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社會角色理論的網路人際關係分析的論文

基於社會角色理論的網路人際關係分析的論文

  內容摘要:由於網路技術的應用,社會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遷。網際網路不僅是人們蒐集資訊的工具,而且已經作為人類一種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響了人類生存環境。網路人際關係已經成為資訊時代的一種重要人際關係。依戀網路,沉溺於網路交際,忽視現實人際交往的現象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本文從角色理論的角度對網路社會人際關係進行探索,進一步認識網路人際關係建立的過程、動機及特徵。

  關鍵詞:角色理論 人際關係 網路人際關係

  角色理論的含義及觀點

  角色理論產生於20世紀20至60年代,是一種試圖從人的社會角色屬性解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的產生、變化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取向,被稱為社會心理學從個人水平的分析過渡到群體和更高水平的宏觀分析的一個橋樑,該理論有社會角色和角色扮演兩個主要概念。社會角色指處於一定社會地位的個體,依據社會客觀期望,藉助自己的主觀能力適應社會環境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包含著社會客觀期望和個體的主觀表演。

  社會中的人總是處於一定的社會位置上;社會對處於一定社會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會期望;個體要依照社會對他的要求去履行其義務、行使該角色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權利,這就是社會行為;當個體被賦予某一新角色時,改變的不僅是行為方式,態度和價值觀結構也會發生深層變化。人們正是從理解社會對角色的期望,按社會對該角色的要求去行動,成為履行角色責任和義務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扮演各種社會角色從而實現人的社會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夠親身實踐他人角色,體驗他人在各種情況下的內心情感。只有獲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體驗,才知道在與別人發生聯絡時,應該有怎樣的態度和行動。因此,角色扮演技術在發展人們的社會理解能力、改善人際關係方面有著尤其重要的地位。

  網路人際關係建立過程分析

  (一)單方選擇階段

  單方選擇階段是網路交往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實際上只是交往一方產生的衝動與願望,還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交流和溝通,是雙方交往的前準備階段。與現實人際交往不同之處是由於網路交往嚴重缺少感覺因素。在單方選擇階段主要依據網路形象、網名、上網頻率等隱含著上網者現實身份的資訊去判斷對方的角色狀況,選擇交往物件,帶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觀性。

  (二)雙向接觸階段

  這個階段交往雙方有了相互接觸的願望和動機,在相互介紹自己的過程中進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網路交往的隱蔽性,使得認知圖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憑一種感覺去放大對方的優缺點,暈輪效應明顯。決定能否繼續交往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的重要影響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上網者能否恰當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點,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內心已有的認知圖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階段

  這一階段的交往進入到較為深層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際交往。它從交往雙方產生思想上的第一次共鳴開始,由一次相同體驗或看法激發起其他更多的相同體驗或看法,在相互激發的過程中,交往雙方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個性品質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願意進行深層次的表露。人生閱歷、價值觀、美醜觀、道德觀等因素成為影響能否進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續互動階段

  這一階段的網友關係已經確立,雙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親密的感情。彼此會經常互通近況、互相幫助、時時牽掛,成為對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發展為網戀或現實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這種關係發展到現實生活中,較容易成為穩固的人際關係。

  網路人際關係建立的動機分析

  由於社會結構及各種道德規範的存在,在現實交往中的人際關係主要以社會角色關係為主。人們希望各種社會角色關係都變成理想的人際情感關係,網路社會人際交往正好能滿足人的這種願望。

  (一)尋找友誼和慰藉

  由於社會角色的規範性,使得人們為人處世必須顧及自己的角色,情緒不能隨便發洩。網路交際中的角色的社會性弱化,可以隨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從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際交往中得到友誼,產生滿意感。

  (二)釋放情緒並滿足安全的需要

  網路社會中彼此沒有利益衝突,人際關係以情感為主。而網路的開放性和個性化特點,使得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變得容易又安全。網路中的親密人際關係與現實的親密人際關係的標準不應相同。現實中衡量人際關係的親密程度的主要標準是看彼此知道對方多少秘密和心事,在生活中互相理解、支援的程度。而網路交往很容易達到彼此袒露自己的深層想法,是基於匿名,威脅和麻煩不大,而又能釋放情緒,一般不是建立在信任上,所以網路人際關係容易破碎。

  (三)性本能的推動

  異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隨心所欲地追求異性是人的本能願望。在現實生活中由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與角色規範相符合的行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衝動變為有控制的滿足。而人進入網路世界後社會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顯,人們不再擔心被人發現受到懲罰,異性間的交流與挑逗等使交往雙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滿足。

  (四)尋求幫助以滿足社交需要

  一項有關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需求的研究中發現,上網能滿足人的六種需求:實用需求,希望在網上獲取資訊;情趣需求,在網路上體驗生活中難以體驗的快樂;虛擬需求,以虛擬的角色來擺脫現實角色的束縛,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覺;合群需求,體驗被群體接納或接納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種展示自己,自我表達,釋出觀點,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償需求,透過網路來彌補、代償網下所受到的壓抑願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歸屬的需要

  在網路交際中,人們不受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身份、地位的影響,能平等自由地與人交往,網路社會群體為個體達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條件,可以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流思想、驗證自己的看法。有人對你敞開心扉談論他幾乎不可能跟別人共享的體驗,人的自尊和歸屬感得到很大滿足。透過網路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現實生活中很難體會和獲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有模仿別人的言行,學習榜樣角色的衝動,渴望自己成為某一角色。但實踐各種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於網路的虛擬性,人們的這個願望可以實現,極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積極性。網路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透過角色扮演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有利於人的社會化。如果長期扮演某些角色,嚴重者會導致網路與現實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網路人際關係特點分析

  角色虛擬易變。在現實人際交往中,人們的社會角色、身份是確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體組織或家庭中的一員,責任和義務與身份是統一的。在網路人際交往中,交往環境、交往主體等是虛擬的,人們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責任和義務與身份是分離的。人們經常選擇多種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對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飾突出。網路交往時,每一句話、一個表情都是經過思考後發出的,與現實環境相比,印象整飾突出。對方暴露的資訊很有限,展現的自我現實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養領先。在網路社會,人們相互認識主要是憑藉純文字的交流來進行,注意力集中在與對方談論的內容上,隨著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識面、情趣、修養、閱歷等內在的素質成為影響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純真易露。在網路中,由於上網者遠離現實社會,脫離了社會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現實人際交往的面具,以一個自然人的狀態與人交往,以虛擬的身份出現,在去社會化的狀態下人們可以自由地交友,純真地表達思想、觀點,不用擔心被人指責和鄙視,盡情追求理想的人際關係,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這是網路世界最吸引人之處。

  地位平等自由。現實世界中人,都處於一定的階層中,每個人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責任和義務。網路世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特殊環境,沒有現實世界中的等級、階層。在網路中只有由於先知或技術等原因的管理人員。任何一個上網者稱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參與交流,自由出入。隨心所欲,暢所欲言,個性得到張揚,真實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只是要做到道德意義上的自律。

  交往開放隨意。網路社會交往擺脫了現實社會各種角色規範的限制,不受時空的限制,使人與人的交往更具開放性。網路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消失都帶有隨意性,穩定性很差。給許多動了真情的人帶來無數的快樂和困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