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論研究論文

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教育理論應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方向的指導,在面向國際化的同時,反觀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突出基於中國特色的民族本土化特色教育,以民族本土化教育的文化核心競爭力不遺餘力地發展各民族高等教育。本文從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發展現狀與困境著手,探析高等教育及其教育理論的民族本土化的必要性,同時亦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指出發展路徑。

  關鍵詞: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論;路徑

  面對席捲世界的民族化大潮的來襲,國際化與民族化教育發展的衝突與融合與之俱來。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論的發展及其發展路徑面臨莫大的機遇與挑戰,值此高等教育的分野與兩難選擇之際,以更富人文性的本土情懷關注民族本土化教育,大力發展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論,從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中汲取新知,並使之最終轉化為民族本土化教育成果,這是每一位肩負民族教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的不可推卸之責。深入梳理民族本土化歷史發展脈絡,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教育是任何一個民族存亡續絕的關鍵所在,失去高等教育的民族遲早會成為世界其他民族的實際意義上的附庸,目前,發展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各民族亟待解決的最大問題。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現狀、困境及思考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現狀

  高等教育對任何國家民族而言都是舉足輕重的關鍵環節,現代人類文明所必需的一切物質財富,都是透過高等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主導之下創造出來的,沒有高等教育為其培養人才的民族將會在未來失去一切。審視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現狀,雖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其民族本土化發展程度之低卻令人堪憂,幾乎所有高等教育不僅其人才培養模式幾近相同,而且其民族的本土化缺失亦十分雷同。首先,所有高等教育均忽略了民族本土化問題,過度追求高等教育的一致性,反而使得民族區域內部本應固有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其次,民族區域的民族特色既是民族賴以發展與維繫的紐帶,更是以民族區域內部民族團結與和諧發展所需的不竭的動力源泉。所有民族的高等教育都應擁有其自身所獨具的特質,且與本民族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特點相契合,照搬照抄的教育理論及方法絕對不是最適宜的,我國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現狀中真正能夠做到民族本土化的教育理論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理論與經驗都是從蘇聯與歐美等國借鑑而來,這些理論與經驗同我國的民族發展現狀存在一定差距。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域,這種現象尤為明顯。我國的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就其發展現狀來看,既缺乏真正的民族本土化特質,又缺乏較好的多元化發展路徑。

  (二)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困境

  在梳理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的過程中,一個無法迴避的教育事實就是高等教育課程的本土化落地生根的發展困境,無論是引進式發展還是借鑑式創新都必須迴歸到民族本土化核心,並將其內化為能夠與民族本土化相同頻率的文化,民族的固有文化是在長期特定的自然社會條件下發展而來的,每一種文化,不僅是民族生存的源泉,而且更是民族發展的智慧源泉。高等教育與民族文化之間由於存在著過大的落差,因此,首先,必然會在發展的初期陷於如何完成文化差異的對接困境;其次,目前絕大多數高等院校中所教授的敷衍式的象徵性的民族教育亦將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拉向了邊緣化的困境;另外,泛文化準文化等國際文化的的文化雜化的泛濫趨勢更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帶來了日漸非本土化的困境。從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引領文化制高點的高等教育更應是與國家民族聯絡密切的親本土化的,而這一點與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並不衝突,在多元化高等教育中適當新增民族本土化成分更能夠促進並突顯高等教育的同質化與一體化程序。民族主義與民族性的方法論及其處理社會關係的原則都可以成為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的法寶,這些基於民族寶貴遺產的智慧源泉的背後是歷經數千年的民族文化的積澱。高等教育在我國由來已久的國際化同化,以及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的內化,最終都必然會匯流成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思考

  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發展,既是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強而有力的支撐,又是發揚民族文化傳承的科學保證,更將是引領民族區域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民族區域過多地關注並傾向於全球化,往往會迷失其民族化意識,這對於任何一個民族都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訊號,當然,民族本土化本身並不排斥全球化、國際化,更不排斥民族間的相互融合,但是民族本土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加以考量的一個攸關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發展存在著傳統與現實、揚棄與創新、本土與域外、理論與實踐等諸多方面的必然衝突,從教育理論的視角來看,現代教育現實顯而易見地與民族教育傳統存在著理念與理論上的衝突;從民族發展的視角來看,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之間亦存在著必然的揚棄與創新的問題;從教育的地域視角來看,民族本土化多元高等教育與一體化教育之間存在著本土教育與一體化教育的衝突;而從高等教育在民族區域的本土化實際落實來看,還存在著理論建構與教育實踐的衝突。[1]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的發展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們認真衡量並找出本民族教育與其他民族乃至其他發達國家教育的差異點與共同點,從差異點中找到高等教育的差距,從共同點中找到高等教育融入民族本土化的著力點。

  二、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發展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的意義

  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現狀與困境思考為學界帶來了一個熱議的民族本土化發展話題,這一話題雖然與民族文化本位無關,亦與民族文化的主體地位無關,但是卻與民族文化意識息息相關,同時,亦與民族文化面向世界走向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這就不由得不引發民族區域對民族文化如何更加有效地拓展的深刻思考,民族文化的拓展對民族區域而言具有更加廣泛與深遠的積極意義,民族文化是民族區域的立域之本,失去了民族本土化特質,民族區域必將不斷疏離於其民族性,由名存實亡而最終逐漸消亡。由此可見,不斷增強民族本土化特徵,增強民族區域優勢,已經成為各民族盡皆知而不宣的立域之本。誠然,在當今全球一體化與世界多元化交相激盪的現代社會之中,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一體化顯然是更為時髦的課題,但是,作為民族區域,加強誤區域內部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卻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與緊迫的議題。民族之間的以經濟文化為紐帶的快速滲透,已經達到了以往人類社會所無法企及的空前高度,這就使得各民族之間的命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高等教育的區域化的民族本土化發展實質上也是一種促進民族發展的和諧化過程,而且還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個國家多民族和諧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過程。

  (二)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的必要性

  在教育理論中,教育構成三要素、教育價值觀以及教育學假設等因素由理論到實踐的過程中,最終都必須還原到民族區域中來方能完成其理論聯絡實際的過程,從這些理論因素之中提取出既能夠激發民族本土化的合理因素,並使其植根於民族本土化土壤之中才能得以真正煥發出高等教育的無窮力量。比如美國高等學府,在英國對美國進行殖民時期,英國在美國本土興建了許多英式學院,其中的三所英式學院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它們分別是哈佛、耶魯與威廉瑪麗學院,但是,令英國殖民者大惑不解的是,這三所學院直到殖民時期結束之後仍然名不見經傳。雖然當時的英國殖民者亦為這些學院配置了優秀的教授,並且其課程依然保持著英式的傳統殖民課程,直到18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著手針對高等教育大力進行民族本土化改革,此後其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才真正得以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2]正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賦予了美國這三所大學以鮮活的血液,使之得以發展成為今天舉世矚目的世界著名學府。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並未影響這三所世界著名學府的國際化,反而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發展以其民族本土化成就了這三所著名學府今天的國際化,由此可見,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不僅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已經成為民族區域高等教育發展迫在眉睫的關鍵。[3]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論探析

  國家民族教育事業的振興與發展,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提供了有利的發展契機,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真正的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更需要基於民族特質的多元化,而這與我國目前傳統的一體化教育並不矛盾,且完全可以齊頭並進。從複雜理論系統的視角來看,民族教育的多元化本身就存在著民族自我稟賦的特質發揚,這對於民族本土教育而言是一個較大的優勢,針對這一優勢加以深入研究與深入探析不僅對於更好地理解民族本土化教育至關重要,而且對於將高等教育更好地引入民族本土化意義非凡。[4]促進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們首先必須從民族文化的視角理解民族教育本身的意義,同時更需要在思維上徹底轉變對於民族教育的傳統的膚淺認識與頑固意識。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應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對其加以把握,透過對民族本土化文化傳承這一主線作為調動民族敏感性的基本要素,圍繞這一主線,將高等教育中的主要內容進行漸進式的民族本土化滲透,在此過程中,小而言之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可以從中最大限度地受益,大而言之則整個民族區域乃至高等教育領域也都將從中獲益。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論發展路徑

  (一)高等教育民族人才培養的創新

  縱觀世界各個著名學府的成功模式,我們看到它們無不秉承著民族本土化的發展之路,同時,這些學府亦都經歷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過程,但是,這些學府均能從國際化過程中以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本土化脫穎而出。哈佛大學的前身就是劍橋學院,哈佛之所以能夠從劍橋學院嬗變成現在世界屈指可數的頂級大學的`決竅其實說來非常簡單,那就從早期的模仿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從英式教育中“學習、模仿、移植、培育、超越、創新”之路。[5]高等教育民族人才的培養恰恰與這種發展思路吻合,人才的培養模式應更加多樣化,管理體制應更加規範化,生源應更加傾向於民族化,同時,應更加註重民族實用知識的教授,更加註重民族實用知識的拓展與創新。“學習、模仿、移植、培育、超越、創新”的民族本土化人才培養與創新機制必將成為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在民族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紮實的根基上,以民族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為依託,大力發展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將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先進理論、先進教育方式、先進教育理念汲取出來,使之成為可持續地澆灌民族本土化花朵的有源之水,同時,繼續弘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

  (二)基於教育理論的本土化傳承與培養

  高等教育不僅要有面向世界的國際情懷,更要有一份國際視野與人文關懷之下的本土情懷,只有擁有民族化的本土情懷,才能從民族利益出發以民族視野觀照傳承與培養問題。解決民族本土化傳承首先存在著時間與空間兩方面的問題,在時間上,民族本土化傳承思想意識已經根深蒂固,但是將其引入高等教育之中並將其形成培養機制尚需經過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其次,在空間上,民族本土化傳承與培養尚需經過一個由超越沙文主義達成以民族優勢超越的過程。從教育理論的融會貫通著手,在高等教育的傳承與培養思路上,形成以民族化作為社群學院基座,以民族化進階式高等教育為發展後勁的民族本土化發展模式。同時,民族區域內部的高等學府中應針對民族本土化特質,為區域內部民族進行民族本土化方面的特別課程設定,使之成為既符合民族本土化發展又符合民族精神的多元化課程,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保有民族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維繫民族內部必要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民族本土化傳承與培養的具體實施,可在民族區域的高等學府內開設數門與民族本土化密切相關的課程,同時,還應將越來越多的優秀課題轉化為民族本土課程,在吸納優秀教育成果的同時,將其內化為可傳承的民族課程,以完善民族本土化的培養過程。

  (三)基於教育理論的高等教育本土化發展展望

  縱觀美國大學的成功經驗,我們看到其雖然沿襲了英式教育的良好傳統卻在民族本土化方面不斷地進行了完善與改進,其雖然效仿了德式教育的先進模式,卻又對其進行了民族本土化方面的不斷除錯與改良,進而以民族本土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避免民族本土高等教育的邊緣化問題。其實,推而廣之,狹義的民族本土化如果善加利用、善加弘揚,也可以像美國各大學一樣,快速發展成為廣義上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本土化教育的驕傲。由關注中國高等教育的民族特殊性進而到關注整個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各民族圍繞其民族本土化發展的同時,更應與漢民族以及其他各族同胞一道,在教育理論的支撐之下,競相為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發展做出貢獻,無形之中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6]。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發展從其一開始就是一個面臨選擇的過程,這取決於各民族在所謂的“地球村”中的迷失程度,迷失愈深則愈難選擇,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同化對文化與文明活動的影響由來已久,為民族本土化所帶來的困境亦由來已久,惟有走出困境方能真正引領中華民族昂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四、結語

  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發展不僅僅只是單一民族的發展訴求,究其本原,其實更是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發展的普適化訴求,民族的長足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不斷髮展、不斷完善、不懈創新是高等教育理論的內在要求,在此基礎之上,本土化發展則是高等教育理論民族化創新的必經之途。高等教育理論不僅需要教育實踐過程中的“中國特色”,而且更需要高等教育實踐過程中的“民族特色”。高等教育的“民族特色”可以借鑑我國成功引進國外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理論的經驗,更多地汲取國內外優秀高等教育成果,面向世界,立足本土,植根本土,深耕本土,以關注世界的視野關注本土化教育發展,讓民族本土化教育與世界最先進的高等教育發展相同步。

  參考文獻:

  [1]董雲川,張建新.本土情懷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選擇[J].教育與現代化,2004:51-56.

  [2]項賢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與本土生長———從比較教育學的角度觀照[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2-41.

  [3]買琳燕.尋找一種力量: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J].當代教育論壇,2014,(01):22-23.

  [4]於偉,秦玉友.本土問題意識與教育理論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9,(06):9-10.

  [5]凡奇,孫守安.先進文化與當代大學教育[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16-17.

  [6]買琳燕.高職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辯證關係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07):17-1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