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與評價論文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與評價論文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以培養廣播影視藝術人才為目標的高校本科專業。在藝術教育視域下,廣播影視藝術屬於經驗藝術的範疇,經驗又源於在大量實踐創作過程中的不斷積累,好的實踐既是驗證和完善理論的重要標尺,又是創新創造的智慧源泉。因此,實踐環節對廣編專業教學來說至關重要。課程編排、內容設計和課程評價構成了實踐教學環節的全部流程。

  一、實踐環節的課程編排

  廣播影視藝術創作,既講求分工明確,也需要合作互補,且節目形態多種多樣、不斷翻新,這就要求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實踐課程的編排上,既要按照創作工種設定實踐內容,又要有團隊合作的專案;既要有專業課程內的實踐環節,又要有課程外的實踐專案。

  1. 課內實踐課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課程大致分為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型別片分析課、型別片創作課四大類。這其中,以文學、美學、廣播影視史論等為內容的專業理論課程,其教學以理論介紹為主、案例分析為輔;而以各種節目形態為內容的型別片分析課程,其教學以理論介紹為輔、案例分析為主。這兩類課程,均以培養學生的影視素養和專業精神為小目標,基本不涉及實踐操作環節。以影視創作所需的策劃、採訪、寫作、攝影、編輯、播報、推廣等專項業務的講授為內容的專業技能課程,其教學以分析示範為輔、實際操作為主,因而在課程內設定有較多的實踐環節,以契合透過專業教學,讓學生具備影視創作基本技能的培養目標。

  2. 校內實踐課

  課程內的實踐環節,主要針對的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中的一些示範性、驗證性單項技能,可透過一門課程內若干個單元的實踐課時來實現,而綜合多項技能進行整體設計和交匯運用的教學目標,則需要透過綜合型的節目形態課程來完成。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影視節目形態包括新聞片、廣告片、劇情片、紀錄片等,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這些型別片的學習被分作型別片分析課程和型別片創作課程兩個階段,前者是後者的先導課程。基於教學便利及教學管理的考慮,型別片創作課程都會安排在校園內完成,因此,這部分課程也稱作校內實踐課。

  3. 專案實踐課

  在廣編專業教學中,除了基礎性的實踐教學外,還應拓展更多的專業實踐渠道,來彌補這一不足。專案實踐課就是這樣的一種方式,其常見的路徑有以下幾種:

  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專案。該專案是為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科研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而設立,包含創新訓練專案、創業訓練專案和創業實踐專案三大類。這種類別設定,極有利於與廣編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再加上有經費支援,且專案數量多,僅華南農業大學一個高校,2016年度就支援了國家級、省級和校級三個級別500多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專案,有的二級學院還設立院級創新創業專案,這就為專案實踐課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各類競賽專案。以賽帶練,是技能訓練中的常用做法,在廣編專業教學中也同樣適用。以往廣編專業學生參加的專業創作競賽,主要包括大學生廣告大賽之微電影、微影片專項、大學生電影節、廣州紀錄片大會大學生專項、廣東大學生藝術展演之微電影專項,以及各類媒體、各高校相關院系組織的影視賽事。

  指導老師專案。像其他傳媒類專業一樣,廣編專業因其實踐性強的原因,一般的高校辦學點都會配備一定數量的雙師型教師,即使沒有雙師型教師的辦學點,也大多會採取“送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將現有部分專業實操課教師送到業務單位鍛鍊,從業務單位引進專業骨幹或兼職或專職地充實到教師隊伍。這既是各高校辦學點出於教學需求的通行做法,也是高校專業評估的硬性要求,特別是近年來在不少地方,媒體單位與高校互派業務骨幹進行掛職鍛鍊,成為了一項制度。這些具有媒體從業經歷的教師,不僅自身業務精湛,還保留有一定的業務資源,具備直接從事社會服務的能力。他們出於更新教學案例、保持專業前沿的考慮,往往會透過承接專案的方式為教學和社會服務。參與其中的學生,可以獲得指導老師的全程悉心指導自是應有之義,更重要的是,可以此為視窗,直接面對社會需求、掌握專業發展前沿。

  4. 校外實踐課

  安排在專業實踐基地的校外實踐課是一種常規性的專業實踐教學方式,學生必須在教學程序安排的時間段在指定區域完成規定的實踐內容。

  根據功能的不同,廣編專業的校外實踐基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依託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的採風型實踐基地,如安徽宏村影視基地、雲南元陽梯田影視基地、河南太行山影視基地、浙江橫店影視基地等,這些基地的共同特點是有美景。藝術以審美為前提,在美的環境中藝術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藝術審美的鏡頭化表現的方法和途徑。因此,在採風型實踐基地,適合低年級學生進行音樂電視、電視散文、風光片、短劇情片等自命題作品的藝術創作。

  另一類是依託影視視媒體、傳媒公司或各類影視製作機構的創作型實踐基地,如各級廣播電視臺、影業公司、媒體公司和以創作為主的廣告公司等,這些機構的共同特點是有連續不斷的影視創作專案以及成熟的影視創作的流程和機制,高年級學生在此可以參與到完全市場化、職業化的專業操作,為將來從業積累資歷。

  二、實踐環節的內容設計

  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為實踐課程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是將實踐環節的教學效果落到實處的前提。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之所以要循序、系統、連貫地進行,是由於教學中傳授和學習的科學知識本身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絡。所有影視作品的創作,都分鏡頭→鏡頭組→片段→成片四個層次,以影視創作為內容的廣編專業實踐教學,也應據此來分階段為實踐環節設計內容。

  1. 驗證型簡單鏡頭

  鏡頭是組成影視作品的最基本單元,它透過畫面來交代情節、表達情緒、營造意境、形成節奏。根據功能和手法的不同,鏡頭又分為景別鏡頭、角度鏡頭、運動鏡頭、構圖鏡頭、景深鏡頭、焦距鏡頭、光線鏡頭、主觀鏡頭、情緒鏡頭、長鏡頭等。在影視作品的製作中,對鏡頭的選擇、把控和運用能力,即稱為鏡頭感。驗證型簡單鏡頭訓練,即是為培養學生的鏡頭感而設立的。

  在教師對各類鏡頭進行課堂講解、樣片分析、親手示範後,需要學生透過實踐操作來驗證鏡頭的功能,鞏固對鏡頭認識。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有三點經驗可以分享:一是鏡頭感是廣編學生的基本功之一,需要人人過關,需要讓每類鏡頭都進入實踐環節,這樣才能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二是並非男生的鏡頭感就一定好過女生,而事實上很多男生在單一鏡頭訓練時對於基礎操作較為輕視和馬虎,相反,部分女生相對踏實,認真執行老師佈置的相關專案和步驟,記錄的畫面也因此更加貼切。三是對於那些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此環節的鏡頭拍攝可用鏡頭分析來代替,畢竟廣編專業主要培養的主要是策劃和編導人才,而非攝像師,透過這一實踐環節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攝像水平固然好,但提高學生辨析、把控和運用各類鏡頭的能力,才是最終的目的。

  2. 設計型鏡頭組合

  在專業的影像表達中,鏡頭是成組拍攝和使用的,一個動作、一場對白、一種情緒乃至一個場景都需要若干個相互匹配的鏡頭來組合式表達,這一點是影視創作區別於其他藝術創作的最主要特徵,需要透過專門的實踐環節訓練,反覆向學生們強化“鏡頭組”的概念。

  構成鏡頭組的各個鏡頭之間在景別和長度方面並沒有固定的正規化,需要根據表現物件來靈活設計,組合的方式不同,表達的效果也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在做鏡頭組合的實踐訓練時,需要學生精心設計,反覆比較。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提醒學生在前期採集畫面時多拍攝一些分鏡頭,這樣就為後期剪輯時能夠有多種畫面組合反覆比較提供了可能。此外,鏡頭組合雖然沒有固定的正規化,但動作組合、對話組合、情緒組合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遵循的,而這些規律也恰恰就是導演風格和創作潮流的體現之一。學生在鏡頭組合的實踐環節中掌握規律越多,其創作經驗也就越豐富,未來創作的效率也就越高。

  3. 創意型主題短片

  在完成鏡頭組的實踐訓練後,就可以安排更高層級的成片創作訓練了,出於循序漸進地考慮,這一階段可以從難度相對較低的創意型主題短片開始。主題短片在創作上有幾個基本特徵:一是有集中的主題內容,意思表達非常明確;二是時長雖然短,但涵蓋發生、演進、高潮、結束的全流程;三是場景跨度不大,一般涉及1-2個場景。圍繞這些特徵,在設計安排實踐內容時,可重點包括以下科目:

  聲畫關係訓練,包括聲畫對位、聲畫錯位、音效運用、音樂介入等。

  節奏訓練,包括畫面及聲音節奏的形成、音畫節奏的轉換等。

  色彩訓練,包括冷暖色調的運用、色彩與時間的表達、調色訓練等。

  4. 綜合型影視作品

  影視長片在創作上與短片相較,同樣存在著聲畫關係、節奏、色彩處理等細節問題,但隨著表現內容和作品時長的增加,還帶來了結構、轉場、字幕等新知識點需要逾越。因此,這一階段是影視創作實踐的高階階段,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技能完成影片創作。

  具備影視作品的創作能力,是廣編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成果的最終體現,由於影視節目形態眾多,在大三和大四階段,主要的節目形態都安排有相應的綜合實踐環節,再加上一些專案實踐和畢業作品,每位學生都將經歷密集的實踐環節。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注意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要合理編排各個綜合實踐環節的順序、時長與進度,避免出現忙時忙死、閒時閒死的狀況;另一方面是經過一系列綜合實踐環節後,學生的能力表現將發生分化,有的專注於前期拍攝,有的對後期剪輯更有感覺,有的鐘情於紀錄片等紀實類作品,有的就沉醉於劇情片創作,這些都是正常的,應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特點找準各自的發展方向。

  三、實踐環節的評價方式

  對很多藝術類專業來說,期末沒有卷面考試,而以課程作業取代是常見的做法,廣編專業教學也是如此。一般的,在每門專業課結束時,實踐課程老師都會佈置期末作業,然後老師根據作業情況給出分數,學生在假期查到自己的課程成績,這門課程就完全結束了。這種課程的評價方式有兩大弊端:一是學生對主觀評價而得出的成績易生不解和不滿,在缺乏老師的解釋與溝通的情況下,非常看重成績的學生進行投訴的機率容易大幅增加。另外一個更大的缺陷是學生只知道老師的評價結果,卻不知道評價的原因,也就是沒有獲得評價反饋。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技能,而成績是給予學生階段效能力的評價,並不是最終目的,對經驗性學科來說,評價反饋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因此,有必要對原有的單一課程評價模式進行變革,轉而倡導注重作業反饋的多種課程評價方式並舉。

  1. 教師評價

  教師作為課程作業的評價主體,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並不意味著教師評價的方式只有課後批改作業一種形式,對廣編專業實踐教學來說,還可以嘗試“點評+評分”的課程評價方式,它有如下特徵:

  及時點評。對於課內和校內實踐課等基礎性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生作業,老師應該及時點評,這樣便於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教師對作業的意見反饋,在以後的作業中揚優避劣。

  匿名評分。具體做法是由學習委員事先收齊作業並重新編號,再交老師點評並評分,學委記錄分數。其核心是老師在點評時,不知道具體是哪位學生的作業,也就是說老師對匿名作業的評價是對事不對人,以做到老師在主觀評價學生作業時儘量客觀公正。

  集中評議。對班級所有作業集中點評,可使學生們在實踐性作業中的優點和缺點都能夠及時得到分享,大大縮短了學生獲取創作得失經歷的時間。不僅如此,點評後公開評分,還可讓學生感知作業在班級的排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壓力,促使他們認真完成課程作業。

  2. 學生互評

  對於一些設計型、綜合型的實踐作業,學生們在創作初期往往會表現得有些自我,認為只要是自己原創的,總不會太差,自己滿意就行,不太會關注到受眾的感受,久而久之,創作出的作品個人色彩濃厚,很可能曲高和寡,偏離主流的審美標準,難以完成職業作品的創作任務。針對這點,可透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互述互評來解決。

  在作業展示完畢後,首先由主創的同學或團隊闡述創作理念和得失,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對學生的專業訓練,要求學生能夠習慣於在展映場合體面地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也逼迫他們為了應對這個發言而不斷地總結自己創作中的得與失,而不是作業做完就了事。然後在任課教師主持下由其他同學從專業創作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正面和反面的評價,如有必要,還可以再次要求主創作出解釋說明。這個環節要求看片的同學邊認真看邊思考如何評價,久而久之,可在同學間建立一種良好的專業評片習慣和氛圍,相互點評作品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最後由同學在總作業數量一半的額度內投票評選優秀作品,任課教師再根據每個作業得票的高低分別當場給出成績。

  這種課程作業的評價方式雖然略顯耗時和複雜,但是值得的,不僅可以解決主觀評價影視作業不夠客觀公正的難題,還可以鍛鍊學生闡述和評析作品能力,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真真切切分享到作品創作的得與失,達到透過實踐環節有效積累創作經驗的教學目標。

  3. 展示評價

  透過多輪的實踐環節,每位同學都可以積累一定數量的影片短片或完整作品,他們既是課程教學成果的體現,也是學生階段性專業心血的結晶,如果僅僅是在課堂展映討論,不能發揮這些作品的全部教學功能,還可以透過以下形式,深挖學生課程作業的效能,在一個更高層面對作品進行評價:

  彙編作品集。在每輪實踐環節結束後,都可以遴選出部分作品,製作成課程作品集、主題作品集或個人作品集等。這些作品集可用於校外同行交流,也可以用於校內各年級同專業交流,有入選作品的同學,也因此能夠獲得一定的榮譽感和自豪感,這無疑是一種更高的評價。

  長廊展示。挑選部分作品在教學單位的樓宇長廊進行迴圈播放,對外展示了專業的教學成果,對內褒獎了入選作品及背後團隊,客觀上還增加了教學單位濃濃的專業氛圍

  網路展播。隨著影片網站和移動影片客戶端的快速增加,對內容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將課程作品上傳網路對網路運營者和學校師生來說,是一種雙贏的做法。這使得學生的課程實踐作品,將在網路上直接面對社會公眾的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加快完成由學生作品向社會作品質素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美]巴班斯基.教育教學過程最最佳化[M].吳文侃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