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學中的興趣培養論文

初中生物教學中的興趣培養論文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了初步分析,其主要包括:先提問題,後表重點;先看實物,後明知識;先做實驗,後探規律;先行實踐,後培興趣;先觀圖畫,後揭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興趣;培養;初中生物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有興趣和最佳精神狀態下學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我採用愉快教學法,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下面筆者就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些探討。

  一、先提問題,後表重點

  從學生身邊非常熟悉、常見的生物現象中提出新穎、別緻的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大家共同參與討論。可查資料,各抒己見,最後老師歸納主要內容,突破實質性問題,表明重點。如在上緒論課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①飛機的飛翔與蜻蜓的飛翔是否一樣?②春天時,你在一棵小樹上做了一個與你等高的記號,到了秋天,是你高了還是小樹上的記號高了?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們很輕鬆有趣地知道機械運動與生命活動、植物生長與人體發育的主要內容和區別。

  二、先看實物,後明知識

  生物體形多樣,千奇百怪。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多看實物,遵循他們這種從感性上、直觀上來尋找特徵,分析現象,挖掘內在知識的規律。一方面要讓學生認真仔細、全面地觀察;另一方面要提出思考問題,啟用學生的求知慾望。例如在講“莖的結構特徵、作用”這節時,可先讓學生觀察蓮藕的外形特徵(顏色、大小、形狀)、生活環境,然後折斷蓮藕,讓學生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李天生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的興趣培養再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①蓮藕是蓮的什麼器官?②“藕斷絲連”這個成語中的“絲”是什麼東西?起什麼作用?這樣讓學生討論、積極發言,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啟用他們的學習熱情。既使學生髮揮了自己的主動性,又學會了莖的有關知識。

  三、先做實驗,後探規律

  生物教學中,實驗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是獲得真知的直接途徑。一定要從一開始就培養他們認真實驗、大膽實踐、主動捕獲知識和科學探索的良好習慣。這樣透過先感性、後理性的認識過程來學習新知識,就能培養和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精神以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主要有三類實驗,即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學生家庭實驗。其中學生分組實驗和學生家庭實驗能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能與他們好動手的心理相吻合。他們在動手做實驗時,就會不斷地獲得新知識,並能養成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這對今後乃至一生的工作都大有好處。如在講述“根對水分的吸收”知識時,就可以直接讓學生來做實驗,讓學生透過蘿蔔在鹽水中和在蒸餾水中的不同變形來探索根吸水的規律。還有探究魚鰭的'平衡作用時,可以用兩條魚,一條剪掉鰭,另一條不剪,來對比觀察魚在水中的不同反應。另外,生物實驗中許多需要的時間長,但需要的器材卻很普通、很簡單。這時可以選用學生家庭實驗,讓學生在家中做好實驗。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並由家長督促簽字完成,這不僅解決了課時不足問題,還讓家長更多地關心、瞭解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協作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如“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這個實驗就可以安排做學生家庭實驗。

  四、先行實踐,後培興趣

  有趣的科學實踐活動能很好地培養和激發出學生的獨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利於增強感性認識和提高學習興趣,發揮他們主動學習和鑽研精神,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如在講述“植物營養繁殖”時,教師帶領學生到附近園藝場去參觀,幫助園農進行果樹的嫁接、扦插等活動,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有把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在講“蚯蚓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時,可帶領學生到野外去挖蚯蚓,透過挖蚯蚓—看蚯蚓—摸蚯蚓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既領略到了大自然的風光,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又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先觀圖畫,後揭內容

  喜歡觀圖看畫是孩子們的天性,為使學生的年齡特徵和需求規律相符合,可以有針對性地選用一些動畫、插圖,力求形象生動、模型逼真且簡單明瞭,切忌過細過詳,使學生在觀看、欣賞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獲取新知識。如在講述“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與聯絡”時,可選用孟浩然的《春曉》這首詩,進行一些課件製作,利用多媒體教學把它精妙的詩情畫意加以詮釋。分析詩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揭示了哪些生物行為活動?哪些是生物現象?哪些是非生物現象?這樣就輕而易舉地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係揭示得一清二楚。透過以上教法的嘗試,能把生物課上好、上活,學生也能自覺地學習,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課堂不良行為的產生,激活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改變了生物課沉悶單調的陋習,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