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初探的論文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初探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語文 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大學語文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制約著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推進。因此,高職大學語文課必須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改革。本文從教學目標定位、教材編寫、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使用及考試方式的選擇五大方面探索了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全方位改革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是以學生為本,抓好三個立足點,即學生能夠接受(考慮學生水平)、學生願意接受(考慮學生興趣)和學生應該接受(考慮市場需求)。具體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學觀念,重新定位教學目標

  高職大學語文既不同於中學語文,又不同於本科大學語文。中學語文側重於“工具性”的培養,本科大學語文側重於“人文性”的培養。而高職大學語文介於兩者之間,它包含了培養“工具性(即應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質)”的雙重功能。所以,高職大學語文既不能講成“五馬分屍式”的“高四語文課”,也不能講成“蜻蜓點水式”的“作品導讀課”。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徵求意見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定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於: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階實用型人才。”這就在本質上要求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使語文課儘可能生動活潑,讓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薰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從學生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改編教材

  當前,許多學校採用的教材為本科教材,這些教材的共同特點是:一是以古文為主,缺少現代文;二是偏重文學作品,輕視精美文;三是突出作品欣賞,忽視語言能力的培養。而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的文字水平較低,理解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面對這樣的學生,如果強迫他們去分析寓意深遠的文章,描寫遠離他們生活的人物,勢必會造成教學相剋。根據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要建立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教材要適應大多數學生的現有水平,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間找到最佳接合點。

  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我們的教材應側重選擇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經典時尚且有強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學作品。同時,要實現人文教育和語言訓練的並重兼顧,透過滲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觀、榮辱觀、人格與尊嚴、自重自愛和自強不息等內容,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強烈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能夠接受的基礎上,訓練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在學生願意接受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領悟人生哲理和職業道德。

  三、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為了與本科院校爭奪就業市場,在強調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能培訓的同時,忽視了對學生語文能力及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為了打造合格的人才,擺脫“高四語文課”的陰影,高職大學語文除應更進一步培養學生朗讀、寫作、口語表達等語言應用能力外,還應加強以下內容的教學:

  1.傳承作品中優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其高尚的人格品質。許多文學作品都蘊含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華,表現了華夏兒女的情懷節操、品格修養,體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愛好,對學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見賢思齊”的人格品質、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道德境界、屈原“興國存君”的愛國情感、杜甫“窮年憂黎元”的憂國憂民情懷、韓愈“為文養氣”“養氣致盛”的精神活動,無不表達出作者高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以及他們對社會人生的積極思考。

  2.拋棄中學單篇課文講讀模式,實現融文史哲為一體的綜合研究。“文”,即關於作品本身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研究;“史”,即關於與作品相關的歷史背景和事件的研究;“哲”,即關於作品所體現的哲學理念的研究。這樣講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作品與社會、自然、作者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技能。

  3.將教學內容分為精講與泛讀兩部分。泛讀課文作為精講課文的補充,是佈置給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可以是本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類作家的其他作品。這樣既可以滿足吃不飽同學的求知慾望,又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四、從學生興趣出發,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奇是興趣的源頭。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已很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革。

  1.適當採用朗誦、演講、辮論、表演、討論等寓教於樂的教學方法。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有“諷喻說”“同情說”“長恨說”“自傷說”“矛盾主題說”等多種說法,教學時可先將這些不同的說法向學生作總體介紹,然後由學生先圍繞一種認同的說法去查閱資料,然後寫成發言稿,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同樣,這篇課文又可採用辯論式教學方式,先從學生的發言稿中提煉出兩派較集中的觀點,形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這樣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改進教學手段。目前,大多數大學語文教師還停留在“課本、粉筆、黑板加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手段的層面上,其教學效果是有限的。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聽組合對學習內容的感知和記憶率遠遠高於視聽分別利用之和。對人腦功能的研究還表明,多種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調動大腦的功能,使之處於興奮啟用的狀態。因此,使用圖文並茂、聲情相生的多媒體教學軟體或光碟,可透過製造全方位的人文環境,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審美感染,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實現語文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如與文化素質講座相結合,安排唐詩系列講座、文學系列講座等;與校園文化月活動相結合,開展辯論賽、語言藝術賽、語文知識競賽等;與學生的社團活動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創辦文學刊物等;與各文學期刊合作,開展小記者採風活動、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等。社會實踐豐富了學生的閱歷,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增加了他們對文學的興趣,也真正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教學目的。

  4.適當推薦課外閱讀書目。課堂教學總是有限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是個緩慢的過程。所以,單純依靠每週幾節課堂教學是不可能達到教學目的的。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承擔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責任。

  五、圍繞教學目標,改革考試製度

  考試是對人的知識、智力、能力、個性和品德的全面測定。目前廣泛流行的標準化試卷考核,僅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習結果,是很難全面檢測學生的學習質量的。筆者認為,高職大學語文應圍繞教學目標來設定考試目的及內容,採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在考試目的上,應注重學生個性發展,以“使每個學生都有進步”為目標,讓學生在成功體驗中樹立信心。其次,在考試內容上,變知識考核為主為能力考核為主,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理論與實踐考核相結合,不僅要全面考核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水平,還要檢測其判斷能力、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質水平。再次,在考試形式上,可採取開閉卷結合式、口筆試結合式、理論與實踐結合式、論文設計與答辯結合式及無標準化答案式(著重考核學生的思維方式、見解主張等),力求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和技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