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崗實習課程管理實踐分析論文

頂崗實習課程管理實踐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序加快,我國物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與物流業對高技能人才要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建設與管理是物流管理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從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四方面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頂崗實習;課程;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目標分析

  在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是專業實踐課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設定頂崗實習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以及綜合職業能力。根據我國物流產業發展需求,透過研究分析物流行業調研報告和有關物流企業資料,結合安徽省及蚌埠市物流產業發展實際,召開省內外知名物流商貿企業專家研討會,對物流核心崗位,即配送、運輸、倉儲、物流資訊管理進行分析和具體工作任務分解,總結出各崗位所需要和具備的單項和複合職業能力。依據相關物流崗位確定頂崗實習課程目標,確定了頂崗實習課程內容,以及課程目標、內容與相關崗位任務的對接方式,科學地處理個體興趣與社會需要、知識技能與全面發展之間的關係。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的具體目標定位於各崗位的初、中級職位所應具備的熟練專業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通用能力目標:溝通能力、相處能力、協作能力、學習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職業態度、職業規範和創新意識等。專業能力目標:

  1.技術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即物流作業各崗位的操作人員,如運輸、倉儲、理貨、配送、客戶關係管理等,要求能夠熟練地掌握運輸、配送、倉儲、包裝、裝卸、加工等方面的操作技能,並能熟練地在物流作業各崗位中運用,能夠完成各崗位的工作任務。

  2.基層管理型物流人才,即基層和中層管理者,如倉儲管理員、車輛排程員、物流客戶服務人員、採購員、理貨員等;倉儲經理、運輸經理、採購經理、客服經理、營銷經理等,要求能夠熟悉並掌握物流作業流程,並能夠對某個環節或某個結點進行計劃、組織、決策等管理活動。專業綜合能力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完全勝任一個或數個技能崗位的需要,與該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在確定頂崗實習課程目標的過程中,透過對學生髮展需求與心理特點的調查訪談與分析,關注學生職業成長需求與個性化特質,對課程目標進行適切性分層,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多元化和可塑性。同時,透過對物流職業人格和職業精神的系統研究,確定物流頂崗實習課程目標在三個領域,即職業道德、物流操作技能和物流綜合職業能力。另外,在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注意協調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之間的關係,以及物流職業目標的整體化與融通性。

  二、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的內容

  頂崗實習通常是經學校相關部門批准的,能為學生提供與自己的專業技能學習或者職業興趣相關的.實踐工作經歷,培養職業精神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目前,頂崗實習模式日趨多元化,根據時間來劃分,可分為工學交替、假期、週末頂崗實習三大類。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的具體施教主體包括:專業教師、輔導員、管理部門和實習企業。內容主要涉及:使學生應用、推廣、加深所學專業知識,獲得聯絡真實世界的經驗,加深對生產過程的理解;瞭解職場現狀,適應職業工作和職業生活,最終順利地實現從學生到職場人的過渡;檢驗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職業興趣,驗證自己的職業能力和工作資質,探索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職業匹配程度;瞭解自己專業學習適應性和專業認同感的程度;學習默會知識,逐漸形成職業態度和職業價值觀;獲得具有職業發展潛力的工作機會;構建人際關係網路,增加社會資本;提高就業技能和水平;學會使用相關工具;實現管理願望等。邀請物流企業高管與學生進行交流,就物流企業現狀、物流崗位技能與素質、物流企業文化、物流業發展等進行討論。頂崗實習課程的學習是促使高職學生成功、成才、成長的最關鍵因素。頂崗實習課程的具體內容根據物流崗位來確定。採購管理崗位:能夠填寫採購與供應訂單;能夠制定採購與供應物流計劃;能夠實施採購與供應計劃;能夠對供應商進行公共關係管理等。運輸管理崗位:能夠運用科學方法選擇運輸路線和運輸工具;能夠組織貨物的裝卸搬運;能夠提出運費報價;能夠使用和維護運輸設施等。倉儲管理崗位:能夠編制倉庫貨物儲存計劃;能夠根據貨物特性對貨物保管進行指導;能夠指導倉儲裝置、設施的合理使用;能夠執行庫存管理計劃;能夠提出庫存合理化建議;能夠分析庫存狀況等。配送管理崗位:能夠根據配送計劃選擇配送方式;能夠選擇配送工具;能夠根據計劃實施流通;能夠編制裝卸搬運作業計劃;能夠指導裝卸搬運裝置、設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資訊管理崗位:能夠對物流資訊進行分類;能夠編制物流資訊分析報告;能夠選擇物流軟體;能夠使用物流軟體進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的實施

  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的實施由以下三個連續的階段構成:第一階段:學生認知性頂崗實習。時間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學生每五人一組,實習時間共計1周,瞭解企業文化、熟悉企業環境及專業技能崗位的技術要求、工具應用等,由師傅引導學生逐步適應從“學生”向“職業人”的角色轉換。學生與企業相應崗位的師傅配對,全程觀察師傅崗位工作任務執行過程,親身體驗職業生活,每一個崗位的體驗時間為1天。5個崗位進行輪換。第一階段頂崗實習時間共計5天。實習完成後,學生完成認知性頂崗實習報告。第二階段:專業課程頂崗實習。時間安排在相應的專業核心課程學習任務完成之後,分為5人小組,實習時間為1周。學生輪崗參與物流作業,熟悉不同崗位職責、工作內容、技術要求以及裝置使用與維護,固化職業思想,獨立完成物流崗位工作任務。根據企業需要,實行週末、假期、工作日多種實習時間安排,充分協調企業與學生實習之間的時間衝突。第三階段:就業性頂崗實習。時間安排在第6學期,學習以員工身份進行技能崗位的頂崗工作與學習,安排師傅指導,為期6個月。瞭解現代物流企業管理模式和崗位操作性標準,熟悉物流行業各項管理制度。頂崗實習課程實施的每個階段,在學校與企業簽訂頂崗實習協議書的基礎上,學校、企業、學生及家長等還必須簽訂頂崗實習四方協議,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確保頂崗實習各階段任務能夠順利進行。頂崗實習課程管理方面,形成專業教師、輔導員、師傅共管的管理體制,並分別制定專業教師、輔導員、師傅管理職責。專業教師和師傅共同負責專業技能指導。輔導員負責日常生活管理。頂崗實習課程管理實行企業化,校外基地的指導教師制訂頂崗實習計劃,全面指導學生開展物流作業,對實習學生進行管理和評價,並評選優秀實習生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校外實訓基地人力資源部安排專人全面負責學生頂崗實習課程考核,並隨時與學校保持聯絡,及時協商解決實習過程中的問題。另外,運用QQ群建設課程管理平臺,加強頂崗實習課程資訊管理,實現學生、企業、學校和家長多方交流、互相監督。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的實施過程,從校企共建協議到物流企業文化集訓,從物流作業操作流程系統講解與訓練到實習主管和師傅們全心全意手把手教導,從嚴格的準員工管理(參與企業人員考核)到實習考核(經驗知識+技能)與激勵,最後經過雙向選擇正式簽訂勞動合同,在學校、企業、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實現教育與社會協調發展。當然,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的實施還存在很多問題。職業院校管理機制改革動力不足,現存的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物流企業需要,迫切需要學校體制機制創新。學校投入頂崗實習課程建設的經費不足,單純由企業承擔不可能支援頂崗實習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政府職責的缺位,也嚴重影響和制約著頂崗實習課程普及化和多樣化發展。

  四、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的評價

  物流管理專業頂崗實習課程實行“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的雙重考核評價體系。頂崗實習課程考核主體是校企雙方,雙方共同制定考核標準,對頂崗實習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和學習任務進行雙重考核。企業根據學生在崗位上的表現、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技能掌握情況、實習紀律和態度由頂崗實習企業指導教師進行考評,給定成績。學校根據企業評定,並結合學生實習表現、崗位實習報告和實際檢查情況等綜合評定成績。工作任務考核以企業考評為主,學校考評為輔,學生的考核必須經企業和學校雙方考核合格。經過校企雙方的雙重考核,成績合格者獲得相應學分,並獲得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簽發的《頂崗實習合格證書》。評價過程強調過程評價,企業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融入到對學生的評價中,以職業資格標準為準則,從學生的工作態度、工作質量、實習紀律、崗位技能、團隊與創新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並將結果與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伙食補助、獎金掛鉤,填寫《物流企業頂崗實習課程考核表》,完成《頂崗實習鑑定表》中企業師傅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校內指導教師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參照學生在企業的頂崗實習考核記錄和學生管理平臺的反饋資訊,填寫《學生頂崗實習校內考核表》,最終結合《學生頂崗實習工作總結》的完成情況與職業能力的形成情況進行綜合考核,完成《頂崗實習鑑定表》中校內指導教師的綜合評價任務。學生頂崗實習課程成績由五部分構成,包括自我評價、企業評價、學校評價、頂崗實習日誌和實習總結報告,每部分權重為20%。

  [參考文獻]

  [1]夏英.關於職業教育頂崗實習課程的理性思考[J].職教論壇,2013(6):83-85.

  [2]張遊.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管理體系構建的對策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1).

  [3]賈樹生,秦靜靜,郭建敏.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管理體系的構建[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4]綦穎,宋連喜.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5]朱月紅,郭秀華.頂崗實習執行機制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0(35):58-6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