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現狀研究教育論文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現狀研究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黑龍江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

  論文摘要:以黑龍江省15所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為研究物件,採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對當前黑龍江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當前黑龍江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定、課程模式、教材內容等方面,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應進行相應改革,並對此提出了具體建議。

  0引言

  體育課程建設是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既是體育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集中體現,也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課程培養目標的主要形式和途徑,教育改革發展動態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國內教育大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子邁得更快。所有這些,都對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立足於對黑龍江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現:扶,並提出相關建議,探索課程改革發展的對策,為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依據,對貫徹新的《全同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文中簡稱新《綱要》)具有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1研究物件與方法

  1.1研究物件

  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省屬重點大學、一般大學中隨機抽取哈爾濱師範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大慶師範學院、哈爾濱建築大學、牡丹江師範學院、黑龍江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牡丹江醫學院、佳木斯大學、大慶石油學院、哈爾濱商業大學、齊齊哈爾醫學院、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科技學院、哈爾濱學院等15所普通高校作為研究物件。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1992年以來,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和教學指導綱要》、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等相關檔案和資料,並進行了歸納和整理。

  1.2.2問卷調查法在2005年黑龍江省高校體育院系部主任工作會議上,對黑龍江省5所城市中的15所普通高校發放問卷,發放調查問卷17份,回收16份,問卷回收率為94%,剔除無效問卷1份,問卷有效回收牢為88%。其中哈爾濱市7所,齊齊哈爾市2所,牡丹江市2所,佳木斯市l所,大慶市3所,問卷的填寫者為各校的體育院系部主任或教學主任。

  1.2.3數理統計法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常規的統計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體育課程選用的教材

  2.1.1教材來源調查結果見表1。黑龍江普通省高校體育課程在選擇教材內容時並不完全受到統編教材的束縛,而是以統編教材為藍本,補充一些學生喜聞樂見且與體育教學目標相適應的教材內容(見表1)。所以教師在選擇教材種類時,地方自編教材、學校注補充的教材內容、自編教材也佔了相當的比重。

  2.1.2教材內容的評價表2所顯示的是被調查高校對當前體育教材內容的評價,教材內容在選取上,競技性太強、知識稍顯陳舊、體現生活性的內容還欠缺;但在反映體育教學目標和健身性上較好。由於教材的限制,教學大綱的執行情況不甚理想,使體育教學方法、手段乃至於教師的教育觀念產生相應的變化。

  2.2選用教學模式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目前的體育教學模式共有5種(見表3),各種教學模式均具有各自的優越性,也有其不足。從表3可知,在被調查的高校中,採用基礎課+選項課的教學模式的學校最多,混合型和三基型次之,而混合型和三自主型模式甚少,俱樂部型模式還未見有實行,但從培養人才的角度看,俱樂部型模式是當前高校較為理想的教學模式。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高校在學校體育資源“軟硬體”的建設上,還達不到目前新《綱要》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實施新的教學模式需一個轉變過程和適應過程。

  在被調查的高校中,所有學校的體育課都是每週1次課,2學時,期末有2—3次理論課教學,並且是考什麼教什麼,致使理論課教學完全流於形式,在對待那些體弱、病、殘或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8O%的學校開設了保健課,另有20%的學校實行體育課免修政策,對三年級以上學生開設選修課的佔36%。在對研究生開設體育課的問題上,應引起我們的關注,開設課的學校太少,開設的課程也是流於形式

  2.3體育課程指導思想和體育教學目標的認識現狀

  從表4中可以看出,雖然當前黑龍江省部分普通高校莊_體育課程指導思想的認識上與新《綱要》提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仍存在較大差異,出現一定程度的離散現象,反映出對公共體育課程指導思想的認識不足,急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的定位不全,勢必影響到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制定不完整,並Ff1此引發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建設一系列的操作偏頗問題的出現,最終導致學校體育“育體”功能的欠缺發揮。

  “增強學生體質”一度被列為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對“體育教學是否應該以增強學生體質為目標”這一命題有人也曾提出過質疑。隨著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增強學生體質”是學校體育的目標而不是體育教學的目標。調查表明。有48。6%的體育教師混淆了學校體育的目標和體育教學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構建及其實際運用中。對“教與學”關係的處理有待改善;對學生主體的需要及其個體價值的確認還有待進一步的重視;在教與學的目標轉換機制有待完善。目前的體育教學目標幾乎涵蓋了智育、德育、美育、體育的各個方面,並且,大、中、小學的體育教學目標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因此,體育教師面對諸多目標所面臨的問題是應該如何組織教學。或者說。在體育課裡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將是今後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調查表明,部分學校存在側重顯性目標,忽視隱性目標,導致體育教育實踐中單純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或體質教育的出現。

  2.4體育課程設定專案現狀

  在被調查的15所高校中,體育課共開設22個專案(見表5),其中拓展了一些專案,如定向越野、跆拳道、藤球、毽球。但過分集中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武術、滑冰等。從總體看。依舊競技運動專案內容較多。滑冰作為北方冬季運動專案在我省高校開展較好,這與其傳統的特點是分不開的,而田徑專案卻只有5所高校開設,很少有學校開設田徑選項課。這說明現行的田徑專案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已被大多數學校所拋棄,各高校普遍在選項課教學中用身體素質練習代替了田徑專案,這與新《綱要》的初衷是相悖的。而大多數學校,對具有健身性、民族性、體現時代氣息的課程開設較少,如網球、游泳、體育舞蹈、攀巖、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等專案,對自然資源的專案開發、挖掘、利用於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更少。

  課程內容在實效性、健身陛、科學性上,還應進一步加強,使學生們想學、想選,能找到自己喜愛和與今後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案,促進“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

  2.5體育理論課現狀

  20xx年8月新頒佈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運動實踐教學中注意滲透相關理論知識,並運用多種形式和現代教學手段,安排約10%的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約4學時),擴大體育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一個學年按72學時推算10%只有78學時,按我省高校體育課絕大多數開沒2年推算,整個大學階段體育理論課時數大約在l416學時,在有限的14-16學時系統地講授一門課程本身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在實踐課中灌輸、滲透。調查顯示,只有27%1~高校每學年體育理論課達到8學時,67%的高校每學年體育理論課的實際教學時數為4學時(見表6)

  被調查的15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以不同形式開設了健康教育、健與美講座等,僅佔被調查學校的27%。這與“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極不適應,調查表明,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內容沒有統一標準,體育的目的和體育的功能被所有高校作為理論課的教學內容,33%的高校把體育衛生保健知識作為理論課的.教學內容,67%1~J高校把基本技術、戰術和組織編排作為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而體育美學、體育文化欣賞、常見運動損傷的處置方法、如何編制可行的個人鍛鍊計劃等,只有少數高校作為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這說明各高校重視專項理論,對健康教育的重視尚有不足。

  3建議

  3.1完善課程設定的內容和教材體系

  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從規定性向選擇性方向發展,從教師價值主體向學生價值主體轉化。從只注重身體素質向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全面發展的方向轉化,應及時吸收新興體育專案、娛樂性專案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案。高校體育教材在內容上要有選擇性、針對性,應結合專業和職業選擇有利於未來工作、生活所需要的專案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並增強體質,而且還可以利用在校所學到的鍛鍊手段來指導畢業後的健身活動。要實現教材體系多元化、鄉土化,擴大學生選擇體育教材的自主權,拓寬大學生自由、自覺學習體育的時間和空間,在課程內容設定上,要突出個人和個性特點,激發大學生潛在創造力的閃光點。

  3.2完善理論體系,保證體育理論課時比例實施到位

  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知識水平等特點,開設針對性較強的理論課程,同時要重視理論教學的實用性,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包括身體教育、運動與保健等,使學生真正懂得運用體育理論知識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為終身體育的形成奠定基礎。因此,體育理論教材既要考慮到近期效益,又要著眼未來,預見終身。理論教學內容要把終身體育、健康教育思想貫穿其中,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質。

  3.3構建新型的高校體育課程設定模式

  高校體育應在“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思想指導下,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面向全體學生,擴大體育課開設領域,建立起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必修和選修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相結合的一體化的高校體育課程設定模式。

  3.4更新體育課程觀念,加強終身體育教育觀念的培養

  改革單純運動技術教學為主的思想,使過去以運動競賽教學為主線的教育向完善人的身體為目標的“健身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轉變。以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透過豐富多彩的體育與健身手段,培養學生參與體育與健身活動的意識和特長,樹立以增強體質、培養學生體育能力,追求生活樂趣為宗旨的全民健身和終身體育的思想。重視學生身心群的發展,要轉變過去以教師為主、教材為主、技術為主、課堂為主的舊觀念,改變目前高校體育教學與社會脫節的現象,使大學生的體質能適應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