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大學生人際關係的作用因素論文

小議大學生人際關係的作用因素論文

  在校園環境中,室友關係是大學生人際關係最基本的單元,是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個基本單元對大學生的影響最直接。再次,校園裡老師是學生人際交往的又一重要物件,師生關係必然是大學生人際關係的重要內容。最後,鄉情如絲剪不斷,老鄉關係濃烈地縈繞在大學生的交際圈中。中國人的鄉情很深,離家愈近,老鄉的範圍愈窄;離家愈遠,老鄉的範圍愈寬。範圍愈寬,則距離越重要,大學生亦是如此。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係已經發生了轉變:在模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在觀念上,由依從向獨立發展;在行為上,由縱深進展向橫向擴充套件。由於受環境的影響,一方面高校以其獨特的文化、心理環境,有特殊的教育目標、教育途徑和方法,屬於社會認可的高層次區;另一方面,大學生生理、心理方面的成熟,個性特徵的形成,最易於接受現代新思維、新觀念。因而,在人際關係的確立上與普通的、傳統的觀念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與人交往中顯示出一系列特點:1.交往動機趨於內化社會標準、學習角色技能、適應社會的特點。隨著社會開放和物質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大學生渴望走出校園,與社會人群交往。這種積極的社會心理傾向,是學生走向社會、開闊視野的原動力之一。但是,如果管理不好,就會對校園的組織紀律和正常的生活秩序有一定的影響。同時,自我在社會中的責任和地位、與人合作共處、尋求在社會群體中的歸宿感和認同感,是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渴求突破的方面。2.交往領域跨越年代、空間、時間的拓展特點。首先,大學生在注重與同齡人交往的同時,也主動加強與年長者的交流,從而產生思想共鳴跨越代溝。其次,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突破了時空限制,網路人際交往迅速成為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使得跨區域、跨時空交流得以實現並越來越廣泛。最後,隨著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來華留學人員、國際交流、交換學生的增多,大學校園裡跨民族、跨國籍、跨文化交往蔚然成風。這種交往領域的不斷拓展,使他們的交際認知更深刻、情感更穩定、行為更穩妥。3.交往模式更趨雙向、平等、民主的特點。當代大學生在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強烈的交友意識的驅動下,以更為主動積極的心態,雙向互動、民主平等的方式和老師進行交往。首先,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已掌握了交往的主動權,營造了一種社會、學校、教師、學生構成的多向互動式的特殊模式。同時,在社會化、全球化的影響下,青年學生更加追求平等、民主,重視交際中的平等、民主。4.交往過程具有高效性特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時效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併成為行為準則。這種時效觀反映到大學生人際關係中,必然要求提高交際時間的利用率和高效能。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網上交流、電子信件、電話、簡訊等溝通形式明顯增多,改變了事無鉅細非見面再談的傳統習慣;預約、踐約的風氣逐漸形成,避免了時間的浪費。5.交往目的具有價值意識性特點。過去以“血緣”、“地緣”、“業緣”為體現的親屬、同鄉、同事、好友是大學生交際的主要物件,並以情感上的交流、心理上的共容為滿足,較少考慮交際的價值。現在,從交際的物件、內容、範圍以及樣式上,出現了注意價值的趨向,追求實惠。學生中常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就多一個路子”,正是最直觀的體現。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這種觀念必然要影響青年學生。這些新的特點,必然為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因素

  對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的影響,可以從心理、生理、社會角色、個性人格、認知等層面進行分析。在這些影響因素中,又可派生出若干個子因素。

  (一)心理層面。無論哪個群體,心理因素對其人際關係的影響是所有因素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而且這種影響的力度與其知識層次的高低成正比關係。1.性格。大學生是可塑之才,其性格更有可塑性。大學生往往表現為對集體的依賴與不屑、對美好的憧憬和對己的不嚴,富於幻想而又缺少行動,勇敢有餘而又堅韌不足。這些矛盾的性格傾向,在不斷的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完善,並深刻影響著他們的交際關係。2.自尊。自尊是人的精神之鹽,伴隨個人自我意識的增強,自尊之心愈加強烈。大學生的自尊心是在茫然與懵懂中增強的,他們對行使、維護、發展自己的自尊心很茫然,這就會導致自尊心態成為他們人際交往的一大障礙。3.自卑。學習上的'失敗挫折、潛意識中的自負、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衝突,都會導致大學生的自卑心理。自卑心是人際交往的一大敵人。4.怕羞。有羞怯心理的人在交往中表現為:靦腆,動作忸怩,臉色緋紅,不自然,說話顫抖等。在人際交往中,怕羞的人會很難與人交往,不能清楚地、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而缺少與人的親近和交流。

  (二)生理層面。對成長期的大學生來講,生理層面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外貌。外貌往往在人際關係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外貌能產生暈輪效應。特別是對不熟悉的人,這種效應容易使人產生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不正確認知。在大學校園裡有一個層次性,往往是外貌相差不大的人在一起。

  (三)認識層面。認知的一個重要面即文化導致的障礙。當代大學生來源地區、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的差異形成了他們對資訊的認知、情感的表達以及行動方式的不同。交往方式的差異使得交往雙方難以溝通,併產生障礙。

  (四)個性人格。缺少處事變通的大學生,其個性人格必然阻礙著他們的交際活動。個性人格特徵是人格魅力的內質,是產生交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但個性和心理品質的巨大差異產生了每個人對同一資訊的反應不同。因此,不良的個性人格特徵所發出的交往資訊很難引起對方的積極反應,如不及時加以教育糾正,就會成為交往的直接障礙。

  (五)其他因素。鄰近因素、相似因素、相補因素、相悅因素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大學生人際關係的交往。

  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途徑和方法

  調查顯示,大學生中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除了抑鬱(26.1%)、強迫症(24.3%)、憂慮(22.5%)和自卑(20.7%)外,更大一部分來自人際交往障礙(59%)。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既是大學生自身的要求,也是新時期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質是當前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由於初級教育階段心理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學生對心理知識知之甚少。因此,心理教育應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應納入教學計劃計入學分。透過開課進行系統的心理教育,透過第二課堂開展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應加強心理教育隊伍和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建設,透過配備高水平的心理諮詢人員,建立健全心理指導與心理諮詢機構,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水平,具備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指導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正確地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問題。

  (二)加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首先,教育學生正確審視和對待挫折;其次,逐步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和良好的思想品質;最後,針對個別差異,不斷強化思想引導,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斷調整個人的心態和目標,幫助他們完善個性,養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三)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社會化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從思想品德、行為規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直接或者間接地起著導向作用。高校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透過進一步深化校園文化建設來促進大學生交際環境的最佳化和改善。高校在動員全校及社會力量形成全員、全社會育人的同時,必須最佳化整合各類資源,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加強精神家園建設,營建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促進其全面和健康成長;透過積極開展有益於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為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為學生人際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契機和場所。

  (四)關心大學生的成長成材過程。學校應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要讓他們善於運用人際交往的規律,靈活遵守人際交往的規則,熟練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將每一個大學生都培養成具有健全人格、健康體魄、豐富知識、紮實基礎,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本文作者:劉學 單位: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