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等職業教育模式轉型的淺析論文

關於高等職業教育模式轉型的淺析論文

  圍繞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我想就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模式轉型問題談幾個觀點。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及面臨的機遇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新型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到90年代末期進人大發展的歷史階段。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發展有一個重要的背景,或是一個重要的背景要素,就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力資源強國戰略。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教育如何更多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並將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一個戰略定下來,意義重大。

  在這三大戰略中,高等職業教育佔了兩個,既要大力發展,又要提高質量。因此說高等職業教育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裡,我還想強調的是,如果說過去30年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健康發展是靠能源、靠土地、靠資源來實現的,那麼未來二三十年的大發展惟有依靠人力素質的提高,依靠高等院校更大地提高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人力資源強國不僅要求教育培養更多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人,更要求高等院校在強化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而後者對我國高等院校改革傳統辦學模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06年末,教育部頒發了一個16號檔案,就是《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這個意見總結了多年來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針對進一步提高質量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深人的研究,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型別,這就要求有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有一種新的教學觀。從這個角度講,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重大改革,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要實現“模式轉型”,這就是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關於離職教育的獨特性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階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上是明確了我國高等學校具有三個方面的功能,這就是培養人的功能、科研開發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有專家提出這三個功能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功能,因此說高等院校的功能就是培養人才。我同意高等院校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才的觀點,高校的科研開發也好,社會服務也好,確實是為了培養人才。但是,問題在於高等院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是在課堂上培養,還是透過科研技術專案的開發,透過為行業企業服務和為社群服務中培養?我想,高等職業院校主要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強調技術技能性,強調生產、建設、管理一線的實踐性,強調應用性。這就決定了我們高職院校必須重視透過生產實踐、透過技術開發專案、透過為行業企業以及為社群群眾服務來最佳化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學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提高學生勝任職業崗位的能力,因此需要高等職業院校要有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重視技術開發專案,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事實上,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體會,就在於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型別高等教育的特色。

  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應其有特色

  從傳統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或者稱為正規大學畢業的`學生,基本上是讀書讀出來的,一說到學校教學,就會想到老師在教室裡上課,學生在教室裡聽講,或者在圖書館讀書,或者在實驗室做實驗,正規出版發行的教材,認真的聽課、記筆記,輔導與答疑,還有嚴肅的書面考試。 由於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鮮明特色,就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大家知道的護理人才培養和公安專業人才的培養,培養了就必須馬上有用,強調實踐性、實效性和實用性,僅僅在教室裡讀書顯然是不夠的。為此,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在專業教學中把傳統的教室和實驗室融為一體,在教室裡就能做實驗,在實訓場所裡就能上課。對於這個問題,高職院校有的老師不太理解,認為缺少了正規學校教育的感覺。事實上,這還不僅僅是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學場所改革問題,現在一些現代化國際學校的正規教學場所也在改變。我在北京、上海、臺灣等城市都看到過這樣的國際學校。走進教室,裡面不僅有課桌椅,還有娛樂設施和活動設施,還有老師的辦公場所。因此,我覺得首先要使廣大教師轉變觀念,否則這個模式轉型就很難成功。傳統的教學模式向現代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就是要更加註重企業的需要,更加註重職業崗位的要求,注重學生今後就業和發展的要求。我們講工學結合,就是強調要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而不再是原來以傳統學科和知識為主的教學。

  高職教育的模式轉型,就是要把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人點,由此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目前,已經有一批高職院校在積極推行工學結合,例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就是從培養考核教師的職業能力人手,強化教師必須以任務引領和專案導向出發改革教學方法,要求將實習實訓貫穿於整個專業教學中,同時讓學生畢業前有機會頂崗實習半年以上,這些做法都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意義,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有利於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由於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育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職業性,這就必須重視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就是說高職教育應該也是必須更多地考慮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要求,更多地考慮為經濟社會服務。這個是必須做的問題,不是你是否想做的問題。

  四、加快高職教育棋式轉型,加強服務杜區的功能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著力點在於三個方面,就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和強化社會服務。從就業導向的角度講,要加強工學結合,從合作主體來講,要加快校企合作,從院校功能拓展的角度講,要強化社會服務。這三個著力點一旦能夠把握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框架也就清楚了。分析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本質,實際就是高職院校透過市場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也就是說,透過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使我們培養的人才更好地適應市場與社會的需要,也讓學生今後在市場和社會上具備更好發展的能力。從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人手,對於學生開展生產性學習與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強化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命題。首先,高職院校以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調整和設定專業,這本身就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特色。其次,也是當前更重要一個觀點是,高職院校要樹立為院校周邊社群提供服務的理念並加以實施,讓學生在服務社群的活動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和服務精神。這是其他思想教育難以替代的服務性學習的效果。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實境藕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想想看,如果每所高職院校都在為校園周邊的社群服務,依靠我們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資源,就會樹立起一個個成功的社群發展的樣板。我國有1100多所高職院校,每個院校能為前後左右幾個社群服務,那就可以建立起4000多個和諧發展的社群。如果全國14000多所中等職業學校也都能夠積極為周邊社群服務,那麼這個數字就是幾萬個了。當前需要推進的一個現代理念,就是職業院校普遍建立為社群服務的理念並加以實施,那麼不僅會使院校發展得到社會各界更多更好的支援,也會使學生從人學就樹立為他人服務的理念,院校服務育人的目的也會收到很好的成效。

  五、加快教育資訊化建設,為離職教育共享提供平臺

  從歷史上看,我國的高等教育遠端教育是在人民群眾對知識、對學歷需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什麼我國的電視大學發展這麼快?那是在1970年代後期,在經過一個特殊的年代以後,積累了大批沒有讀書機會、沒有學歷的勞動者,他們難以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他們需要補知識、補學歷、補文憑;同時,經濟社會發展更需要人才倍增和勞動者文化素質普遍提高。面對當時高等院校資源嚴重不足的客觀現狀,為了順應人民群眾的要求,也為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對人才增量的要求,我國的電視大學規模得到了快速發展,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令世人震驚。從目前的情況看,成人的學歷教育和文憑補完了,是不是遠端教育的使命就到頭了呢?我覺得不是這樣。我認為不管是中等還是高等職業教育,以及很多技術技能的培訓,都可以依託教育資訊科技來做,可能會效果更好。而隨著我國社會轉型,2億多農民要從農民崗位轉向農民工的崗位,對職業教育培訓平臺的要求提高了,因此教育資訊化的空間會越來越大。

  進人新世紀,我國教育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有三個標誌性指標,一是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二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大學適齡人口中有21%的人能夠接受大學教育,三是終身教育從理念到實踐。現在,發展職業教育被歷史性地擺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就需要將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包括一些精品課程、教師培訓課程等,都需要有更好的平臺來推廣,遠端教育就會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遠端教育模式也要轉型,要從成人補學歷和補文憑的教育模式向多元化多層次的教育培訓模式轉型。例如,不僅要有成人的學歷與文憑教育,也要有職業技能培訓;要有長期的註冊學生的學歷教育培訓,也要有短期模組化、單一技能的培訓提高;要有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培訓,也要有各級職業教育教師專業與教學能力的提高性培訓。職業教育資訊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用於教師的培訓,使教師在任意的時間和地點都能夠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按照這個理念,今後職業教育對遠端教育和網路教育的依託度會加大。例如我們推廣彈性學制和學分制,要求職業院校的選修課數量大大增加。這就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課程數量不夠,二是課程質量上不去。這就需要我們做兩件事,一要把高質量的課程評選出來,二要在這個基礎上把課程放上一個平臺。上海中職教育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其中有一個閃光點就是研究開發20門網路課程,放上網路資訊的平臺上,讓大家共享。

  在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中,專門有一個建立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專案,就是要對需求量大、班蓋面廣的專業,由中央財政安排經費支援研製,包括專業教學目標與標準、精品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驗實訓、教學指導、學習評價等要素,以規範專業教學基本要求,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專業教學資源庫建成後,可為全國110。多所高職院校數百萬師生提供優質專業教學資源,提高教育質量,並進一步拓展向社會開放,為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提供高質量和高水平的服務。從這個角度看,也是需要更多地用到教育資訊化手段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