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的關係分析的論文

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的關係分析的論文

  我國是傳統型的農業大國,尤其是在工業和技術得到大力發展後,又反哺於農業的發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科技貢獻率在50%左右,但由於我國農村地區廣大,加上技術與資源分佈不平衡,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農業依然停留於弱勢產業、靠天吃飯的困境之中。例如,陝西省北部地區、南方部分地區的土質變化等,均造成了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轉型升級的阻礙因素,因此,應該加大科技投入、合理進行科技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以下就該問題展開具體說明。

  一、概述

  在本次研究中,以時間序列分析相關理論、方法作為基礎,從而展開對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研究;按照基本理論要求,所採取的屬於定量分析,具體是透過計量的辦法,以ADF對應研究農業研究、開發機構的各項投入,其要素包括裝置、活動經費和技術人才等,重點是對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加以檢驗。若透過以上分析證實了序列的同階單整性,再透過E-G兩步法對形成關係的兩個物件間的協整關係進行分析,看其是否屬於長期均衡關係。另外,透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觀察短期動態關係,利用Grange因果關係進行邏輯討論。

  二、實證分析

  1.基本情況說明

  首先,本次研究變數選取有兩大方面:一是農業科技資源;二是農業經濟增長(Y)。具體來看,第一,主要是H-農業技術人員、RD-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科技活動經費支出、M-農業機械總動力;第二,則主要是指農業總產值。此次選擇的資料資料取自於《中國科技統計年鑑》《中國農村統計年鑑》(1998-2014),若存在資料缺失,則選取當年的平均值進行補闕。其次,需要說明的是,在協整關係方面,對數變換並不對原始變數發生影響,所以,在農業科技資源方面主要是取自然對數,將新的變數分別標記為LNY、LNRD、LNH、LNM。本次研究所選擇的應用軟體為Eviews5.1。

  2.分析

  首先,根據此次研究,在變數ADF單位根檢驗方面,變數總共得到12個,即上面的4個變數,加上△LNY、△LNRD、△LNH、△LNM(民各於一階差序列),△2LNY、△2LNRD、△2LNH、△2LNM(二階差分序列);具體根據檢驗型別,一一對應的對ADF統計量、臨界值(1%、5%、10%)進行了細緻分析,最終根據測算,得到了在不同的臨界值方面的平穩或者不平穩性;結果為LNY、LNRD、LNH、LNM均為二階單整序列。其次,在協整檢驗、協整方程方面,應用E-G兩步檢驗法、Johansen檢驗法。具體是先透過跡檢驗、最大特徵根檢驗方面的統計量、5%臨界值、Prob.(均選擇零假設、特徵根);結果是四者之間存在協整關係;當解釋變數為農業經濟增長之時,就可以利用OLS,即普通最小二乘法實現迴歸方程,即LNY=-11.733+2.743*LNH-1.279*LNM+1.096*LNRDt=(-6.43)(5.41)(-2.89)(5.52)R2=0.9766F=209.2018DW=1.006因此,檢驗整體透過,證實了二者間的`關係。第三,設E為迴歸模型殘差,就可以得到殘差序列,然後進行殘差的穩定性檢驗,方法依然是ADF單位根檢驗,需要注意的是,在E序列中,ADF檢驗值為-3.011794,透過分析對應的1%、5%、10%三個臨界值,得到滯後期為3,因此判定它屬於平穩型。具體是根據上面所說的軟體SIC準則自動計算得出。第四,透過對誤差的分析,即機械利用不足,兩個物件的關係是正相關,前者推動後者;但存在誤差,所以,需要藉助於誤差修正模型加以解決。本次研究選擇Grange表述定理,即若存在變數X、Y時,且存在協整關係,那麼短期非均衡關係總能透過一個誤差修正模型進行表述,從而可以對不同時間序列長期均衡關係、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修正情況進行正確反映,即短期關聯性小,長期關聯性顯著。因果關係檢驗則主要是透過零假設、F-統計值、P值、滯後階數四個要素,進行不是格蘭傑原因的分析。

  3.結果

  農業科技資源序列、農業經濟增長序列均為二階單整序列;二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係,短期動態關係存在誤差,應該進行偏離均衡方面的調整,力度約為60%,重點是對農業機械方面的拉動經濟的因果性加以有效評估,認識到它的利用率不足問題;農業經濟型別為粗放,但處於向集約型過渡階段。

  三、建議

  首先,建議在農業科技資源方面,做好資源的科學配置,即減少無實踐應用價值的科技及相關資源配置,增加有用的科技成果應用實驗;最好是透過建立實驗田的方式,進行多種、重複性的實驗,以提高應用實踐的頻率,縮短研究與實踐間的時間間隔。其次,注重對土壤、環境、水、氣和生態等各方面的資源的深入分析,將生態、科學發展相結合。目前,我國農村廣大地區環境惡劣、生態破壞嚴重,所以在這方面,應該關注可持續發展,科學理性地促進農業、生態和諧發展。再次,短期增加裝置投入,硬體配置;長期做好技術型投入、資金型投入;使其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第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在這方面,應該借鑑袁隆平的實踐經驗,開設當地的研究機構,利用老師帶徒弟,共同研究的模式,真正抓住農業發展的軟要素,將科技與農業本身的要素進行結合,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因地制宜。

  四、結語

  現代農業依靠的是科技及相關的資源配置,只有透過資金、技術、人才、裝置等方面的不斷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地域分佈方面存在著重要的制約因素,尤其是土地的分散性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的集中化、精細化發展。最好是透過目前正在建設的農村合作社形式不斷擴大對農業的革新,讓土地實現集約化,挖掘出土地本身所具有的真實產出價值,減少地方政府過度依靠土地開發拉動GDP的增長模式,使我國的經濟整體上趨向於平衡、正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傳喜,張俊飈,李樹明,等.農業科技資源技術效率的測算與分析:基於農業生態區劃的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5,25(6):138-143.

  [2]楊傳喜.轉型期引進農業科技資源的有效路徑研究[J].經濟縱橫,2015,13(7):46-49.

  [3]孟鶴,郭建強,張峻峰,等.北京地區農業科技資源供給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6,19(12):104-108.

  [4]陳祺琪,張俊飈.農業科技人力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係分析--基於種植業科研機構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3):90-96.

  [5]徐敏.農業經濟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效應研究:基於狀態空間模型的分析[J].經濟問題,2014,11(2):76-80.

  [6]龐鵬.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和農業經濟發展相關性簡析[J].南方農業,2015,9(21):237-23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