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做好就業指導讓學生順利走出職業迷茫期論文

淺談做好就業指導讓學生順利走出職業迷茫期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學校 就業指導工作 職業規劃

  論文摘 要:面對逐年加劇的就業壓力,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是,由於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連續性和滲透性不足,所以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大多流於形式。因此,高校應調動各方力量,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指引大學生儘早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高校要以專業教育為抓手,儘早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感;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幫助學生準確進行自我定位;轉變學習理念,重塑成才標準,以使大學生準確瞭解自我、及早進行職業定位;要積極實踐,及時進行目標調整,將職業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能力素養和知識結構,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以積累和提升;要堅持不懈,充分進行就業示範指導,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高校擴招的大潮讓更多的學生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也讓“皇帝女兒不愁嫁”成為歷史,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在這種形勢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悄然發生著變化。“就業指導”課程開始步入大學生的課堂,並逐步得到重視,由講座變為選修課,由選修課變為必修課。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加盟和全國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舉辦,也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從低年級抓起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社會氛圍。但是,面對競爭異常激烈的就業市場,大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依然嚴重。因此,筆者從合理選擇就業教育時機和切實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入手,就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系統性和滲透性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瞭解自我,及早進行職業定位

  從千軍萬馬勇闖獨木橋的單調生活突然進入五彩繽紛的大學校園,許多大學新生開始變得茫然不知所措。部分大學生因為不能很快地融入大學生活而開始逃課、沉迷網路,有的甚至出現人際障礙問題,嚴重的還發展為心理疾病。這一時期大學生的典型特點是不瞭解自己的專業,且學習目標出現斷層,處於職業選擇的迷茫期。因此,高等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一定要注重及時性和針對性。

  (一)以專業教育為抓手,儘早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感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目前已經步入普及化階段,但是優質教育資源仍然稀缺,供不應求、供需錯位等問題依然存在。部分大學新生面臨著不喜歡或不瞭解自己所學專業的困境;同時,由於不能很好地轉變自己的學習理念,部分大學新生出現了逃學、厭學、棄學、輟學的現象。因此,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剛入學時的懵懂狀態和急於瞭解大學生活的心理,及早開展專業教育;透過詳細介紹專業的社會定位、就業前景、培養目標等內容,對大學生在大學4年中所要學習的專業知識和所要培養的能力素養等進行宏觀指導,從而使大學生在充分了解所學專業的基礎上在內心真正接受自己的專業。

  (二)結合學生自身實際,準確進行自我定位

  學習平平的學生會幹部被評為了“先進”,平時不用功“、臨時抱佛腳”的同學考試也能僥倖過關,考試成績不再是評價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這些現象的出現使許多大學新生原先的學習理念開始發生動搖,從而讓他們無力明辨是非。於是,許多大學生整天奔波於學生會、各種社團活動而荒廢了學業。氾濫於校園的“考證熱”“、考研熱”也一浪高過一浪。

  透過這些狂熱的現象不難發現,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的不明朗是導致這些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如何才能使大學生在紛繁複雜的大學校園文化中找回“自我”,而不是盲目跟風呢?準確地瞭解自我是非常關鍵的途徑。因此,在大學一年級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非常必要的。以這門課為契機,讓大學生結合專業的評估軟體對自己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從而更深入和全面地瞭解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價值觀等;然後幫助大學生在瞭解自身的前提下,結合自己專業的培養目標和預期的社會需求狀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大學生擺脫從眾心理,從而進行合理的職業定向,並初步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

  (三)轉變學習理念,重塑成才標準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在高考前都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而經過10年的寒窗苦讀,一旦考上大學的夢想變成現實,那麼“自由散漫”的不良習慣就開始滋長。再加上大學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更加助長了部分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的惰性。於是,遲到、曠課、補考、重修開始頻頻光顧部分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的大學生。因此,高等學校要致力於幫助大學生重塑成才標準、找回學習的動力。大學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大學生必須改變惟“分數”至上的學習理念,重新樹立廣博與專精相結合、專業學習與綜合能力培養相統一的成才標準;同時,要求大學生學會利用高等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寬鬆的學習環境,努力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潛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態位”。

  二、積極實踐,及時進行目標調整

  任何規劃、設想如果不能付諸實踐,就永遠只是紙上談兵,職業生涯規劃更是如此。大學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人生驛站,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大學生走向職場前的準備期。因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不應被簡單地理解為設立一門課程就能解決,而應該被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

  (一)目標的實現重在實踐

  任何職業目標,如果不能夠轉化為具體的能力素養和知識結構予以完善提高,就只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根據帕森斯的“特質因素論”,為了增強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適應性、工作滿意度和成就感,在職業規劃前首先要考慮人職匹配的問題。但是,在現實中,由於受外部環境、人生閱歷、知識結構等因素的限制,人職不能完全匹配的現象時常出現。而這種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正是需要大學生透過4年的大學學習以所掌握的知識和實踐技能來彌補的。因此,職業目標確定以後,大學生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充分利用高等學校提供的各種教育資源,在有限的4年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增長自己的才幹。

  (二)實踐的前提是合理的目標分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任何成功都要歸功於平時的點滴積累。因此,總目標的實現必然要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實踐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合理的目標分解尤為重要。由於每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價值觀不同,人生志向各異,所以各自的職業目標也是千差萬別的。而不同的職業要求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的偏重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行政工作要求從業人員在人際交往和組織協調能力方面應有所加強,而在專業知識方面則應以廣博為主;專業技術工作要求從業人員應加強專業功底和培養對未知世界的強烈的探究精神和慾望。

  因此,大學生不應該人云亦云、一切隨大流,而應該在確定了自己的職業目標以後,首先採用SWOT分析法對目標實現的主客觀條件進行理性的分析,找出自身的優勢和機會以及劣勢與不足;然後將發揚自己的優勢、消除自己的劣勢、彌補自己的不足轉化成為一個個具體的階段性奮鬥目標,並將其貫徹於4年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在不斷完成和超越一個個小目標的過程中,逐漸向理想邁進,從而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三)適時的目標調整有賴於實踐

  老子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為一個社會人,認識自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外在世界又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適時地評價和調整自己的職業目標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手段。而“調什麼、如何調”則依賴於在具體實踐中對自我和外在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完善。隨著大學生心理的不斷成熟、對專業課程的深入學習以及對社會就業前景的理性評估,原先的職業規劃可能不再適應大學生自身的發展需要,因此需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適時的調整。大學生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將為其職業目標的調整提供現實的、可供參考的依據,從而使大學生的職業目標逐漸變得更加清晰、明朗起來。

  三、堅持不懈,充分進行示範指導

  正如蘇軾所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但是“,堅忍不拔之志”正是當前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成長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的跨世紀青年大學生所缺乏的精神品質之一。在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大學生在“執著”與“應變”之間似乎很難為自己的理想信念找到一個應有的歸宿。於是“,環境在變,周圍的事情都在變”成為許多大學生沒有長遠目標的藉口。而且,即使有了職業目標,能夠堅持下去的大學生也是少之又少。

  因此,針對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仍處於形成階段的特點,高等學校一方面要透過短期的、集中式的課堂教學和講座,培養和加強低年級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另一方面要透過長期的、持續性的“跟蹤輔導”,以促進大學生堅持不懈地為自己確定的人生目標而努力奮鬥。

  (一)充分發揮班主任、輔導員的指導作用

  無論是心理輔導還是職業指導,輔導工作的針對性和連續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只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而班主任、輔導員相對於其他任課教師來說,對大學生的瞭解更加全面、深入,與大學生的接觸時間也最長,相互間的感情也最深。因此,將職業輔導貫徹於班主任、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將更有助於推動大學生堅持不懈地邁向成功。為此,高等學校對班主任、輔導員應切實加強職業指導知識的專業性培訓,以保證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能夠有效地進行。

  (二)合理發揮畢業生的示範作用

  與緊張忙碌的中學生活相比,大學低年級學生的生活顯得悠閒而自在,許多自理能力不強的大學生很容易就變成“溫水裡的青蛙”,在花前月下、虛擬空間中荒廢自己的青春。因此,讓大學生保持必要的危機意識尤為重要。

  相對於教師的說教而言,相同專業的學長們的親身經歷更容易使教育內容深入到在校大學生的內心。因此,透過邀請往屆畢業生回學校作報告,讓在校大學生及時瞭解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起到警鐘長鳴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在校大學生及時、合理地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尤其是高等學校應將就業指導課程中的與往屆畢業生交流的環節擴充套件成為一年一度的優秀畢業生與在校大學生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常規性工作,使在校大學生在充分了解學長們成功光環背後的艱辛與不易之後能夠更加發奮努力。

  (三)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薰陶作用

  被譽為“大學生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承載著對大學生進行隱性教育的重任。校園文化以其無形的環境的力量,使全校師生自覺不自覺地受到薰陶和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塑造教育。因此,高等學校應該充分重視校園文化活動的宣傳和輻射功能,將覆蓋面廣、參與性強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模擬面試”等校園文化活動納入到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進行統籌規劃,從而使大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教育。

  總之,如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樣,大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和加強單純依靠1門課程來完成是不現實的。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要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貫穿於大學生的4年學習生活。這需要全體師生基於大學生職業意識形成過程的特點建立一種共同的理念,即“大學一年級為探索期、二年級為定向期、三年級為分化期、四年級為衝刺期”,從而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就業教育和引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