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國際貿易本科外貿人才的培養模式探討經濟學論文

應用型國際貿易本科外貿人才的培養模式探討經濟學論文

  摘要:從社會對外貿人才的需求出發,圍繞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要素,從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培養評價四個方面構建了國際貿易本科專業應用型外貿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框架。

  關鍵詞: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對外貿人才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幾年來,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就業狀況並不理想。許多企業表示,他們需要的是能直接進入業務狀態的應用型外貿人才,而目前高校培養仍主要停留在理論階段,畢業生缺乏對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具體程式和方法的瞭解。因此,培養面向國際市場、符合現代國際競爭需要、既有紮實理論基礎、又具備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高階應用型外貿人才,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徵並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模式以教育目的為導向、以教育內容為依託、以教育方法為具體實現形式。

  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四個構成要素: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培養評價。本文將基於“四要素”構建應用型外貿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

  一、培養目標

  應用型外貿人才的培養目標應以社會實際需要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重點,在培養過程中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將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結合起來,培養能在涉外部門、企業等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階應用型人才。具體而言:知識方面:掌握文化基礎知識,相關法律知識,經濟、管理、營銷等領域的基本理論,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的專業理論。瞭解當代國際貿易的發展狀況,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精通WTO的規則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

  能力方面:具有從事國際貿易活動必需的專業操作能力,如國內外市場調查分析能力、國際商務談判能力、進出口業務交易磋商能力、信用證稽核能力、外貿制單與結匯能力、合同簽訂能力、撰寫各種外貿函電能力、跟單履行合同能力等。

  素質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專業和身心素質。思想素質中應突出職業道德;文化素質中應突出博學多才、視野開拓;專業素質中應突出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身心素質應突出靈活的反應力、良好的控制力、較強的適應力。

  二、培養過程

  培養過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是指為實現培養目標,根據人才培養制度的規定,運用教材、實驗實踐設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從事教學活動的過程。培養過程主要包括專業設定、課程體系、培養途徑和培養方案等。

  (一)課程體系

  應用型外貿人才,一方面要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另一方面要具有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因此課程體系的構建應以“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重實用”為原則,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整個課程體系由“平臺”+“模組”兩個部分組成(見表1)。

  基礎平臺(1)公共基礎模組;(2)學科基礎模組;(3)跨學科基礎模組;(4)專業基礎模組專業平臺(1)專業骨幹模組;(2)專業選修模組;(3)專業實踐模組;(4)職業資格模組;(5)職業輔助模組;(6)職業拓展模組普通教育平臺(1)公共選修模組;(2)人文科學選修模組;(3)自然科學選修模組表1課程體系組成基礎平臺包括四個模組,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公共基礎模組主要是通識知識的傳授,如英語、體育、思想道德等課程。學科基礎模組主要開設經濟學門類的基礎課程,如宏觀經濟學、財政與金融等。跨學科基礎模組則開設經濟學門類以外的學科基礎課程,如會計學、管理學等。專業基礎模組則開設國際貿易專業的基礎課程,如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世界經濟概論等。基礎平臺的課程都屬於必修課,透過該平臺的學習,為其他課程的學習打下雄厚的理論基礎。

  專業平臺包括六個模組,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並強調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拓展。專業骨幹模組側重於專業知識的深化,向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專業知識教育,如國際經濟合作、國際服務與技術貿易、國際經貿談判等課程。專業選修模組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來設定課程,可進一步分為國際貨代方向、國際商務方向、國際貿易合作方向等子模組,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個性至少選擇其中一個子模組,主要培養學生在國際貿易專業領域內擁有一項核心技能。專業實踐模組是獨立的實踐教學課程,如外貿模擬綜合實驗、單證員模擬操作等,主要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職業資格模組側重於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培訓,包括報關員、報檢員、貨代員、外銷員等,這一模組體現了用人單位對外貿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求職就業的敲門磚,學生可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的情況選修一至兩個證書的培訓課程。職業輔助模組是針對學生缺乏對產品、目標市場的瞭解而設定的,側重於傳授職業中必須的相關知識,如可以開設機電產品、紡織產品、歐盟市場、北美市場、區域經濟組織等課程,這一模組同樣屬於選修課程。職業拓展模組是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滿足個性化需求設定的,是更深層次的專業教學,該模組可以根據市場對高層次外貿人才的需求分成國際商務談判師、涉外律師、國際貿易研究諮詢員等子模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職業規劃考慮選修一個子模組,也可以放棄選修。

  普通教育平臺包括三個模組,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公共選修模組包括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人文科學選修模組包括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等課程,自然科學選修模組包括環境科學、資訊學、材料科學等課程。這三個模組的課程和專業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應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人文科學素養。

  和傳統的課程體系相比,該課程體系增加了職業資格模組、職業輔助模組和職業拓展模組,豐富了人文科學選修模組和自然科學選修模組,更有利於學生知識面的拓寬、綜合素質的提升、實踐能力的加強以及職業目標的實現。

  (二)培養途徑

  培養途徑是指人才培養活動所藉助的一定的載體,也就是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一般包括教學途徑和非教學途徑。

  1.教學途徑。高校的人才培養任務主要是透過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應用型外貿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最佳化。在此構建“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即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理論教學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它能夠使學生透過系統學習,掌握國際貿易理論知識,建立分析實際問題的基礎和框架,培養全域性觀念和邏輯思維能力。案例教學有利於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實踐教學是典型的參與式教學,透過全面模擬企業進出口業務的實際情景和各個貿易環節,能夠使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慾望,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要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問題式、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2.非教學途徑。非教學途徑是相對於正常教學活動而言的,主要包括一切被稱之為“隱性課程”的教育環境及教育活動,比如校園文化、社會實踐、課餘活動等。針對一個具體的專業而言,非教學途徑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是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短期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鍛鍊學生的意志力,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度,增進學生的職業體驗和職業適應性,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二是大力開展與專業緊密相關的課外活動,如成立學生專業協會組織、建立專業論壇、開展創業大賽、專業技能競賽等各種比賽,請業內人士作專題報告等,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溝通協調能力、組織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三)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是指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化形式,主要包括培養目標的定位、教學計劃和非教學途徑的安排等。其中教學計劃是培養方案的實體內容,一般由課程的設定、學時學分結構和教學過程的組織三部分組成。在教學計劃的制訂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程設定。第一,課程設定要體現“厚”———基礎理論寬厚;“精”———精選少開;“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就業需要;“新”———緊緊追趕學科的發展四大特點。第二,各院校可以根據辦學特色和所屬地域背景,開設一二門專業特色課程,以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如農業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可以開設“農產品貿易”、攀枝花學院的國際貿易專業可以開設“鋼鐵貿易”。第三,為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應選擇部分課程開設雙語教學,如《國際商務談判》,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2.學時學分結構。第一,適當加大選修課學分比重,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改變知識結構單一的局面,提升綜合能力。第二,在專業課的學時安排上,除獨立實踐教學環節外,每一門課程的'學時都應分成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兩個部分,努力縮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差距,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建議實踐教學學時不低於總學時的40%。

  3.教學過程的組織。合理安排課程的時間順序,各門課程要銜接恰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意知識與能力培養的延續性、漸進性,避免安排的混亂和無規律。

  三、培養制度

  培養制度是有關人才培養的重要規定、程式及其實施體系,是人才培養得以按規定實施的重要保障與基本前提。培養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組合制度和日常教學管理制度三大類。

  基本制度有學年制和學分制兩種模式。目前高校教育提倡學分制,這樣便於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能力安排學習進度,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有利於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早日畢業,縮短成才時間。

  組合制度是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課程,如雙學位、主輔修等制度。一個優秀的外貿人才,除了具備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外,還應該瞭解和掌握法律、營銷、外語、管理、金融、資訊等相關知識。組合制度正好滿足了外貿人才的培養要求,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愛好特長,選擇相關專業修讀雙學位或者輔修。目前中國重點高校普遍實施了雙學位、主輔修制度,但很多地方院校還只有單一的主修制度。因此,作為地方院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先實施主輔修制度,再爭取雙學位制度。為了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高校之間可以聯合進行選課、輔修、雙學位的學習,發揮高校的群體優勢。

  日常教學管理制度是為維護正常教學秩序,使教學過程正常運轉而制定的各種規章、規則等制度體系,如教考分離制度、補考制度及各種獎懲制度。

  四、培養評價

  培養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培養過程及所培養人才的質量與效益做出客觀衡量和科學判斷的一種方式。它是培養模式的調控性因素,對培養目標、制度和過程進行監控,並及時對前幾種因素進行反饋、調節與最佳化。應用型外貿人才的培養評價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1)改進課程考核制度。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考核,注重對過程的控制與評價,增加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小組作業、調研報告、課程論文等考核方式。

  (2)改進考核內容。課程考核時減少對知識記憶性的考察,加強對應用性的考核,加大案例分析題、綜合題、論述題等應用性題型的比例。

  (3)加強實踐課程考核。將課程實訓與學生相應課程的學習相結合,確定評估依據和標準,重點考核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2.對學生就業情況的評價。建立畢業生追蹤調查與資訊反饋制度,地方和區域行業人才需求走訪與問卷調查制度。

  3.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建立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以專家、同行、學生、企業為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包括課程設定、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效果、教學制度等多個方面,評價方式包括隨堂聽課、問卷調查、交流討論等多種方式。

  參考文獻:

  [1]成中梅.學習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2]鄭欣.市場營銷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貴陽:貴州師範大學,2009.

  [3]餘茂輝,萬青.地方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皖西學院學報,2009,(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