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形勢下財務報告改進與發展的建議論文

對新形勢下財務報告改進與發展的建議論文

  現代財務報告三表體系——資產負債表、收益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滿足了社會要求企業真實公允地披露會計資訊的需要。但隨著時代步伐邁人21世紀,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行業的競爭、風險的加劇、高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會計資訊的期望與要求不斷演變,會計資訊使用者要求改進財務報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筆者認為,應在基本肯定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前提下,討論其進一步改進,以求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此,下面談幾點設想與建議。

  1、充分提示。鑑於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資本與勞動力這兩大生產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正日益成為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企業市場價值的關鍵所在。財務報告在考慮有形資產的同時,應該提供更多的關於企業無形資產的財務資訊,突出無形資產的重要性。此外,由於衍生金融工具的機會與風險對企業的價值影響很大,所以,也需要對其加以充分揭示。這些資訊的提供,將有利於會計資訊使用者在知識經濟時代做出正確的經濟決策,並能使報告使用者洞察企業的整體價值。

  由於知識資本、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資源等專案不符合傳統會計要素的定義與確認標準,也不具有實物形態或貨幣形態,一直被視為表外專案而不予重視。但事實上,一方面由於行業競爭的加劇和經營風險的釋放,使投資者、債權人及相關利益集團迫切要求企業提示有關資訊,以求早做防範。另一方面,報表體系要對上述事項加以確認與計量,必須要求改變現行的傳統會計模式,這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鑑於當前各方面條件尚未成熟,為解決資訊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借鑑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金融工具問題上的做法:首先著重解決相關資訊的披露問題,暫時繞過確認與計量問題,待相關時機成熟之後,再研究確認與計量的實務操作。在未解決之前,可以遵循充分揭示原則,即凡是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須的資訊,均應完整提供,使使用者易於理解。

  2、實時報告。現行財務報告模式是根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一般按年、月編制。這種報告在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對決策是有用的,資訊使用者可以大致準確地預測企業下一年甚至以後幾年的財務狀況。但面臨的現實是,知識經濟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經營活動不確定性日益顯著,因而會計資訊的決策有用期就大大縮短。可以在保留現行定期報告模式的同時,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提供實時報告。由於Intrnet和Intrnet技術在商業中的應用,會計所需處理的各種資料越來越多地以電子形式直接存在於網路與計算機中,會計資訊系統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原手工系統中表現為一定週期的`會計迴圈以實時方式完成,時間和週期不再是財務報告的約束條件,不同期間的會計報表可以隨機產生,企業外部人員可以適時得到企業財務與非財務的動態資訊。

  3、非財務資訊的披露。這些資訊一般包括:①企業經營業績資訊,如市場份額、使用者滿意程度、新產品開發和服務等;②企業管理當局的分析評價;③前瞻性資訊,即企業面臨的機會和風險以及管理部門的計劃等;④有關股東和主要管理人員的資訊;⑤背景資訊,包括企業經營業務、資產範圍與內容、主要競爭對手以及企業發展目標等。非財務資訊的披露,有利於會計資訊使用者對企業的綜合分析評價及對企業前景的判斷。非財務資訊披露方式比較靈活,可用文字或資料形式在報表附註、招股說明書、年度財務報告等處加以說明。

  4、編制預測財務報告。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日益發展和完善,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都急需瞭解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情況。同時,由於報表使用者自身在經驗、技術和對企業的瞭解程度上存在某些欠缺,無法對企業的未來情況作出合理的預計,因此要求編制預測報告(報表)的呼聲越來越高。而目前,我國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中公佈盈利預測資訊。另外,編制預測財務報告也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一種需要。預測資訊雖然缺乏可靠的保證,但畢竟能克服歷史資訊的不足,增強使用者決策與評價偽相關性,應當成為資訊披露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預測資訊的提供也應當注意成本與效益,並加強規範和監督,提高其規範性、準確性和及時性。預測資訊一般可採用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欄結構來編制預測資產負債表、預測損益表和預測現金流量表。

  5、編制全面收益報告。會計收益是指來自於企業報告期間交易的已實現收入和相應費用間的差額,其確認必須遵循實現原則。傳統收益對那些由於市場價格或預期價格發生變化而引起的未實現收益不予確認,這使收益表無法如實反映企業本期間的全部收益,而且將未實現增值據棄在收益計算之外,使收益計算缺乏邏輯上的一致性,導致以後出售資產所獲得的收益與相關成本進行了錯誤的配比。FASB在其1984年釋出的第5輯《財務會計概念說明》(《論財務會計概念——企業財務報表專案的確認與計量》)中將全面收益定義為:某一主體在報告期間內,除與業主間的交易(股東投資、股利分配)外,由於一切原因所導致的權益(淨資產)的增減變動。其認為全面收益應分為兩部分:已確認且已實現淨收益和已確認但末實現的其他利得及損失。

  全面業績報告對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可以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選擇以下處理方法:①擴充收益表,以包括財務業績的所有項月;②單獨編制全面收益表,作為傳統收益表的補充;③同權益變動表合併,共同報告全面收益的各項組成部分。

  6、編制分部報告。分部報告透過將一個企業所有附屬機構的重要財

  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資訊,按地區、行業和產品類別等分解歸類,以向各種資訊使用者提供企業集團不同分部的財務資訊,使資訊使用者可以及時地瞭解各行業、各地區分部的具體情況。而且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相同的情況下,披露分部財務資訊的企業的未來經營報酬和經營風險的分析,比不披露分部報告資訊的企業準確得多。IASC1981年釋出了第14號國際會計準則《財務資訊分部報告》,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行業及地域的分部資訊,並於1997年正式出臺了《分部報告》會計準則。我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披露分佈資訊也作出了有關規定,要求上市公司按行業、地域分類,提供前後兩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稅前利潤和淨資產的資訊。財政部在其頒佈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中,也要求將“分部營業利潤和資產表”作為公司對外提供的四個附表之一。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分部資訊的披露仍然較少,分部劃分也不夠明確,有待於進一步規範和完善。

  以上是筆者幾點不成熟的想法。當然,改進的方法可能多種多樣,但在改進和完善財務報告時,不僅要考慮資訊使用者的要求,也要充分兼顧“效益>成本”的原則,所提供的資訊要充分準確,易於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便於資訊使用者對企業的綜合能力和未來前景作出恰當的判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