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校中收斂型非正式學生組織的管理研究教育論文

關於高校中收斂型非正式學生組織的管理研究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學生社團非正式組織學生管理

  [論文摘要]非正式組織是人們之間為滿足自身需求而自發形成的、憑感情聯絡起來的一種非正式體系。現行高校校園裡普遍存在一種介於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之間的一種組織形態,筆者將其命名為“收斂型”非正式組織。如何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如何瞭解和引導這類非正式組織的健康發展是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者的一個共同課題。

  非正式組織的概念是由行為科學組織理論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提出的。非正式組織是指存在於正式組織中,由於興趣、愛好或者共同利益形成的以一套群體預設的行為規範或準則執行的鬆散型組織。它的產生依附於正式組織,但不像正式組織那樣具有很強的規範性。高校中的傳統的正式學生組織有校、院、系、班級各級學生會組織和共青團組織。高校中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如各類興趣小組、老鄉會、網路遊戲中的戰隊以及各類學生社團組織。在眾多的非正式學生組織中,筆者認為其中有一類組織有別於其他非正式組織——高校學生社團。

  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把學生社團界定為本校學生自願組織的群眾性團體、學生志同道合的組織。這個定義很好地說明了學生社團相對於學生會、共青團組織來說屬於非正式組織的範疇。但對比非正式組織的定義,我們又認為高校學生社團不能簡單地同老鄉會、網路遊戲戰隊等組織一樣劃歸為非正式組織。因為高校學生社團作為一個自願組織的群眾性團體的同時還要接受校團委領導,成立還必須經過校團委審批,每年還必須到校團委註冊。所以筆者將高校中這類非正式組織命名為“收斂型非正式組織”。瞭解和引導“收斂型非正式組織”對於學生工作者來說是一件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一、收斂型非正式組織的特徵

  1、學生社團成立歷史短暫以及其性質、機構設定、規章制度等內部系統的不成熟性,造成學生社團成員對固有東西繼承較少,而開拓、創新較多,故這類組織在活動的開展方面敢想敢做,勇於突破;

  2、學生社團生成的原動力——興趣愛好造成學生社團成員更注重自身感受和興趣出發考慮問題;

  3、學生社團的自治特質造成學生社團成員思考的一維性和單向性,這在有利於社團成員主體性發揮的同時,使之缺乏複雜環境鍛鍊下的成熟性;

  4、學生社團一般都有一個強勢的領導。學生社團組織領袖一般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感召力,這種權威是一種“個人魅力型權威”。這樣的領袖人物往往對社團成員發生重大影響。

  5、學校黨委、團委對學生社團的寬鬆管理,易造成社團成員思想的相對政治邊緣性和主體自由性,自我觀念較濃,協調能力不足。

  6、學生社團組織渴望被學校黨委、團委肯定和認可,希望得到廣大同學的關注和支援,有轉化為正式組織的願望。

  二、收斂型非正式組織在學生管理中的影響

  1、收斂型非正式組織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積極作用

  收斂型非正式組織滿足了青年學生的交往與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從而促進了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與精神愉悅;收斂型非正式組織成員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故成員間的交流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課餘文化知識,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收斂型非正式組織對於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自我管理的能力大有裨益;收斂型非正式組織開展的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可以進一步繁榮校園文化。

  2、收斂型非正式組織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

  收斂型非正式組織都是自發產生的,在群體目標和價值追求上,群體特徵明顯。當一些群體意識到學校目標限制本群體利益發展的時候,他們便會從實現小群體的目標出發,攻擊和破壞學校整體目標的實施。收斂型非正式組織有時會影響正式組織的凝聚力。在學校各項活動中還容易導致不團結、鬧意氣、紀律渙散等不良現象發生。

  三、對待收斂型非正式組織的策略

  (一)收斂型非正式組織的激勵管理

  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可以應用到很多領域,對於高校學生社團這類組織的管理很適用。尤其雙因素理論揭示了內在激勵的作用,對學生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激勵高校學生社團提供了新的思路。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根據試驗研究的成果,提出了“雙因素理論”。理論指出:使員工感到不滿的往往是公司政策與管理方式、上級監督、工資、人際關係和工作條件等五種因素。當這些因素缺失或強度太低,就容易導致員工不滿意,但這些元素又並不是員工感到滿意的充分條件,這類因素稱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不能直接激勵員工,但能預防員工不滿情緒。另一方面,使員工對工作感到滿意的往往是成就感、被表揚、工作本身、責任和進步等五種因素。這類因素具備後,可使員工感到滿意,但員工感到不滿時卻很少是因為缺少這些因素,這類因素稱為“激勵因素”。該理論認為只有激勵因素才能激發起人們在工作中的積極性、創造性。

  對於高校學生社團來講,學校稽核後同意其成立、同意其在允許的範圍內招收新成員、同意其在校園內公開開展活動等等屬於保健因素,認同其促進校園文化的作用、鼓勵其發展、培養其核心成員,並提供一定的活動平臺,使高校學生社團組織成員得到認可和滿足自我實現,屬於激勵因素。可依據以下方式加強對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激勵管理:

  1、注重對高校學生社團的內在激勵

  要想真正激勵高校學生社團,就要注重激勵因素,透過這些因素的運用,才能滿足高校學生社團較高層次的需求,把學生社團這種自發組織的感受提升到滿意階段,從而真正為繁榮校園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學生工作者在管理中可採取以下措施:提供社團活動的專門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諸如社團文化節、社團巡禮等活動,也可針對不同的社團邀請其參加到學生會的一些常規活動中來,比如採取邀請文藝性社團參加到學校常規的文藝演出中來,扶持一批科技型社團參加校內外的各類科技競賽等方式,滿足高校學生社團的興趣並激發其興奮點,從而滿足高校學生社團自我實現的需要。對高校學生社團要採取與學生會管理不同的方式,避免對社團活動過多的干涉,實施目標管理,減少過程控制,擴大社團的自主權和活動範圍,並積極提供一定資源使高校學生社團的特點得以展現,使社團成員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對高校學生社團的一些外聯活動要及時地提供幫助,比如出具介紹信、介紹聯絡人等,對於高校學生社團的活動經費要根據所開展的活動有針對性地給予一定的扶持。

  高校學生社團缺乏穩定的活動經費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部分學生社團的活動經費主要來源於社團成員的會費和社團爭取到的社會上一些單位的現金或實物贊助。但相對於學生會的影響力,校外的單位更傾向於將資金贊助於學生會開展活動。故高校的學生管理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對一些社團進行資金扶持,可以透過資金槓桿來調節一些社團活動的開展。也可以在校內採取社團活動經費招標的方式來調動各社團積極開展活動。 對於活動開展有計劃、在校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社團可以將社團活動及時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在校園內大力宣傳,使社團成員感到自己受到重視和信任。對學生社團的核心人物的'成績也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如學校定期評比社團活動先進個人、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共青團員等獎項可授予高校學生社團中的核心人物,對於表現突出、有意向進入學生會組織的,也可以依據能力,給予一定的學生幹部工作,或在學生檔案中給予學生幹部身份。

  2、正確處理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的關係

  在對高校學生社團的激勵中,不應忽視保健因素,如不應因某學生社團近期沒有活動或出現一些問題就對其採取簡單的取締登出等手段。但對於確實已經對學校的學生管理起到了很大負面效應甚至違反了校規校紀的社團也不能手軟要堅決予以取締,並要在全校範圍內給予公開通報,決不能過分注重改善保健因素。

  管理中還要善於把保健因素轉化為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是可以轉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授予高校學生社團核心人物的榮譽,如果此榮譽確實是與其勤奮努力、與社團取得成績是分不開的,確實是對其工作的真實肯定,就會產生激勵作用,變為激勵因素。如果兩者沒有聯絡,僅僅是大範圍的大鍋飯式的授予的榮譽,這樣的顯然構不成激勵,而且一旦後續停止給予,還會造成高校學生社團的不滿,產生負激勵效應。作為學生工作者,既要注意保健因素,以消除高校學生社團的不滿,又要努力使保健因素變為激勵因素。

  (二)對收斂型非正式組織的外部管理

  1、積極引導

  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學生管理者對他們的活動一般無法採取行政手段干預,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可透過建立、宣傳正確的組織文化來引導社團成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引導其追求高層次的歸屬感,為高校的學生工作做出貢獻。

  2、適當融入

  高校學生管理者可以將高校學生社團作為收集資訊、瞭解學生思想動態的視窗。收斂型非正式組織成員在一起,組織內部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習氣。學生管理者可透過與社團成員交朋友、座談交流或偶爾參見其活動聚會等方式,融 入社團中去,以此獲取相關資訊,瞭解社團成員思想願望,改進學生管理工作。

  3、適時懲戒

  收斂型非正式組織是一個群體,內部有凝聚力,思想較一致,其整體行為對正式組織有較大影響力和衝擊力,其非建設性行為會對正式組織造成較大破壞力。因而作為高校的學生管理者應防微杜漸,防止不良風氣在其滋生蔓延。對於社團中個別成員偶爾違背校規校紀的行為,應及時指出。對於重犯或者情節嚴重的行為,應嚴肅批評,令其改正,嚴重的要給予處分。

  總體而言,學生工作者對於高校學生社團這類“收斂型非正式組織”的做法,應該是充分發掘總結其發展特徵,以便進行正確的引導,承認其在活躍校園文化等各方面的積極作用。以激勵管理為主,以外部管理為輔,在對其管理中要充分積極發揮激勵作用,不能忽視保健作用,要防止激勵作用向保健作用轉化。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對高校學生社團這類“收斂型非正式組織”管理好、引導好,他們一定可以成為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重要陣地;成為學校對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建設、學風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成為學校學生管理部門加強和改進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蘇海泉,周志強,管雷.目標管理模式下大學生非正式組織工作探討[J].青年探索,2007.3

  [2]陳通榮.非正式組織對管理決策的影響[J].管理觀察,2008.7

  [3]張立馳.試論高校學生會、學生社團組織的差異及對其成員的影響[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1

  [4]童善勤.應對非正式組織的組織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5.7

  [5]任永亮.非正式組織研究述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