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論文

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論文

  進入新世紀,我國職業教育空前發展,但是很多深層次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畢業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不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職教管理部門缺乏工作整體思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被動管理依然是主要方式;很多職業院校基礎較為薄弱,辦學條件還不完善,職教管理人員和職教師資隊伍的能力和結構存在較大問題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010—2020年)》(下文簡稱《規劃綱要》)確立了‘‘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以及“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工作目標。各級政府制定了很多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政策,職業院校也進行了豐富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實踐。開展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對職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開展系統化的頂層設計和科學化管理,以及對職業院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現

  (—)職業教育的質量與質量保障體系

  教育質量是“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教育大辭典》,2007),對職業教育質量的認識隨著對職業教育本質認識的深入而不斷髮展。自《規劃綱要》明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目標以來,我國教育界逐漸意識到建立職業教育大質量觀的重要意義,即把職業教育置於教育、產業和社會發展的全域性中統籌規劃,全面考慮職業教育內外部的適應性和協調性特徵。目前學術界對職業教育質量的認識可歸納為幾點:(1)適應性的質量:職業教育服務滿足受教育者個人,以及所培養人才滿足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的程度,所培養人才對社會的適應程度、職業院校對市場的應變能力是質量的重要標誌;1(2)產品性的質量:教育服務是一種產品,職業教育在符合教育規律前提下,其教育產品應滿足規定或符合消費者(受教育者、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的特徵總和;[2](3)發展性的質量:社會需要的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透過發展職業教育事業培養,職業教育只能透過發展解決質量問題,質量是一個發展變化的概念;[](4)多元化和“特色”的質量:不同院校有不同辦學、專業和地方特色以及社會環境,無法用統_標準來評價,在保障人才培養基本標準前提下,應以多種方式促進學生成長,從而構成院校、專業和畢業生的特色。[]這說明,對教育質量的理解是_個規範性(normative)問題,對此人們難以取得完全共識,這從對質量指標內涵的複雜定義的討論中也可以看出[]。對教育質量的理解,是職業教育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建構過程。

  教育質量保障是“確保教育質量得到保持和提高的所有政策和過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是以保持和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為目的的,由職業教育機構按照_定政策、標準和程式實施的活動,它涉及教育規劃管理、辦學、教育教學過程和教師等影響教育質量的多個方面。我國_般把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分為外部和內部質量保障兩個子系統,這與國際通行的“內部監控”和“外部評估”的“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MonitoringandEvaluationSystem,簡稱M&ES)的表述基本_致,但理解上有所差別。M&ES是“能夠向管理人員連續反饋一個體系或機構執行狀況的資訊、識別獲得成功的潛能,以及儘早發現問題以保證及時調整的工具”。[7]建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不但需要由政府、社會和院校共同組成多元合作質量保障主體,而且需要建立專業化的監控和評估機制[],這是一個“確定做得怎樣”、“發現錯在哪裡”和“知道怎樣修正”的過程,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操作性強的工具。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至少有三個層面:(1)促進區域、行業或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宏觀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2)促進職業院校發展的院校質量保障體系;(3)促進學生髮展和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和實踐還很薄弱,特別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系統性和開放性要求還沒有完全貫徹到保障體系建設工作中。1°]事實上,職業教育質量保障活動的實踐,就是建構整個質量保障體系的過程。

  (二)職業教育執行機制與投入保障

  職業教育執行機制是職業教育各子系統或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執行過程和方式。目前職業教育執行機制研究主要是探討執行機制的特點,界定職業教育利益主體的分工和職權等,[11]主要在邏輯推理基礎上進行分析。由於缺乏足夠的實證資料,其結論的信度很難保證。目前唯_見到的相關量化研究,是採用“授權評價理念和訪談提綱對北京順義和石景山兩區職教執行機制進行的對比研究(如圖1所示)。儘管這些都是很基礎性的研究,但卻是此領域量化實證研究邁出的重要一步。

  教育投入包括資金投入,以及政策、情感和行為等廣義的`投入。目前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投入機制在體制、政策、經費、模式和觀念等方面均有較大缺陷,如職教經費佔教育總經費比重低、結構不合理(如人員經費與公用經費比例)、投資比例失衡(如區域間和院校內部)等。國際上通常用財政性教育經費、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指標等反映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支援程度。如何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與社會投入並重的職業教育投入機制[14]、解決投資比例失衡等問題,還需相關研究和試驗的支援。

  (三)職業教育質量標準的制定

  國際通行的質量保障方法分四類,即評估、認證、審計和基準。《規劃綱要》提出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性工作是“質量標準制定”和“質量評估”近年來,教育部陸續啟動了多種標準的建設工作,如職業院校建設標準、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等,並正式頒佈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教師等標準,標準制定工作進入了_個新的階段。但是這些標準多是透過行政工作推進的,相關研究基礎極為薄弱,而且缺乏必要的實證基礎。事實上,職業教育質量標準的內容極為豐富,宏觀標準如佔用社會資源的合理性標準,區域性平衡標準,區域和行業經濟適應性標準等;微觀標準如教育基礎設施標準,專業設定、課程教材建設和教學標準,學生質量標準。15]如何透過目標明確的分類推進,實現標準制定的科學化和規範化,以確保所開發標準的高質量和可實施性,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

  職業教育標準有預設性、過程性和結果性標準等型別,其中最重要的是職業資格標準、課程(教學)標準和學業評價標準等與教育教學直接相關的標準,明確職業資格要求是職業教育的基礎性工作。1999年我國《職業分類大典》問世後,其作為職業標準制定工作基礎資格研究的重要性凸顯。資格研究是_個方法要求很高的綜合性研究領域,對此我們還缺乏基本的經驗。近年來,隨著“職業學”研究的建立和發展,國際上發展起來很多資格研究的專門方法,包括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方法,前者如技能點評估,後者如實踐專家訪和劇情描述等[17]。這些方法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是由政府機構組織進行的“權威性”資格研究程式,二是由職業院校自主進行的職業(工作)分析的方法。本世紀初,教育部“職業院校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最早開始試驗在主管部門指導下的課程開發程式,一些地方也探索建立了地方性的課程開發流程;人社部2°12年頒佈的《_體化課程規範開發技術規程》(人社廳發[2°12]3°號)採用了以發展性任務(professionaltask)理論[18]和當代專家智慧研究成果[19]為基礎的整體化職業分析方法,這標誌著資格研究實踐進入了科學化的發展階段。但是要想在全部職業資格研究中做到這一步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其原因是相關人員缺乏對科學的研究方法的敏感性。

  (四)職業院校教學評估

  科學合理的教育評估制度是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3年至2008年,我國高職院校開展了兩輪教學評估。教學評估在促進教育質量提高的同時也遇到很多困擾,這主要體現在以下缺陷上:(1)系統性設計:目前的評估制度沒有做到在兼顧政府、院校和學生多方需求下對院校評估、專業認證、教學狀態資料常態監測等手段進行整體化的構建;(2)針對性:評估方案缺乏對職業院校的分層分類設計,引導和激勵作用不夠;(3)組織實施:在評估物件確定、評估專家管理、評估工作程式、評估結論認定和使用等方面存在問題。鑑於此,完善評估制度和方案,首先應當透過建立不同的指標體系(如合格評估和稽核評估)分類促進不同院校的合理定位和分類發展;其次,應引入新的評估理念、機制和方法,使學校成為評估主體,並加大社會的參與度[20]。在此,亟需在當前評估實踐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開展“典型試驗”?,以儘早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現代職業教育評估制度。

  (五)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的技術手段

  科學的標準制定與評估實踐需要紮實可靠的評估機制和相關技術手段,如吸引社會組織參與質量評價需要建立可行的動力機制,而可信的職業資格鑑定需要科學的測試方法,在此我們面臨著頂層設計和技術工具的雙重不足。

  職業教育質量保障工作實踐受企業質量管理理論的影響很大,如全面質量管理(TQM)思想和ISO9000質量標準體系等。許多職業院校開展了ISO9000質量認證,建立了以ISO標準為基礎的過程監控、資訊管理與反饋的持續改進機制。但是,IS0是通用的質量保障體系框架、標準與流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準確反映職業教育機構作為“非盈利性機構”的質量管理特點,還有待於深入研究。

  當前我國在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評價技術上存在很大問題。如在職業分析中普遍採用的行為事件訪談法(BED)和公務員考試採用的“行政職業能力測評”等均屬於“去情境化”(情境無涉)方法。現代工業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只能在具體情境或工作行動中對職業能力進行間接的評價;去情境評價所評價的獨立於工作過程之外的抽象能力,不但不會對企業實際工作產生顯著影響,而且對員工解決複雜問題的職業認知能力的發展貢獻也很小。23]即便是在我國職教界影響日益擴大的職業技能大賽中,其試題的效度也存在很大問題。一些專家認為其並沒有“反映企業的新要求,無法完成引領職業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的重任”。

  近年來興起的職業能力測評研究,是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_個重要技術手段。按照教育學理論,能力是一種不能直接觀察的“內在財富”因此科學的職業能力評價非常困難。傳統的職業能力測評無法反映職業認知能力的發展,也沒有建立對測評結果與能力發展對應關係的解釋模型。起源於德國的COMET能力診斷研究(相當於職業教育的PISA)採用了先進的職業教育理論和嚴謹的心理測評技術,在國際職業教育界得到了廣泛認同。25]從2009年開始,北京、廣東和四川等地多個研究專案引入了COME了測評。實踐證明,COME了能力測評不但能瞭解不同地區不同型別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水平,也為職業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證參考資料。26]但是要想對職業能力進行符合科學標準(客觀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測評,還需要開展特別是針對個體的職業能力診斷研究。

  (六)建立內部質量監控體系

  建立職業教育機構的內部質量監控體系,涉及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師和教學設施裝置等影響教育質量的多個方面,需要相關的技術工具支援。我國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相當薄弱,僅有極少數機構進行過一些嘗試。如北京教科院利用ERC法對校企合作情況進行內部評估。這是按照組織學習理論和過程管理理念,在教師和企業相關人員層面進行的系統化的內部質量控制手段,其目標不是形成針對校企合作質量的統一看法,而是使每個參與者都能發現合作中存在的問題,透過交流和反思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廣州交運中專採用“學習任務自我評價法”對課程執行質量進行內部控制;原教育部唐山中德職業教育專案採用“質量指標控制法”(Quind)對職業學校辦學質量進行自我控制,其理念都與此類似。儘管這些方法都不是新創造的,但是在我國職業教育實踐中系統化開展目標明確的內部質量控制體系建設的實踐,目前還僅僅是些個案。

  二、對當前研究的評述與展望

  綜上所述,儘管有所進展,但是現代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還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

  (1)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和實踐探索,理論建構薄弱,且重複性工作多、創新少;(2)多數研究針對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某一特定方面進行探討,孤立性研究多,缺乏整體性思考和系統化設計;(3)研究多以文獻分析為主,主要依靠研究者的主觀判斷,極少數嚴謹的量化研究如能力測評等剛剛起步,由於樣本容量有限和管理者不習慣等原因,其成果還沒有對政策制定產生足夠的影響。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不是純粹的理論構建和制度安排,而是根植於教育實踐的實際操作活動系統,在內部需要對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過程和資源管理等進行監控和評價,在外部需要對職業教育的結果(如畢業生的職業能力發展狀況)進行監測,這些活動只能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進行,需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個人需要、質量標準和職業資格等多方面的要求。鑑於此,筆者認為,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開展:

  (1)對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理論進行梳理和歸納,形成相對完整的分析框架,提出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制定相應的行動清單,併為相關政策研究奠定基礎。同時對研究方法進行梳理和評估。

  (2)對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描繪出我國相關工作實踐的現實圖景並找出問題癥結。

  (3)進行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典型試驗”,並開展相關的質量監控實踐和測量研究(如畢業生職業能力測評等)。

  (4)在以上研究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借鑑國內外成功經驗,提出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制的政策建議,提供開展質量保障活動的技術方案和工具。應重點驗證體制機制建議的可行性以及技術方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探討現階段怎樣的“體制機制與工具組合”最有利於促進職業教育質量的系統化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