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首都農業科技示範帶執行機制的研究論文

環首都農業科技示範帶執行機制的研究論文

  一、研究背景

  建設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帶是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轉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開展與京津協同創新、加強生態支撐區建設、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發展、打好環首都地區扶貧攻堅戰的重大舉措。

  在示範帶的建設中,保定市的涿州市、淶水縣緊鄰北京市,具有很好的區位優勢。這種近京優勢,在未來一兩年會進一步凸顯出來。透過完善其功能定位、產業定位,進而與京達到多方面、深層次對接,打造首都農業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承接地,是其發展的重大機遇。完善機制體制,搭建國際化農業科技交流平臺,建設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帶龍頭。

  二、基本思路

  在對環首都的涿州、淶水兩個縣(市)的特色優勢產業及龍頭企業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省委、科技部有關領導講話內容:第一,明確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帶中“科技”的引領作用,並注重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最終形成環首都區域聯動的現代農業產業帶,以此作為指導精神;第二,研究具體相關產業及企業發展現狀、經營管理方式和執行機制並透過描述性統計挖掘其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第三,分析有關產業企業發展成功的經驗及面臨的問題,總結出可複製、可參考的模式和範例,為在更大範圍內推廣提供契機;第四,分析涿州、淶水在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帶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及影響因素,綜合考慮統籌規劃及合理佈局產業的可能性,結合當地實際構建最優的建設路徑和機制;第五,蒐集現階段我國有關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帶的政策指導和規章制度,找準功能區定位,建立跟蹤追溯機制、量化評價機制,密切關注試驗區發展狀況,週期性的結論可作為評價的可靠依據;第六,結合前述分析及結論,對推動涿州、淶水實現市場引領、科技支撐、模式創新、三產融合,打造集現代生態農業、都市農業、智慧農業、高效農業為一體的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帶提供政策建議。

  三、環首都農業科技示範帶執行機制

  (一)農業科技示範帶的協調機制。環首都農業科技示範帶擔負著整合環首都14個縣農業科技與產業資源,對接京津農業科研和產業力量,實現河北省農業跨越式發展重任。因此,涿州市、淶水縣科技示範帶建設與京津、示範帶內部以及與省內其他區域的協調至關重要。

  1、與京津的區域協調機制。涿州市、淶水縣要充分利用北京和天津在農業科學技術、資本、人才和市場方面的優勢,抓住京津冀一體化的契機,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積極開展與北京的農業科研機構(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等)多層次的合作與交流;有效地與北京、天津的農業產業銜接,實現產業的優勢互補,提升區域農業的競爭力;有效利用北京和天津的農產品市場,提升河北農業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

  2、內部協調機制。環首都農業科技示範帶由14個縣(市)構成,包括了10多個農業產業帶,所以農業科技示範帶的內部協調是關鍵。首先,要重視示範帶技術創新中心、博士後工作站、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農業科技園區網站等科技創新支撐體系的建設,增強自身的科技研發、技術整合和應用能力,使示範帶能夠集中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力量,建立面向本區域乃至華北地區的農業引進、研究、開發、創新的孵化器;其次,要進一步加強協作和技術引進。大力引進國際、國內智力,推動園區國際、國內交流、吸納北京院校和科研機構入駐示範帶,並充分發揮這些高校和科研機構在人才、技術、成果等方面的優勢,與其在優勢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打造一批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工程,增加技術的戰略儲備並加速成果的轉化;第三,建立和完善示範帶人才引進及聘用制度。示範帶將在人才引進和聘用制度上進行創新,吸引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參與示範建設和管理,透過產權激勵、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二)協同創新機制。涿州市、淶水縣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與科技協同創新機制。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圍繞農業發展重大問題組建一批聯合攻關協作組,集聚全國農業科技優勢資源,探索建立國家需求導向、專案任務帶動、平臺資源共享、機制創新推動的高效協同創新機制。圍繞示範帶農業發展需求和生態條件、資源稟賦,開展協同攻關。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部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探索新型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大力推進科技力量整合和資源共享,鞏固強化聯合協作的新格局。

  (三)技術擴散機制。涿州市、淶水縣透過科技創新和技術的推廣使市場、科技人員、農戶緊密聯絡,在充分發揮現有承擔公益性職能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用的同時,逐步形成以農業科技園區為技術源頭,以企業為主體,與科研單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介服務組織相連線的承擔經營性服務職能的農業技術推廣新體系,實現科技示範帶的內部技術的擴散。同時,示範帶要透過市場的示範效應,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由示範帶向省內其他區域的擴散,實現省內農業技術的梯次配置。具體執行機制內容包括:

  1、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依法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設定,明確公益性職責,理順管理體制,實現管人與管事有機統一,發揮縣鄉服務機構的整體功能。按照因事設崗、以崗管人、最佳化組合的原則,設定農技推廣機構崗位,實現農技人員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完善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創新農技推廣方式,探索農技推廣機構服務新型經營主體新機制。落實農技人員待遇,改善工作條件,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經費不足問題,建立農技推廣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

  2、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採取支援農業科研院所和涉農高校承擔示範帶農業技術推廣專案、建立農業科技園和農業示範基地、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多種措施,引導其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力量。積極推行推廣型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服務。採取購買服務、定向委託、實施專案等多種方式,引導和支援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等開展農技推廣服務,提高農民應用先進技術的組織化程度。

  3、完善成果評價機制。根據不同創新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建立健全科學分類的創新評價制度體系。對農業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實行同行評價,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評價重點從研究成果數量轉向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透過農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強化國家目標和社會責任評價,把技術轉移和科研成果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影響納入評價指標。推行第三方評價,探索建立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拓展社會化、專業化、國際化評價渠道。

  4、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示範帶創新中心專門打造了連通全國農業科教系統的農業科技服務雲平臺。該平臺透過加強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技術轉移機制建設,探索建立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化運作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新模式、新機制,促進創新成果與農業產業對接。平臺推動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中心專業化、市場化執行,建立目標一致、分工明確、權責明晰、利益共享的“一條龍”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體系。利用大資料、雲計算等資訊科技,推動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農技推廣、新型農民培育等工作有機銜接。

  (四)農業科技人才培育機制

  1、強化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結合農業重點實驗室建設、重大科研專案實施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培養造就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積極引進現代農業發展急需緊缺的海外高層次人才。舉辦農業領域高階專家國情研修班,組織農業科研人才出國(境)訪問研修,加強農業高層次科研人才和青年骨幹人才培養。

  2、強化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聘用管理,嚴格農技人員上崗條件,加快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建立培訓長效機制,廣泛開展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完善農技人員考核評價制度,出臺農技推廣研究員分層分類評價辦法,健全激勵機制。

  3、強化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三位一體、三類協同、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立激勵機制吸引年輕人到農村創業興業。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組建中國現代農業校企聯盟,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集團化辦學。健全完善以農廣校為主體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加強師資隊伍、精品課、精品教材、田間學校和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基地建設。加強科普工作,不斷提高農民科學素質。探索農業補貼新方式,鼓勵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應用新技術。

  4、促進各類農業科技人才合理流動。科技示範帶需改進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鼓勵農業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員經所在單位批准,帶科研專案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園區工作或創辦企業。鼓勵農業科研院所、高校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在科技示範帶管理機構兼職。

  (五)環首都農業科技示範帶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機制。淶水縣處於資源和環境脆弱的地區,在保障農業發展的同時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協調。農業產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區域的自然承載力,發揮科學技術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作用;解決和緩解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缺乏、生態脆弱、環境汙染嚴重的問題,利用技術的優勢彌補區域的資源與環境的劣勢。在示範帶的建設中,各縣應以生態安全作為衡量產業建設和發展的衡量標準,積極推動農業第三產業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