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轉型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論文

高校轉型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以國家宏觀政策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根本,探討地方本科高校向職業技術轉型下的學科教學改革。文章以梧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為例,闡述了當前轉型高校教學模式改革思路,為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做實際嘗試。

  關鍵詞:轉型高校;環境設計;教學改革

  1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及其弊端

  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環境設計專業會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時段,設定相對應的課程,如三大構成、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電腦輔助設計、裝飾材料與構造、裝飾工程概預算、室內設計等課程,上述課程的設定是為了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設計人為目的的。在不同課程的開設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解決,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以上課程的培養,是學生與社會接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完成從高校走入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時段[2]。透過筆者近3年深入企業的調查結果,上述的培養方式所產生的實際教學效果與預期相比存在差異。突出表現在由學生到職員身份轉變的初期,不能實現與社會的快速對接。從而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完全勝任當前的工作,增加了公司培訓的時間,變相增加了時間成本。透過分析,筆者認為目前現行的教學模式存在如下問題:

  (1)教學效果缺乏科學評價。環境設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由於師資力量、硬體配置等原因,部分教學實踐環節與當前企業最前沿的設計流程相脫節,專業課程過於注重形式,缺少對實際效果的驗證,以上諸多原因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2)實踐方式守舊,缺乏“走出去、請進來”的思維。實踐環節仍沿襲普通高校普遍採用的教學方式,一般由教師虛擬命題,整個實踐過程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在校內完成,方案優劣的標準一般高度依賴於畫面效果的好壞,偏重方案的創意。由於是教師虛擬的題目,無法對方案實際環境進行過多關注,疏於對方案可行性的考量。眾所周知,環境設計是一門跨學科的專業。如何評價一個方案的優劣,不能簡單以方案畫面效果為準,更重要的是由裝飾材料、施工工藝、燈光配置、方案表達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綜合以上因素都要依據工地的實況進行科學合理地設計,任何脫離了工地實況的設計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而在實際施工操作過程中,施工環境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是可能直接影響到方案是否可以成功表達的因素。所以,當這種虛擬命題實踐教學獲得的方案真正用於施工的時候,很大可能會因為場地的原因而增加施工難度或改變原定方案,直接導致所謂的“飛機稿”的產生[3]。

  2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經驗

  面對轉型,許多兄弟院校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方面也做了許多積極的嘗試。如常熟理工學院利用“課題式”教學方式推動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把培養具有創新實踐應用能力的環境設計師作為專業培養目標,再把目標分解到不同學年效率完成。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在進行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時,注重完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形成“重過程,強實踐,樹團隊”三位一體的評價機制。長春理工大學環境設計專業,則在人才培養過程當中強調適應行業需求,制定了開放、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透過對課程體系、學生工作室、以賽促學、以賽代練等系列教學措施的改進升級,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成效[4]。

  3梧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響應教育部對轉型高校嚮應用教育轉型的總體方針,科學效率地開展教學活動,筆者針對梧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現行教學模式提出如下改革觀點。

  3.1以應用型理念為主導,科學改革教學內容

  深入開展對本專業教育現狀的調研,在此基礎上以專業全體教師、業內人士、在校學生、畢業學生研討論證的形式,認真學習國家關於高校轉型的相關要求,對現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重新修訂,對本專業課程進行合理最佳化的再配置。透過改革,力圖使學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方面得到科學健康地發展。

  3.2培養雙師型人才,完善教師培訓制度

  教師的作用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至關重要,教師的知識結構、學術水平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教學效果[5]。在此之前,由於高校人才引進計劃的相關規定,所引進的教師大多畢業於研究型高校,這些教師就讀期間主要偏重理論研究,畢業後直接擔任教師工作,普遍缺乏設計實操能力。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應用型高校的教學工作地開展。若要好學生,先要好教師,學校應加大力度鼓勵和培養雙師型人才,透過學習和培訓使教師可以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專業實操技能的掌握。此外,擬透過政策導向,鼓勵支援教師到生產實踐的一線去學習,時刻關注相關行業最前沿的知識和業內動態,及時汲取營養。可以嘗試建立教師的教學科研、實踐創作、社會進修相結合的交替進修制度。保證教師隊伍教學、科研、實踐、進修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從而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師隊伍,從而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的教學水平落後於市場需求的'現狀。

  3.3切實提高硬體建設,創造良好教學環境

  以裝飾材料與構造課程為例,教師講述裝飾材料的種類環節,由於受課堂的侷限,在授課時往往只能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向學生講述,圖片就變成了同學們獲知裝飾材料種類的主要途徑。眾所周知,學習、認識裝飾材料,僅僅觀察其外觀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價格、引數、質地、特性、用途等方面加以瞭解。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是難以達到上述效果的,擬提議學校建設裝飾材料展覽室,使同學們得以近距離接觸這些材料,再加以教師輔助講解。依據上述思路,對現行的課程加以分析,倡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為先導,更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對目前教學硬體所存在的短板進行改進,真正的踐行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理念。

  3.4依託地方產業優勢,倡導校地協同

  在“三段式”教學模式的專業設計、專業實踐環節與校外實習基地單位緊密協作,讓學生親身深入到一線的企業中,將真實案例引入課堂,拓寬課堂的廣度。實行以教師為主的案例教學方式,企業相關從業人員為輔助的教學模式,多途徑培養應用型人才。依託梧州六堡茶、寶石等產業優勢,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讓師生走出教室與校外課題專案工程師結隊,成立課題小組[6]。先後參與了梧州南站室內空間改造方案設計、六堡茶博物館方案設計,合作收到了較好的成效。始終保持與市場導向同步的人才培養方式。同時,定期邀請業內人才進駐學校開展專題講座,使師生及時瞭解業內發展的前沿動態。

  4梧州學院環境設計教學改革成效

  透過上述改革手段,力求達成教學理念新穎化、教學管理企業化、教學成果市場化的目的。改變以前簡單的課堂教學,把大量的工作放在課外實驗、實訓上。教師引導學生,把國內外先進、成功的模式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學生在課程學習的同時提倡參與企業設計活動,瞭解企業的管理、運營方式[7]。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專業競賽,在“第一屆廣西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大賽中,梧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斬獲頗豐。榮譽感和成就感的獲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了教學改革深入、高效地推進。

  5結語

  切實做好轉型高校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運用前文所提出的相關理念,使教師、學生、企業產生互動,教師應充分利用地方產業、文化優勢融入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積極參與實踐學習,達到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教學效果。透過教學改革,梧州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影響力與知名度也逐年提升,高考報錄比與就業率位列學院前茅,對梧州學院設計類其他專業具有借鑑價值。同時也希望能為其他轉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些許借鑑。

  參考文獻

  [1]方倩琳,高校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N].北京:中國教育報,2006(11).

  [2]雷光,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新模式[J].瀋陽:美術大觀,2011(1):164.

  [3]劉玉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課程思考[J].哈爾濱:教育探索,2003(4):71.

  [4]嵇立琴.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湖南包裝,2018,33(02):106-107+117.

  [5]呂微露,黃韻,劉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專案式”教學改革初探———以室內設計方向為例[J].北京:裝飾,2011(2):139-140.

  [6]孔慶君.如何提高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兼評《環境藝術設計概論》[J].北京:中國高教研究,2016(7):111-112.

  [7]董黎.高校課程教學結構設計研究———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J].上海:教育發展研究,2018(3):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