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論文

淺談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論文

  摘 要: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強調實踐訓練的重要性。語文教學實踐中創造性思維訓練的途徑和方法有:巧設導語,激發興趣;設疑曲問,引發思考;創設條件,引導質疑;鼓勵求異,旨在創新;利用“空白”,發揮想象;擴大視野,拓寬境界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實踐探索,才能取得實效。

  關鍵詞:語文 創造性思維 能力 培養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強調:“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語文學習中,要“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揮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透過語文學習實踐,“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分析和綜合等基本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透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提高。在此,筆者欲就語文教學實踐中實施創造性思維訓練的途徑、方法,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激發求知興趣為前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啟發性原則,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其思維。閱讀教學課的“巧設導語”就是一種有效方法。例如有位教師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綠》時,先講了一個小故事:歐洲有個叫摩根的商人,長得高大魁梧,其夫人小巧伶俐。他們夫婦運了一批雞蛋去非洲賣,到了非洲,男的先去賣蛋,一連三天也賣不出去。於是他夫人去賣,不多時就賣完了。老師問學生,這是什麼原因?大家興高彩烈議論起來:有的說男的不會經商,有的說女的嘴甜,有的說女的漂亮吸引顧客……同學們看到老師不置可否時,又陷入了深思,到了孔子所說的“憤悱”之處。老師先肯定大家能從多個角度分析原因,思路開闊,但還未找到真正原因。摩根人大手大,雞蛋在他手裡便顯得很小,他夫人人小手小,同樣一個雞蛋,在她手中就顯得大了,所以人們爭相購買,這就體現了襯托的道理。老師繼續引導:作家經過對生活現象長期的觀察體驗,有意識的將這個道理運用於寫作,就是常說的襯托手法。那麼《綠》在哪些地方運用了襯托手法?這樣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一導語,運用類比聯想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設疑曲問,引發思考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否則難以學有成效。像不少學生對現代文閱讀不願鑽研,往往認為一看就懂,沒有嚼頭,這其實就是不能發現問題。有位教師教《荷花澱》,很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例如,他抓住水生女人回答水生的兩個“嗯”字,以及女人們去看男人途中那划船時不同水聲的描寫(象聲詞“譁、譁、譁”和“嘩嘩、嘩嘩、嘩嘩譁”),透過“設疑曲問”,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人物的心理活動與環境氣氛的渲染,使學生懂得了看似平淡的字詞,卻表達了深刻的意義。在這方面,錢夢龍老師的曲問法很值得學習。他教《愚公移山》時問學生:“一個七八歲的小孩也去移山,他爸爸放心嗎?”學生說:“他沒有爸爸。”又問:“你怎麼知道的?”學生回答:“書中說孀妻遺男。”這樣去設疑巧問,必能發展學生向縱深思考的能力。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對教師的創造思維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創設條件,引導質疑

  質疑是治學之本,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古今中外,有不少關於質疑的明言。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巴爾扎克也曾說:“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教師應利用課堂或課餘,充分激發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質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善疑”。首先,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難點,不要糾纏於細枝末節,明白讀書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沒有微言大義的地方探索微言大義,就變成了穿鑿附會的道理。要指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深入篇章之中產生疑問,並創設種種條件,啟發積極思維。其次,還要引導學生在不易生疑處設疑。像有些課文或有些詞句,學習時一晃而過,不覺得有問題,但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處或容易產生差錯的.地方,教師尤其要注意引導。再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敢疑”:一是要向教材內容質疑,二是對教師的講解質疑。我們說質疑要創設條件,就是創設一種民主氛圍。

  教師要與學生平等交流,由“操縱者”變成“引導者”,學生則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要淡化書本權威和教師權威,鼓勵自由思考、自主發現,養成質疑的習慣,摒棄強制性的“統一”,鼓勵個性和獨特。

  四、鼓勵“求異”,旨在創新

  “求異”法是指在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泥於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滿足於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地提出新的見解的一種方法。

  首先,採用這種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教材,多方面分析,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文學作品本身帶有多重性,可以從心理學、人類學、倫理學、美學等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一篇文章各人感受是不盡相同的,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教學中要讓學生用發散的眼光,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文章立意、題材、結構和語言,儘量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體味,產生自己的獨特見解。

  其次,要引導學生逆向思維。要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敢於“反其道而行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發展,從問題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索,樹立新思想。例如有些成語,強調某一道理意思固定,但也不是無可議之處,像“狐假虎威”是不好的,但狐“假”虎威以對付老虎,保全性命,也難能可貴。

  運用“求異”之法,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改變學生只滿足於教師講解和現成結論“求同”的現狀,而突破“框框”,使學生形成獨特的思維個性。

  五、利用“空白”、發揮想象

  在藝術創造中,藝術家往往透過“空白”給欣賞者留有想象的空間,造成巨大的藝術魅力。像維納斯女神雕像那兩條斷手臂,像中國畫畫面上留出的大片空白,都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語文教材中許多名家名篇,獨具匠心,為讀者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藝術“空白”,成為最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想象點”。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空白”,引導學生思考、猜測、聯想、填補,促成“完型”,將會起到開發智力、發展思維的積極作用。

  這裡僅舉幾例。如《祝福》中寫魯四老爺書房壁上的對聯,一邊還在,是“事理通達心平氣和”,而“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鬆鬆的捲了放在長桌上”。教師可告訴學生,長桌上那一聯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對聯宣揚的是理學家自我修養的標準。那麼魯迅先生寫一邊“已脫落”,捲了放在長桌上,用意何在?

  這些作品不論是文字上、情節上還是思想感情上留下的“空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無不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大有裨益。

  六、擴大視野,拓寬境界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能侷限於課堂小天地和書本知識,“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從讀寫訓練上來講,學生也應儘可能地瞭解和熟悉生活。開闢第二課堂,讓學生能多看課外書籍,多看校外世界,擴大視野,思維必然活躍得多。從近幾年全國高考作文來看,不論是話題作文還是給材料作文,無不要求學生把思維的觸角伸向社會。能瞭解有關社會生活的學生,其文章寫得得體,思路廣闊,否則,脫離實際就無從談起。現在許多教師提倡“開門寫作”,組織開展課餘活動,讓學生沐浴著生活中的七色陽光,無疑是發展學生創造思維、提高語文能力的高明之舉。

  以上所述,不過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中的“教海拾貝”,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途徑和方法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只要我們堅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一目標,在抓創新教育的同時堅持教育創新,就一定能取得豐碩的教育成果。

  參考文獻

  1、《創造性思維與創造力開發》.(江西省人事廳1998.6出版)。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03年頒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