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初中語文課堂的朗讀論文

淺析初中語文課堂的朗讀論文

  內容摘要:新課改中,課堂朗讀已出現失衡。應當一分為二地看待課堂朗讀,在倡導課堂朗讀的同時,必須關注讀什麼、何時讀、怎麼讀、為何讀等問題。課改初期的失衡是正常的,堅持在常識的基礎上思考,堅守“語文”陣地,走向新的平衡是應然趨勢。

  關鍵詞:課堂朗讀 失衡 平衡

  新課程改革後語文課堂上的朗讀越來越受重視,舉目所及,各種性質的公開課讀書聲四起,均佔了課堂相當長的時間。“以讀貫穿課堂”“以朗讀為主線”成了非常經典的課堂評價用語。學生許多時間用在課堂朗讀上,不太注重思考能力的培養,會讀書不會思考的現象已經很嚴重。語文課豈一個“讀”字了得?我認為,應當一分為二地看待課堂朗讀,認識它的功能卻不過分誇大,重視而不無限拔高,深入思考操作細節但不大而化之。

  一、對朗讀的再認識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朗讀中良好的語感培養是語文素養形成的基礎。但朗讀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技能,是一個過程,目的是“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有人提出了“以讀代講,以讀代練”,我認為不管如何認真研究,如何正確而熟練地運用,“代講”“代練”都不是“讀”所能承受之重。讀有讀的作用,講練有講練的功效,世界是多元的,繁多才能豐富,豐富因而美麗。朗讀被誇大為“體現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重要特徵”,可綜觀我們學生,朗讀水平高而語文能力不怎麼樣的比比皆是。一個學生讀得入情入境,只能說他讀懂了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他把這種情感用朗讀方式再現了出來,但要他說出這種意味,他卻可能會因為缺乏豐富的詞彙、恰當的技巧來組織,造成意味準確而言傳有誤的現象。朗讀不是萬能的,大聲朗讀無法也不應該成為語文課新理念的標誌。一味強調課堂朗讀是與這個知識迅猛發展的時代不相適應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獲取知識和資訊,就不可能只沿用與古代資訊資源相對較少、學科單一的狀況相適應的學習方式。

  二、把握讀的時機

  朗讀非常重要,這一點勿庸置疑。但朗讀不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在課堂上還有對話、合作、思考、拓展、聯想、感悟等等。一味地強調書聲琅琅,是不是擠佔了其他活動的時間,使課堂活動單一化、淺層化?讓課堂多一些令人怦然心動的教學內容,追求提升思維的力度和觸及心靈深處的精神愉悅,課堂上的朗讀是否可以分流一部分到早讀中去呢?“語文課應該成為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推進器’‘加速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高聲朗讀,求得感悟,實際上是過分誇大“習得”在語文課堂上的地位。而習得“是一個非常個體化的行為,缺乏顯著的系統的.集體經驗的借鑑與參照,很有可能耗時費力,低效無效,以致大大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何時讀,還涉及在課堂上教師範讀的安排問題。現在有把範讀放到學生學習文字後的傾向。有好處嗎?有!主要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有廣闊的讀的處理空間,促進文字學習進一步內化。但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模式。放在開篇範讀可以營造一種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閱讀的渴望,幫助學生更快進入文字。放在哪裡讀,並無定論,恰當的便是最好的。

  三、掌握讀的方法

  現在的課堂過於強調朗讀,而忽視了默讀。朗讀偏重於表現和交流,是外指的行為。潛心默讀可以思考、品味、揣摩、推敲,更有利於感悟與聯想,是一個“潛心讀書,靜思默想,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的過程。課堂強調尊重學生個體的感悟,就不可忽視默讀的作用。取消默讀過程的課堂,缺少了一分思考的力量。其次,應警惕對朗讀技巧徹底排斥的行為。強調情感的感悟,但並不是說所有都要感悟或者除了感悟以外別的什麼也不能做,感悟與指導這兩者本身並不是對立的。有人說:“要多讀來感悟,讀不出怎麼辦,師範讀,生範讀。”我認為朗讀作為一種技能,它的處理手法有普遍意義,可以觸類旁通。技巧上必要的指導可以縮短無謂的摸索。技巧者,巧妙的技能也,是智慧的結晶。語速的快慢徐疾,語音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不採用“純技術”的手段,而是結合具體的語句,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在熟讀的基礎上給予指導,大大方方地教一教,又怎麼了。這對學生朗讀的可持續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審視讀的理念的失衡,是多種因素影響的必然。其一,“讀”本身在語文學習上的重要作用。透過朗讀,學生能體會到文章內容、神韻、風格、含義較深的語句、段落,而且非常好操作。其二,課改前的課堂存在著朗讀的缺席和弱化傾向,過多的講析、練習充斥課堂,課堂瑣碎、機械、乏味,嚴重地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效,已成為眾矢之的。其三,傳統的語文教育中古人有重朗讀的習慣,它是讀經時代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部分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借新課程的東風,便迅速蔓延。其四,改革的特點使然。既是改革,其立意就不像改良主義般溫和,面對積弊深重的舊課堂,要在短時間內將錯誤引向正確的軌道,矯枉必然過正。這一點從近代歷史來看,也有許多佐證,凡是想做一點改革的,往往採取激烈的態度和手段以扭轉傳統的巨大慣性,白話文運動中有人甚至提出要廢除漢字便是範例。或許批判就是要過激一點才有效,所以對課堂朗讀“過正”的倡導,其目的可能就在於要強烈衝擊舊有的課堂形態。

  參考資料:

  ①金立義.《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課堂模式初探》

  ②曹永紅.《關於朗讀教學的一點嘗試》

  ③餘應源. [J]《“學得”——“習得”的推進器》,《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2期

  ④馬豫星. [J]《試論“教”與“習”的關係》,《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2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