是大力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技能培訓,讓科研創新平臺發揮帶頭人的作用,牽頭組織技術人員對農產品供給企業的員工進行技能培訓,健全培訓流程和考核制度。三是最佳化領軍人才結構,增強科研平臺服務農產品企業的能力,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擴大農技推廣隊伍,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加強科技人才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聯絡,形成全方位、多層次人才支撐體系。4.3以農產品供給品種結構最佳化為指引,增強科技創新投入的針對性目前的科技創新投入不夠均衡,需要結合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的新變化,延伸農產品的加工鏈條,加大加工和銷售環節的科研投入力度,形成多樣化的產品以及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優勢。縮減傳統生產的產前投入,加大生產加工環節和銷售環節投入,即以新需求為引導,形成均衡且有針對性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4.4增強科技創新服務農產品品質最佳化的力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一方面是對農產品安全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綠色食品已然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另一方面是對農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對農產品的營養成分、健康功效、加工用途等更加講究。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更高要求,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更好地推動育種技術突破,培育優良動植物品種,改進農產品品質,同時還要透過標準化生產中的技術創新,大力推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進步,破解高產和優質之間存在的矛盾。

  參考文獻

  [1]劉克非.科技創新對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作用機制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5(1):88-91.

  [2]劉蓉蓉,徐志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科技創新[J].農業科技管理,2016(5):11-14.

  [3]傅晉華.科技創新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J].中國國情國力,2016(8):41-4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