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管理對中小學課程管理的啟示的論文

模糊管理對中小學課程管理的啟示的論文

  摘要:模糊管理不是不管理,更不是糊塗管理,而是科學與人文統一、理性和非理性交融的文化管理。模糊性已成為現代中小學課程管理必須處理的重要物件,有必要在課程管理實踐中試行模糊型課程管理。實施模糊型課程管理的關鍵,在於管理者儘可能減少硬性控制和具體指示,創設一個平等、研究和相對開放的管理空間。

  關鍵詞:模糊管理;中小學課程管理;模糊型課程管理

  時下,模糊管理已應確定型管理不足之運,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現代管理發展的基本路線之一。然而,關於模糊管理理論在課程管理方面有何借鑑與應用,卻尚未引起學界和中小學管理界的應有關注。中小學課程管理研究是一個尚待拓展的領域。筆者認為,藉助模糊管理的研究成果加強並推進課程管理的理論研究,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僅以解決當前學校課程管理中存在的諸如管理體系封閉化、管理過程程式化、管理主體物化以及管理手段老化等突出問題為例,就要求我們管理者在深入研究當今課程管理新情況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將包括模糊管理理論在內的各種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與傳統管理中的合理因素有機結合起來,透過建立一種充分體現現代學校課程管理的整合性、開放性、研究性和高效性的課程管理執行新機制,使上述諸問題迎刃而解。本文基於模糊管理視閾,嘗試為建立該機制作初步探討,以期為完善中小學課程管理提供參考性依據。

  一、模糊管理:探源與涵義

  模糊管理可謂自古就有,肇始於道家文化的“無為而治”思想就是明證。當然,人們現在所說的模糊管理,一般是指20世紀中期以來形成的,有堅實的方法論、人性和文化等方面基礎的(現代)模糊管理。知曉其理論產生的根源,有助於把握模糊管理的思想精髓,體悟其深刻的涵義。

  (一)模糊管理的理論探源

  1.模糊學──模糊管理的方法論基礎

  19世紀以來,隨著天文、物理、化學等“精密科學”學科群的相繼形成,精確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並被廣泛使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精確方法、機械決定論橫行的20世紀(尤其在60年代後),人們發現,整個世界不是那麼有章可循,都可做到精確化和數字化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日益感到不那麼胸中有“數”、得心應手了,精確方法日漸受到挑戰。正如模糊學的創立者札德所指出的:隨著系統複雜性的增加,我們作出關於系統行為的精確而有意義的陳述的能力將降低,越過一定的閾值,精確性和有意義(或適用)幾乎成為相互排斥的特性。於是,模糊性和模糊方法逐漸受到重視,系統科學的模糊思維在現代管理中越來越得到廣泛應用,這就為模糊管理提供了科學方法論基礎。

  2.全面自由發展人──模糊管理的人性基礎

  人既是管理活動的主體,又是管理活動的客體。因此,任何管理思想的提出都離不開對人類本質的認識。東西方管理思想史中對人性的假設,都因其片面性而不被人們所推崇。筆者認為,只有“全面自由發展人”的假設才能夠在管理中充分地尊重人的價值,做到順應人性,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全面自由發展人”是理性與非理性高度統一的“全面人”,“非理性諸因素相互作用以及人的理性與非理性關係隨機漲落,決定了對人的管理不可能完全規範化、清晰化,而只能是有限的規範、不十分清楚的界限以及人文和人倫的方法”。[1]模糊管理最主要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它既把人當做手段,又把人當做目的,實現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從而促進人的不斷完善和管理效能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全面自由發展人”假設正是模糊管理的人性基礎。

  3.中西文化的融合──模糊管理的文化基礎

  現代模糊管理中的模糊無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模糊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絡。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是一種求善的文化,倡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和之以樂”。對道德修養和道德示範的倍加推崇,造成中國古代社會管理講人情、重人倫,由此帶來了管理中的諸多非確定性因素。中國傳統文化中佔重要地位的道家和墨家,分別提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和“尚賢”“尚德”,更是以提倡“模糊”而著稱。中國傳統文化“重整體、重和諧、重關係和重直覺”的總體特徵,往往造成管理合人情而不合法理。而以遊牧文化為基點的西方文化則強調管理理性化,注重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重技術和數量分析,追求管理中制度化、法制化和準確性,是一種求真的管理文化,但在管理中卻難以做到以善感人,以聖潔人,往往造成管理合法理而不合人情。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進了這兩種不同的管理思維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整合與互補。模糊管理正是這種整合與互補的產物。

  (二)模糊管理的涵義與特徵

  一提及模糊管理,不少人就習慣與糊塗、無序、不作為、經驗管理等字眼相聯絡,這說明人們對模糊管理尚缺乏應有的認識。何謂“模糊管理”?宏觀抽象而論,它是在綜合利用現代科技和管理先進成果的基礎上,以系統理論尤其是模糊理論為指導,吸納人本管理、古代樸素管理中有價值的方式方法和理念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獨特的管理方式。它是超越簡單的精確化的科學管理,是向系統整合的人本管理復歸。微觀具體而言,它指在管理中,在掌握管理物件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趨勢的前提下,透析不確定或原本清晰的事物的模糊性所在,抓住事物矛盾的“融合點”,用考核等常用手段引導管理物件的行為,以實現對某一目標值的軟控制。由上可見,模糊管理不是不管理,不是單純的經驗管理,更不是糊塗管理,而是科學與人文統一、理性和非理性交融的文化管理,是一種最原始、最簡單、同時又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凡是一切費力搞不清或搞清了反而效果不佳的問題,都可施以模糊管理。

  模糊管理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具有深層次的內涵特徵。

  1.整合性。

  即模糊管理是透過系統整合實現管理目標的。管理物件方面,根據目標需要將他們分別組合,使他們取長補短,構成有利於目標實現的群體;管理方式方面,既對過去各類管理方式進行系統整合,又與當今時代特點緊密結合;管理過程方面,注重管理活動與管理物件之間的磨合,不斷運用相應的具體管理方法對之加以管理。

  2.過程性。

  即面對管理中的全面性、複雜性和長期性等問題,不追求理性化的精確,而是更多依靠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迸發的“靈性”“悟性”和“直覺”等非內隱知識來應對。管理者的“直覺”和“悟性”是在管理主體間多邊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目的是使過程中的管理活動更符合客觀的實際情況而日趨完善。

  3.開放性。

  即對各種活動尤其是複雜的創造性的活動進行鬆散管理。模糊管理不強調過分細緻的分工和對工作程式的強制規定,而是圍繞提高工作績效,從宏觀的、原則性的角度出發,粗略地提及一般性的要求。它強調一種內外部環境的互動,強調利用工作環境中的一切有利條件,允許人們自主變通,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其在更大的空間裡,以更大的自由度積極地進行創造性的活動。當然,開放並不意味著它拒絕等級、常規和控制,也不意味著放棄明確的指揮系統的構建。

  4.和諧性。

  模糊管理是一種特殊的“人本管理”而非“物本管理”。它強調人的重要性,強調人進行管理和對人的管理,把人的因素提到了根本性的地位。它倡導人際關係的和諧,注重感情融合、心靈相通,力求共同理想、目標和利益三者在認識上的高度統一,而最終達到行動上的默契。

  二、模糊型課程管理:一個應然的啟示

  現代社會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隨著生產科技的迅速發展,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日益呈現多元化、多層次化和複雜化。“社會咳嗽一下,學校就要感冒。”置身於一個極度變異、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小學課程管理實踐已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最明顯的是──面對諸如課程評估、學校人際關係處理等大量的模糊現象,受二值邏輯思維禁錮的學校課程管理者,在實施科學管理的程序中,愈發感到追求量化的精確性、規範性和整齊性的艱難和困惑。

  僅以時下興盛的目標管理為例,雖然目標管理具有不少優點,比如有助於改進組織結構的職責分工、目標的可度量和分解易帶來良好的績效等,但無論是目標的形成還是目標的實現過程,無論是績效考核、激勵標準,還是職責許可權、任務範圍,受多種內外條件的限制和影響,都難以做到精確量化,只能模糊區分。就目標體系而言,目標中的定量指標,都具有明顯的動態性,僅靠精確管理是難以實現的。對於那些諸如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 建設良好的課程文化,特別是對於師生評價等定性指標,更需要藉助於模糊概念,靠綜合、分析、借鑑以及假設等模糊思維來把握。否則,目標體系固有的僵化、短視化和非確定化特點,將大大消減學校目標管理效能。

  中小學雖沒有高校那麼具有複雜性和鬆散性,但也是個育人的組織,無疑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多因素影響課程管理系統品質引數的狀態下,課程管理目標往往是相互衝突、模糊的,具有很大的或然性,而且在課程決策、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課程管理全過程充斥著大量的模糊現象。可以說,模糊性已成為現代中小學課程管理難以規避、須認真處理的重要物件。

  從忽視模糊性的存在,把它作為消極因素對待,力求消除模糊性,到承認模糊性的存在,把它作為積極因素有意識地加以利用,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的深刻變革。作為21世紀的學校課程管理者,理應轉變管理理念,秉持科學的思維和態度,在正視模糊性存在的基礎上,學會用多值邏輯思維和模糊方法來把握、處理管理實踐中的模糊現象,在實施目標管理程序中,適時、適地進行模糊型課程管理,提高課程管理效能。

  何謂“模糊型課程管理”?它指課程管理者以模糊思維和模糊理論為指導,在肯定物件的複雜性、模糊性的基礎上,運用模糊理論和模糊數學模型,對課程編選、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課程科研進行分析、決策、評價和調控等管理的一種新的科學型課程管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課程管理執行機制,模糊型課程管理在實踐上的突出特點是肯定物件的複雜性和模糊性,注重管理的靈活性、開放性和科學性,要求用權變和模糊的思想實施人本管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民主、科學的課程編制管理

  課程編制活動在此主要是指對校本課程的設定標準、考試大綱、教材及教輔材料等內容的編制。課程編制管理,簡言之,就是對課程編制活動過程的管理。課程編制管理要體現民主化和科學化,方能保證編制質量。然而,時下的中小學課程管理往往更注重對編制結果的評定,而忽略對人員因素和過程因素的審視,已是不爭的事實,並因編制過程欠缺民主和由此招致的編制結果欠科學,引來不少責難。現代模糊管理理念強調系統整合,注重管理活動與管理物件之間的磨合,從整體上把握管理過程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作用。建立民主、科學的課程編選管理,意味著涵蓋課程決策、課程審議的課程編制過程,“向一切人開放,傾聽一切人的聲音”,積極創設條件,吸引包括專家、教師、領導、學生及家長在內的多元課程主體參與其中,促進課程編制過程與結果的民主和公平;意味著積極運用一切包括模糊理論在內的科學方法進行課程的編制與選擇,提高課程編制工作的技術含量,達到優選劣汰的目的。如對預定教材進行評估選用,運用模糊理論中的定性指標綜合決策法就是一種科學的好方法。

  (二)柔性、務實的課程實施管理

  課程實施是教師對一個預設課程採納、調適、運用的再創造的動態過程。在各種課程資源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的影響下,其過程有著明顯的.不可預見性和不確定性。課程實施管理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做到規範化、程式化和進行即成性管理。傳統課程管理過於強調程式控制,過分倚重剛性制度,經常性地進行檢查、通報等,既難以切實解決課程實施中的實際問題和具體困難,又容易造成管理主體之間的矛盾和牴觸,招致管理主體間性受抑。現代模糊管理人的意識理念以及其開放性,啟發我們應尊重課程實施者的工作特點,努力搭建一個柔性、務實的課程實施管理平臺──遵循課程實施者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充分考慮到物件的複雜性和特殊性,注重課程管理的靈活性和彈性,盡力幫助他們解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在選修課管理上,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考慮引入高校的選課制和“彈性學習時制”,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在“學什麼”和“如何學”“何時學”的問題上參與選擇,教師在改進教學、接受選擇中參與競爭;備課管理上,應該實行分層管理,注重實效,防止用單一的備課模式統一要求各科教師;上課管理上要考慮課程設定的複雜性,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考試管理上應著眼於改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更好的發展等等。

  (三)重過程、重激勵的課程評價管理

  課程評價是課程管理的重要環節,是管理者評定學校課程綜合發展水平和教師課程水平的一種重要方式。學校制定的一攬子課程評估方案中的各項指標體系,無疑成為學校課程建設的目標,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評估只是手段,促建才是目的。然而,時下重評輕建、“評”“建”脫節的現象,在許多學校的課程管理實踐上也不鮮見。其主要表現為重視對名目繁多的諸如合格課程、優秀課程、精品課程等評估活動的終極評審,而往往疏於課程建設過程的跟蹤與管理。模糊管理整合性、過程性的內在旨趣啟示我們,摒棄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必須努力建立課程評價管理的導引、科學機制──重視採用評先獎優的激勵措施,重視包括過程性指標在內的多指標考核體系建設,大力強化課程建設的過程管理,充分利用評估指標引領課程建設的方向。同時,筆者認為,課程評價實質是對人的評價。由於人的能力因素本身具有明顯的複雜性和模糊性,且存在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之間的不一致性,因而較宜採用模糊數學評價法保證評價的科學、合理,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激勵、促建功能。

  (四)“模糊”的課程科研管理

  學校課程發展中的許多問題,需要經過專門研究才能更好地處理。長期以來,課程科研對提高課程建設質量的重要性並未得到應有重視。在教學與科研一體化的趨勢下,學校管理者必須加強課程研究的組織和管理,將其視為整個學校課程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多數中小學課程科研管理現狀是──科研目標缺乏明晰性,科研力量過於分離和鬆散,科研組織結構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此情勢下,有效的科學的課程科研管理有必要實施“模糊模式”。

  中小學課程科研管理“模糊模式”流程圖如下所示:

  模糊管理的整體意識和開放性理念啟發我們,課程科研人員儘可能多方參與,課程科研氛圍儘可能寬鬆、濃厚。因此,課程管理者應千方百計地為科研人員提供科學研究所需要的政策、時間、資金等方面的條件,積極調動全體成員的創造性,對於每位課程實施者都應鼓勵他們做一名課程研究者和“反思性實踐家”。同時,在整體鼓勵的基礎上,應儘早發現科研新苗,重點扶持骨幹。值得一提的是,管理者應深刻理解和充分尊重學術自身的發展邏輯,不宜在課程科研管理推行量化管理的學術泰勒制,引入“二桃殺三士”的競爭機制。同時,筆者認為,有必要在規模較大的學校設立一個隸屬於教務處的課程科研科,做些輿論宣傳、典型引路等組織、協調工作,有利於“教學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教學化”。

  三、結語

  概言之,實施模糊型課程管理的關鍵,在於管理者“無為而治”,儘可能避免採取單一的硬性控制,而宜多借助於逐級管理層次的作用,把工作重心轉到“方向引導、創設條件、具體幫助”軌道上來,以形成一個平等、研究和相對開放的管理空間,從而在分析混亂的形勢的同時把握物件,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管理。尚需指出的兩點是:其一,在課程管理實踐中,沒有純粹的精確管理或純粹的模糊管理。事實上,人們總是在追求精確、規範化的確定型管理的同時,也一直有意無意地應用著模糊管理。未來課程管理發展的總趨勢是綜合,其管理思想、管理方式趨向於相互滲透、激盪以至融合。“精確管理是基礎,是依據,模糊管理是創新,是昇華”。[2]在現代管理多元化和課程系統複雜化的今天,我們更應重視管理的模糊性,併力求把模糊管理與精確管理科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其二,本文提出模糊型課程管理這一新的設想,毋庸置疑,有其自身的適用範圍和侷限性,還不應視為一種規範化的理論,但即使把它看成是分析性的或描述性的方法,它對當前的學校課程管理理論和實踐還是很有意義的,起碼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課程管理實際中另一個重要的領域──複雜的、模糊的管理實際。

  參考文獻:

  [1]冷橋勳,吳寧.模糊管理的哲學探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歐陽錦.模糊管理與精確管理[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