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農業機械推廣分析論文

新形勢下農業機械推廣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其農業的發展是切實關係到社會經濟水平進步及穩定的重要因素,其中農業機械的廣泛運用是能夠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從目前狀況來看,對比發達國家,農業機械的使用率普遍還是偏低。在新形勢下,為促進農業的經濟效益發揮,研究農業機械的推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著重闡述新形勢下農業機械的推廣途徑,為關心這一課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機械;新形勢;推廣

  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各個方面均已進入自動化、智慧化的體系中。作為關係到全社會民生問題的農業問題,為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生產效率,也要不斷朝自動化方向發展,廣泛地推廣農業機械,能夠切實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週期中的工作效率,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農民收益,並且能夠解放一部分農民勞動力進行其他行業的勞作,最終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增強我國在世界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

  1農業機械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1.1推廣工作不夠專業

  在農業機械的實際推廣過程中,由於從事推廣工作的人員大多受教育程度限制,本身對於農業機械的作用、功能、經濟效益及具體的使用方法闡述、傳播不清楚,力度不夠,導致農業機械的推廣工作不能保質保量地展開和進行,且農業推廣工作者近年來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引進不到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匱乏,最終使得農業機械的推廣工作不專業,推廣理念落後,工作效率偏低,無法完成正常的推廣工作。

  1.2農民的購買能力不足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廣大農民群體的收入有了較大水平的提高,但是由於人員基數過大,導致仍然有大部分農民的生活水平一般,農民沒有多餘的錢財購買農業機械,進行農耕中的自動化投資。現代化農業機械的租賃市場發展還不夠成熟,競爭相對較小,以致大多數農民不會選擇使用租賃的農業機械,最終仍然是以自身的勞動力為主要輸出,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

  1.3相關工作的經費有限

  在農業機械的具體推廣工作中,由於相關部門對於部分地區的農業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其農業機械的推廣經費少,無法展開切實有效的工作,草草略過,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農業器械的推廣工作中,應該加大其工作經費額度,使得在具體工作中可以展開行之有效的策略,多次市場教育和宣傳,必定能打動一部分有能力的農民群體,進而再由農業大戶帶頭,在區域範圍內進行有效推廣。

  2農業機械推廣策略

  2.1提高專業水平和思想意識

  提高從事農業機械推廣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是影響到農業機械最終普及率的重要因素。在推廣普及工作中,與農民最先接觸的是推廣人員。因此,推廣人員的專業性也是農民在潛意識中判斷其機械效用的標準之一。建議相關企業部門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結構,不斷更新新鮮血液,引進了解現代化科技的人才進行推廣,才能切實有效地打動農民群體,並且在前期起到一個良好的宣傳推廣作用,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從接受現代化機械開始到使用現代化農業機械。

  2.2完善農業機械的推廣體系

  按照以往的`傳統推廣經驗,目前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建立各省市的農業機械推廣總站,並由總站負責總指揮,向各鄉鎮的農業機械推廣站傳達宣傳指令和工作要點,進而展開具體的推廣工作。這種豎向的農業機械推廣體系,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大打折扣,農村的實際情況與傳達的統一途徑有偏差,無法調動農民對農業機械的好奇心和熱情,不能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效率需求。因此,在新形勢下,應該積極建立起農民與農業機械生產單位之間的聯絡紐帶,透過農業機械生產單位的營銷活動等,找準農民的需求點,最終做好對農業機械的推廣工作。

  2.3加強示範基地的建設

  在具體的農業機械宣傳推廣工作中,單單依靠口述的宣傳是無法使農民信服的,更不可能一次投入太多的錢財自行購買機械進行試驗。因此,在推廣工作中,應該積極建立示範基地,具體操作可以選取部分割槽域,引入現代化農業機械進行耕作,邀請農民進行參觀考察,切實看到農業機械的效率及帶來的效益,透過實際成果來說服農民,進而起到對農業機械的宣傳推廣作用。

  2.4建立農業機械的補貼機制

  由於在現階段,農民對於農業機械的購買能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強太多,很多人在一開始對農業機械就望而卻步,因此在前期的推廣工作中,可以建立農業機械的補貼制度,購買固定的機械給予一部分補貼,激發農民的購買熱情和使用頻率,並且可以起到超強的帶動作用。

  3結語

  在新形勢下,透過提高農業機械推廣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完善、健全推廣的體系,加強示範基地的建設和展示功能以及農業機械的補貼機制,不斷激發農民對農業機械的認可和使用熱情,最終提高全社會的農業執行效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切實提高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及穩定性,增強國際綜合競爭實力。

  參考文獻

  [1]葉民田.淺談農業機械的推廣[J].科研農業機械,2014(8):18-2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