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與探索論文

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與探索論文

  自2011年5月起,根據國家教育部師資培養計劃及威海職業學院工作安排,結合山東省教育規劃課題、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一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例”,課程組成員分別赴美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等地,實地考察這些國家的職業教育。在考察和學習過程中,將國外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本地化、專業化,形成獨特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法。

  一、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職業能力和全面職業素質的直接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階技能型人才。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要服務地方,為地方培養具備適應本地區所需行業的職業能力的人才。因而本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是與山東半島電子資訊產業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發展相適應。

  (一)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從事崗位群分析透過對山東半島200多家企業的調研和分

  析,明確在電子產品製造業,通常完成一個電子產品生產的基木序列是:提出產品設計要求—電路原理圖設計—PCB板設計與製作—元器件採購與測試—電路板組裝—電路除錯—測試與故障排除—產品總體裝配—電子產品質量檢驗—電子產品銷售—產品售後服務。由此可見,根據電子產品生產過程,面向電子製造業的高職畢業生的職業崗位群包括7個職業崗位:設計員、採購員、工藝員、操作員、質檢員、維修員及營銷員(見圖1)。

  (二)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定位根據調研所得的崗位群及各崗位群對職業能力的要求,我們確定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如下。

  1.專業能力。主要是具備:(1)閱讀一般性英語技術資料和進行簡單口語交流能力;(2)計算機操作與應用能力,熟悉通用常用辦公、設計、製圖等

  軟體;(3)使用裝置和工具裝配、焊接電子產品,並進行檢測和除錯的能力;(4)電子產品現場工藝指導和管理,以及製作電子產品工藝檔案的能力;(5)利用專業軟體設計電路原理圖與印製版圖的能力;(6)使用裝置,採用化學腐蝕工藝,製作印製電路的能力;(7)進行電子產品營銷與售後服務或技術支援的能力;(8)生產組織能力;(9)質量管理能力。

  2.方法能力。主要是具備:(1)職業生涯規劃能力’(2)獨立學習能力’⑶獲取新知識能力’(4)決策能力。

  3.社會能力。主要是具備:(1)人際交流能力;

  (2)公共關係處理能力;⑶勞動組織能力;⑷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心。

  二、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針對電子製造業的崗位需求,我們確定了專業方向,明確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目標,並重點從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內容改革、職業實踐、學生職業能力考核、教師培養等幾個方面加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一)構建面向電子製造業的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

  借鑑德國“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教學理念,構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新體系。借鑑“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組織基於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

  在構建課程體系過程中,根據崗位群情況,採用、實踐專家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學校專家歸併行動領域—行業專家論證行動領域—學校專家開發學習領域—校企專家論證學習領域—校企專家確定學習情境”的“六步工作機制”,實現校企專家共同參與課程體系設計。[2]透過工作崗位職責“解析法”實現崗位職責到工作任務的選取,透過工作任務、歸併法”實現典型工作任務到行動領域轉換;透過工作過程“分析法”實現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轉換;透過工作任務“還原法”實現從學習領域到學習情境轉換的“四階段分析法”,構建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獲得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特色教材、課程教學實施方案,即“644”課程設計方法(見圖2)。

  (二)建立完善的職業實踐體系圍繞高職教育“教什麼、誰來教、怎麼教”三個問題細化職業實踐教學體系。

  1.借鑑國外“教學工廠”理念,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在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引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理念,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將企業文化引入課堂。

  、教學工廠”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工廠,它是一個理念,即在校園內,將實際的企業環境引入教學中的一個培訓平臺,使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吸取經驗,學習終身可用的技能,以加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它是以學院為本位,在現有的教學體系(包括理論課、輔導課、實驗課和專案安排)的基礎上設立的,全方位營造企業實踐環境。

  我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一些容易實現該教學理念的課程,如“微控制器小系統應用”、、電子工藝與管理”、“SMT操作與程式設計”等課程,借鑑“教學工廠”理念,透過“五步還原”,即“將實訓環境還原為企業工作環境、將教學內容還原為真實工作任務、將實訓小組還原為企業專案團隊、將實訓過程還原為真實工作過程、將學生評價還原為企業360°績效考核”,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轉化為全程職業模擬過程。採用任務驅動實施教學,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學習理論,在理論教學中進行實踐,突出了職業技能訓練和實踐能力培養。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使課程凸顯較強的職業性與實踐性,真正實現了“工學結合”,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2.以“產權聯結”為紐帶,透過“雙向嵌入”,建設校內教學工廠。在課堂引入企業文化的同時,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加強校企合作的力度。透過校企聯合,以“產權聯結”為紐帶,透過“雙向嵌入”,建設校內教學工廠一“威海天信電子有限公司”。學校為企業提供場地、裝置、人才資源,企業為學校提供技術人員,引進企業文化,真正進行校企共建,共贏發展,校企合作機制真正確立(見圖3)。從校內教學工廠成立至今,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已安排5屆學生6000餘人次的學習和實踐,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

  (三)建立學生職業能力多元考核體系

  在基於職業分析構建課程體系,基於工作過程系統化改革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引入諸如行動導向等教學模式,同時,加大學生職業能力的考核力度,將“學生評價還原為企業360°績效考核”並引入課堂。透過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法多元化、評價內容多元化來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考評,在考評過程中,也特別注意了過程性的考核。

  同時,推行“雙證書”制度,將“雙證書”作為職業能力考核體系的一部分。所謂的“雙證書”就是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它是勞動者求職、任職、就業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重要依據。它既反映了勞動者在某一職業(工種)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水平,又為用人單位提供了可靠的選擇依據。我們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要求學生在大二的下學期或者大三的上學期根據自己將來擇業的實際情況,報考相應的專業職業資格證書,要求學生達到高階水平,並把這個條件作為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

  (四)建立“蛙式雙棲”的教師隊伍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特點,在教師隊伍的培養上也狠下功夫。其主要舉措有:(1)拓寬了教師引進渠道,加大從企業引進人才的力度;(2)加大了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實踐鍛鍊,重點支援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和企業掛職鍛鍊,透過“蛙式兩棲”工作途徑,實行“雙崗雙責”管理;(3)完善了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專業團隊中形成愛崗敬業、重視職業能力培養的氛圍,使專業教學團隊整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本教學團隊於2007年成為省級教學團隊,2008年申報國家級教學團隊,2012年4月透過省級驗收,成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必然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提供了巨大的支援,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在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的培養下,得到極大的提升。

  三、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效果

  經過三年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深化改革,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造成較好的社會影響力一、學生滿意,企業滿意,社會滿意,學校滿意”,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100%,專業對口率達到95%以上,每年該專業都有自主創業的學生,用人企業對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都讚不絕口,社會反響良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