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以就業為導向是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論文

論以就業為導向是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論文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以就業為導向是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文章論述了科學的辦學理念和先進的管理與服務的辯證統一關係,強調了就業對民辦高校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越來越被社會所矚目,而與之有著血緣關係的民辦院校則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民辦高校也因此在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等方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而現如今如何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讓民辦高校又面臨著新一輪的挑戰,在這次挑戰中,民辦高校面臨著兩種抉擇:一是把握良機,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職教學改革,站在市場經濟的主戰場,採取“雙主動”“雙主動”即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人才需要,拓寬辦學功能,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主動服務於社會,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努力培養實用型、複合型人才二是立足腳下,保守辦學,坐等生源,僥倖生存。實踐證明:學校只有以就業為導向,以外抓生源、內抓管理為切人點,堅持以特色優勢參與人才培養和市場競爭,以過硬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較高的畢業生就業率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才能增強學校的辦學生機和活力,才有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民辦高校辦學的唯一出路

  一、民辦高校生存與發展賴以依存的條件

  (一)科學的辦學理念和先進的管理與服務

  1,科學的辦學理念,即“以社會服務為宗旨、以就業服務為導向”。準確定位,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注重人才培養,改革傳統模式,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強、質量高”的一流高技能人才.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曾嘗試把西方成功的高職教育經驗引人民辦教育機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轉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民辦高校靈活、快捷和適應性強的特點,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並接受了民力、高校的存在和發展,這是科學的力、學理念引發的必然結果。然而,在科學理念指導下的民辦高校所面臨的最大困惑就是生源管理與就業服務的問題,它直接關係到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2.先進的管理與服務是學校對現有生存資源的再次開發。學校的宗旨是“育人服務”,學校如何鞏固已有的生存資源,並對潛在的資源進行再次開發,說到底就是如何管理與服務的問題。高職教育從它教育的目的.性上看,就是就業前的崗前培訓學校應把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素質教育全程納人教學管理,把學生的職業能力教育與職業的養成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圍繞育人這條主線對學生心理、思想、行為、法律意識等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綜合管理,把學生在學校的全部表現與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聯絡起來;學校應對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合理要求給予大力的支援和扶助,讓“三為”不只寫在紙土、貼在牆卜、說在嘴上,要落在行動上、飛一切管理與服務內容要緊緊圍繞“就業”這個中心環節展開,這一環節做得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3.生源與管理的相互作用體現了科學的辦學理念和先進的管理與服務的辯證統一。生源與管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現實中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一對一個學校來說,其實是由生源和管理這“兩條腿”構成的統一體兩條腿走路才不至於失衡,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生源與管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共同支撐起學校的一片天空.

  (1)生源體現了學校的實質性內容。“學生是學校的衣食父母”,這是學院院長張富良教授在我院拓展培訓班上談到高校管理時提到的最經典的一句話。沒有學生就無所謂學校,沒有了實質性的內容,自然就談不上如何管理以及學校如何發展。唯物辯證法告訴人們:“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現的方式”形式作為一種外在力量,歸根到底是為內容服務的。沒有生源,學校就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義。因此,生源乃是學校的基礎和保證,是一種不可比擬、不可替代的物質力量。

  (2)管理是學校實質性內容的外在形式一由於形式不構成事物發展的實質性內容,所以易被忽視,甚至被低估,其實很多問題就出現在這裡形式對於內容來說,並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當形式適合內容時,就促進內容的發展;當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就阻礙內容的發展_生源與管理的辯證統一就體現了這種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

  (3)生源與管理的相互作用。生源是辦學的實質性內容,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內容決定形式,它是事物的主導方面,內容發生變化,形式遲早要發生相應變化,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生源變了,管理的方式必然要改變。生源的文化程度、年齡、水平參差不齊,管理方式、教學手段必須也隨之發生變化;反過來,學校的管理,比如課堂秩序、後勤管理、校園建設、師生面貌等,這些工作做得好與壞、水平如何、到位與否,自然會對學校的生源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生源與管理是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體現了學校這個特定的內涵。

  (二)優質的辦學條件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1.師資條件辦學條件是硬體資源,它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基礎設施條件,二是師資條件民辦院校在辦學條件硬體資源上與公辦院校不存在可比性,但在師資條件上要比公立院校優越,靈活機動,空間選擇性大一“人巧不如傢什妙”,辦學的傢什就是師資的運用與配備培養高技能人才,首先需要有強有力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做支撐,民辦院校的教師更應體現高職的教育特色,要求高職教師必須具備另一特殊功能,即實踐指導能力。

  2.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需要學校按照教學常規向學生傳授必要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可根據實踐需要靈活聘請行業、企業和社會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技術人員做兼職教師來指導學生,他們直接參與教學對學生將來就業有著積極的意義;教師還可以定期帶領學生深人基層、企業,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更新教學設施、儀器裝置,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二、對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探索

  掀開中國的教育史卷,孔子當屬我國創辦私學的第一人。他曾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人,提倡“使民以時”。孔子是宗法等級制的擁護者,他知道任何制度都需要不斷修正,這既合乎個人的意願,也合乎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學校就應當“使民以時”,你需要,我就辦,供求對路,直接有效。學校要生存下去,也必須從實際出發,在教學模式、辦學內容、專業設定等諸多方面,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近年來,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型”轉向“大眾型”,這無疑對民辦高校是一種挑戰。但挑戰常常與機遇相伴,如何挖掘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些熱門專業,如何將那些進人社會、急需就業的各種層次的學生組織起來構成學校生源與管理的互補優勢,是當前民辦高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對此,筆者從學校辦學角度和學生就業角度出發,提出幾點建設性意見。

  (一)從學校辦學的角度來看

  1.在學歷教育上要貫穿強化能力培養這條主線。我國的民辦教育主要是就業前的能力培養,加強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養成教育至關重要。具體實施時,應依據學生的年齡、閱歷,對他們的定向培養一定要突出“直接有效”,體現在能力培養上的“粗放型”;而對他們的管理服務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體現在服務意識上的“集約型”;同時,更新教學手段,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2.嘗試讓學生實行“點菜式”聽課。學生的來源不同,‘舊味”自然不同,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教師及所授課程,這樣做針對性強,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相關專業領域自主選課學習,以靈活的專業和課程設定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業意識,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實際鍛鍊的平臺,並在管理上創造條件促使他們成功創業。教師也應當打破陳規,改變“一言堂”和“傳統式”教學,實行討論、講座與選修、必修相結合。學校在教學上,設定“訂單式”培養,透過第二課堂、實習基地、訓練基地等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在教學上積極鼓勵教師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採用多媒體大資訊量授課,實現遠距離、全方位、近搜尋,實現多渠道資源共享。這樣,既搞活了教學,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又滿足了學生的個體需要,實現了“雙贏”。

  3.專業試讀。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可以引導學生學有所成,為自主創業鋪路。按照教學常規,學生在接到錄取通知書後,專業就不予調換,可有些學生在人學後,發現所學專業並不適合自己。其實,現在有些著名高校和個別普通高校,甚至民辦院校都嘗試在第一年的公共基礎課學完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做第二次專業選擇。更換專業,雖然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情,但其結果所帶來的社會正效應一定遠遠大於“麻煩”帶來的負效應。國家教育部近幾年推行的職業院校的“雙證書制度”實際上給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另一條就業門路

  4.學制根據專業進行適當調整。由於專業的不同,對學制的要求不一定非三年、四年不可。報考上一級學校(如中專報考大專、大專報考本科),不一定要求非拿到前一級畢業證才允許報考。“對內搞活”未嘗不可,這也是拓寬學校辦學門路的可行性參考。現在我國教育部積極進行高職兩年學制改革,即由原來的三年學制逐步過渡到兩年學制,這是解決我國現有人才短缺的一條捷徑,是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的具體體現。

  5.急用先學與短期培訓、走讀等形式相結合。就“就業”而言,能“請進來”,就要設法“送出去”,適當允許“雙肩挑”,即:讀專又念本,讀本又考研,讀書就業兩不誤。對那些急需就業、年齡相對偏低、家庭相對貧困的學生,可根據市場供求,及時更換新專業,適當地補充相關課程,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就業。開辦適合他們特點的崗位技能培訓,採取與需求單位掛鉤的方法,使其邊上崗、邊進修。

  (二)從學生就業的角度來看

  1.學生擇業觀念尚需改變。現在做事強調定位,高職學生要深刻明確這一點。最近,筆者經常留意我校學生的畢業去向和就業率,也曾親自到我院3月份舉辦的招聘會現場進行調查,感觸頗深,遺憾是主要的。多數同學過多考慮企業的性質、規模大小和個人待遇高低,往往猶豫不定,結果位置被搶佔,失去了機會,令人惋惜。近幾年,外地人對廣東人才市場的衝擊加劇了人才的競爭,再加上國企改革、下崗人員驟增、政府機構壓縮、人員分流都使高職學生就業空間相對縮小,供大於求,找工作難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高職學生切不可眼高手低,好高鶩遠,期望值定得過高。

  2.走“先就業、後擇業,先生存、後發展”的道路。高職學生躋身社會,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立足生存之本,而後擇機拓展。傳統的、陳腐的“從一而終”的就業觀不是當代人的選擇,繼續走傳統就業之路,只能是死路一條。

  高職學生“邁好人生第一步”靠的是智慧,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找準自己的定位。學校應在學生學習期間始終堅持進行正確的就業觀教育,引導他們走出就業誤區,使學生走上人生的健康之旅。因此,民辦高職院校在正確引導學生找準定位的同時,自己也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辦學,只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路,民辦高校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