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路徑分析論文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路徑分析論文

  一、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立足點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一)職業教育的涵義

  在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多層次的,多數情況下的“職業教育”針對的是一般熟練工人或半熟練工人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高一層次的“職業教育”亦即“技術教育”,針對的是一般技術人員的培養;再高一層次的“職業教育”亦即“專業教育”則是以培養工程師為目標。三個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我國的“技術工人“”技術員”與“工程師”相對應。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技術和職業教育術語》一書中將“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兩個概念加以區別,而在我國則將兩者統稱為“職業教育”或“職業技術教育”,二者為通用術語。從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側重於受訓者的技術教育。

  (二)“技術教育”與“技能教育”辨析

  1“.技能教育”適宜於中等職業教育,其培養的目標定位應是技工,可以透過短期職業教育或培訓完成人才培養,技能的形成是經驗性的,是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技能型人才再優秀,還是以經驗為主,並且技能的提高離不開技術指導。2“.技術教育”應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立足點,技術型人才是以技術理論為指導、能運用一定技術方法來解決技術問題的一種人才型別,發展後勁是技能型人才不可比擬的。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技能教育是技術教育的基礎,它應該貫穿於各類技術教育,但高職教育即使是培養技能型人才,也不再是培養一般意義上的技術工人,而是以技術科學為指導的高技能型技術人才。即使他們在技術工人崗位上工作且獲得的是技師、高階技師等典型的“高技能”標誌,也不再是以經驗技術和動作技能為主的機械操作,而是以理論技術和智力技能為主的現代技術型應用人才。3.技術有高低、簡單與複雜之分,因此高等職業教育不應是一個層次,而應是一種型別,不同層次的院校應清晰技術人才培養的目標範圍。

  (三)職業教育的“行動體系”

  “行動體系”概念起源於國外職業教育,尤其是德國職業教育經驗。該“行動體系”強調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綜合化,形成按照行動完整的“過程邏輯”而不是按照學科理論的“結構邏輯”組成新的綜合化課程來實現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傳統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平行或分離的,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在內容上協調不充分,很難實現兩個學習場所(課堂與實踐教學場所)的一體化學習,學生也很難將在理論和實踐學習中的內容聯絡起來,形成整體化的職業行動能力。因此,現代職業教育基於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解決的核心問題放在了理論和實踐教學的一體化上。如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模式立足於職業崗位(群)和工作過程分析來進行課程設計開發,課程內容以職業崗位具體化的工作專案或任務為載體,如零件、產品、裝置、工藝、案例等,每個專案或任務都包括實踐知識、理論知識、職業態度和情感等內容,是相對完整的一個系統,具有高度綜合性。以實踐作為課程教學的主線,透過實踐帶動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職業素養的養成,強調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統一,這種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而進行的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是必須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礎上的。

  (四)職業教育本質特徵

  1.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我國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對高技能型人才在質和量上的需求在不斷擴大,這種需求單靠學校一方之力已難以滿足,面對這種挑戰,高職教育就必須走面向市場、適銷對路、產銷一體化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2.高職教育主要人才培養模式: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正處於探索階段,有訂單培養、任務驅動等多種模式。無論哪種模式,它只是產學結合在學習時間上的分配、安排有所差異,都可以歸納為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3.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工學結合、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職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性,體現了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只有順應這種規律,高職教育才能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二、創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體制機制,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現就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踐進行分析和梳理,以期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深化,建立更加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

  (一)校企合作的前提是校企雙方要轉變觀念

  作為企業,要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學校的辦學過程及人才培養,分享辦學效益。學校則要充分認識到,單靠一己之力很難滿足社會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只有開放辦學才能創新,才能將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也才能可持續發展下去。

  (二)構建組織機構,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

  學校積極創新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組織機構,成立了處級建制的校企合作部,成立由自治區經濟與資訊化委員會牽頭,行業(能源、電力、冶金、機械、水利)、學院和行業企業共同組成的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擴建了能源、電力、冶金、機械、水利5個二級專業分會。學校以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為平臺,與大唐國際再生資源公司共建高鋁資源學院,與阿拉善左旗政府、騰格里工業園區企業共建政、校、企人才共育基地,形成學校與企業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為學校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構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增強辦學活力等方面搭建廣闊的平臺。

  (三)校企融合,開展科學和技術研究

  在學校提高教師科研能力,服務社會的思想指導下,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建設、服務第一線遇到的各種問題已成為學校校企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校企雙方積極進行新產品的開發、設計、研究、探索。在此過程中,企業提供科研平臺,提供資金支援,學生參與學習,實現教師+企業+學生的模式,達到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目的。為此,學校修訂完善了科研獎勵制度和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提高對服務社會的橫向課題和專利成果的獎勵力度,2012年獲得新型實用專利1項、自治區科技廳科研專案2項,獲得資助經費40萬元,獲得自治區教育廳科研專案4項,學院配套提供相關費用。

  (四)校企在教學基本建設中實施全方位、開放性的合作

  1.專業建設共建: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8337”發展思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發展綠色迴圈經濟對人才的新需求,學校深入包頭鋼鐵集團公司、神華集團準格爾能源有限公司、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公司等大中型能源企業進行調研,根據企業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使專業結構更加適應自治區經濟發展需要,以建設國家和自治區級品牌專業為抓手,加強專業內涵建設,目前已建成12個自治區級品牌專業,其中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冶金技術4個專業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援的重點建設專業。2.課程體系共建:學校引入能源、冶金、水利行業企業技術標準,修訂課程標準,完成了機電一體化(能源方向)等7個重點建設專業的課程標準的制定,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建成30門工學結合的優質專業核心課程,開發68部體現行業和地方特色的教材及系列講義,建成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3.師資隊伍建設共建:一是完善制度,修訂出臺《兼職教師聘用與管理辦法》,充分發揮客座教授和企業兼職教師的作用;二是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實施“雙掛“”雙送”工程。新招聘的青年教師均到企業或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接受為期半年以上的實踐技能培訓,專業教師利用假期到合作企業調研、學習,瞭解新技術,學習新工藝;三是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實施“雙帶頭人制”,即每個重點專業培養1名專業帶頭人,從行業企業聘請1名專業帶頭人;四是從企業聘請一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來學院擔任兼職教師,建立500名以上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資源庫,絕大部分專業,特別是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專業課學時50%由企業兼職教師授課。4.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共建:學校與呼和浩特眾環集團等企業共建3個“校中廠”實習實訓基地。“校中廠”引進企業產品,引入企業管理模式,以學院為主體,校企共同管理,共同培養人才。“校中廠”由企業兼職教師和學院專業教師共同擔任實踐指導教師,結合生產實際,推動任務驅動、專案導向教學模式,將教學與生產有機結合;與內蒙古豐泰發電有限公司、神華北電勝利能源有限公司、內蒙古利豐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9個“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廠中校”以企業為主體,校企共同管理,實行雙班主任制、雙指導師制、學生員工制,制定《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採取設立學生頂崗實習專項資金和實施校企雙方共同評價機制等措施,提高頂崗實習教學質量。5.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共建:學校構建教育行政部門為指導、行業企業參與、學校實施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聘請行業企業管理人員、技術專家和兼職教師參與人才培養各個質量環節的評價。6.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加強與企業的聯絡與合作,深化“校廠一體,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汽車電子技術專業與內蒙古利豐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實施“工學結合、校企雙向介入”的人才培養模式;冶金技術專業與大唐國際再生資源公司合作實施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水利施工技術、工程測量與監理專業與富凱龍水利水電公司合作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透過改革使人才培養更加貼近行業企業的需求。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機制的確立

  根據近年來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艱難探索,我們可以看到,校企的深度融合除依靠校企雙方的努力,還必須藉助各級政府、行業企業以及全社會的力量。首先應重視地方政府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統籌和協調作用,在各級政府成立專門指導機構,對校企合作給予指導、管理、協調和評價;其次,國家要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法規體系,並將實施細則具體化,從而為校企合作提供堅強的政策保障;最後應加大國家財政支援力度,可以借鑑國外經驗,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進行投資,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資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