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環境下語文數學的若干思考論文

網路環境下語文數學的若干思考論文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多媒體網路教學為最佳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以此越來越受到重視。傳統的中學語文教育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在有利於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有利於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控制。各種教學活動都把學生置於共同的影響之下,學生集中在學校,老師只是根據的大多數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差;

  2.學生的創新能力比較弱;

  3.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比較窄;

  4.課堂缺少實時的交流;

  5.學生缺乏探索性,而借於網路的多媒體語文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教育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路的:圖、文、聲、像並茂和多互性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做到多媒體網路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資訊意識,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但是,我們發現,在網路教學給語文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的同時,很多教師在認識和操作上的正陷入無所適從的教學狀態,這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慮。因此我們開始了網路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探索。

  一、確立教師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網路環境下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過程。在網路化教學過程當中,不少人在“主導”和“主體”認識關係上存在誤區,他們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絕對化,結果達不到教學目標。實際上,網路環境下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非常關鍵,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若想取的比較理想的學習效果,都離不開教師的創造性引導。所以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二者並不矛盾,他們完全可以在網路條件下統一起來。與傳統的語文教學相比,網路化語文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如:

  1.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資源豐富多樣;

  3.各別化互動便利等。

  從而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生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教學平臺。在網路環境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了,而教師的主導地位並沒有被削弱,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組織者,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者,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就必須明確教學目標,認真鑽研教材,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同時對教學的重點、難點要準確把握,對教學程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節奏要精心設計,避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從而自由的駕馭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緊扣教學目標,利用自己在知識儲備和操作技能上的優勢,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及時幫助和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教會學生利用網路技術的優勢培養其自學能力,使學生逐步從“學會”過渡到“會學”。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及教師應該及時的幫助和引導他們完成學習任務,避免學生誤入歧途。網路使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資訊量激增,實現了資訊的多渠道,全方面,立體化的'新局面。但是有時候會出現學生被洶湧的網上資訊淹沒了,超量的教學資訊使學生變得心浮氣躁,學生們丟掉了教材,丟掉了涵詠吟誦,精讀深思等語文學習的好習慣,學生的言語思維深度急劇降低,不規範,粗俗的網路語言,出現在學習的口頭作業中間。由於資訊過量,學生在語文學習迷失方向甚至無所適從的現象時有發生。而在這時就需要教師發揮教學的主導地位。

  在教授郭沫若的《雷電頌》一課的時候,我考慮到現在的學生對於屈原生活的春秋戰國,及文章的寫作背景抗日戰爭不甚瞭解。於是我們在課前在網上進行了搜尋,選擇了一部分網址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閱讀。花功夫讓學生靜下心來充分自主地閱讀,去學習。同時對學生的要求是:學會自主探索,儘量多瞭解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領悟文章中各種人物的象徵意和文章的主題。 這樣給學生充分自主閱讀的時間後。教師提問:透過這段時間的瀏覽閱讀,你們知道了什麼,瞭解了那些知識?還有什麼不瞭解的地方?先透過這些淺層次的問題來檢查學生感性層次上對文章所寫的事情的時代背景的瞭解和對課文內容的初步體會,學生也可以利用這次的反饋機會向大家報告自己的新近的發現和問題。這樣,透過師生的交流和討論,隨著問題的逐漸深化,學生也逐步的接近了知識的前沿,更深層次的瞭解了作品的深刻內涵和屈原憂國憂民的偉大精神。這種探究的過程既有獨立的思考,也有集體的分析討論,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被灌輸者,轉變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從而達到了良好學習效果。

  二、學生在網路化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積極構建知識的過程。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的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傳統的語文課堂由於條件的侷限,教學中知識與資訊,資訊的匱乏限制了學生的探索活動,禁錮了學生的手腳,將學生的學生僅限於課堂的方寸之間。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為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他們可以藉助於網路。網路上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訊資源豐富多樣性,如:文字、影象、聲音、影片、動畫等形式。以動靜結合和可觸可感的方式把教學內容立體的呈現在學習者得面前,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供了多種外部的刺激,為了學習者提供了巨大的學習舞臺,學生可以透過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式學習等方式主動探究,分組協作,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有效的從時間,需要和自主性的滿足等方面體現了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的主體特點。

  三、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的教學特性

  語文是一門工具課,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以語感為核心的語文素養,從語文素養的培養和語文學習的規律來看,依據教材,讓學生經歷一個從語言文字——思想內容、思想感情-——積累運用詞語的過程是十分必要和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走進文字,從而感知人物,體驗情感,體會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傳神和結構佈局的巧妙精當,進而為他們打下堅實的語文功底。所以我們認為,語文教材儘管只是個例子,但是這個例子的作用不可或缺。地位無可替代。因此從語文的教學和技術使用的關係看,網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的手段之一,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教學。其在教學中的使用必須堅持:依據教材,服務教學。縱觀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多是“文,情,辭”的聚合體,具體形象的“文”的是“情生”、“辭發”的刺激源。作為“作品再創造”的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深刻領悟文中之情,自覺內化文中之辭,就需要教師透過各種恰當的方法與手段,再現具體的生動形象,讓學生“觸文而生情”,“情動而辭發”興趣然地進入思考的王國,與作者產生共鳴。創設積極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持續學習,走向對文字的深入理解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在教學當中我們對此進行了嘗試。在教授《故宮博物院》一課時,我們啟動搜尋引擎,在網上進行搜尋,開啟相關網頁進行瀏覽,把有價值的東西下載下來,進行資訊整理,加工處理,製作成課件。在具體教學過程當中,以文字為依託,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必要的時候,點選課件中的相關連線,進入相關內容的學習。利用網路資源促進文字的理解內化得生成。從實際教學效果看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強效果較好。

  實踐證明,網路技術為語文教學開拓了關闊的空間,透過這個視窗,學生們將看到無限的風景,收穫無窮的希望,在網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過程當中,廣大的教師應該讓網路技術成為學生認為知探究、情感激勵和諧作交流的工具,為學生的學習開啟一條全新的綠色通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