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連結結構理論的句群結構型別的分析論文

基於連結結構理論的句群結構型別的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依據話語連結理論,從八個方面分析了句群的連結結構。旨在為留學生提供有效的句群連結訓練形式,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

  論文關鍵詞:連結理論 結構 句群結構型別

  魯健冀《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曾指出,外國人用中文說話、寫作,常給人前言不搭後語之感,即使他們說的或寫的每個句子都是合乎語法。主要問題就在話語的銜接、照應和語義連貫上。如:

  記得去年的時候,我們班的同學一起去滑冰場,那天早晨下了一場雪,我們還是特別高興。我們上車,一路上觀賞了迷人的白雪,我們對這種生活嚮往已久,所以我們一路上唱歌、跳舞,心裡充滿了喜悅。我們終於來到了滑冰場,我終於明白了滑冰場的魅力。

  此為一中級班留學生的作文,就單句來看,句子基本正確,可是就整個語段而言卻非常拗口。這說明,單純字詞句的訓練是不能完全提高話語交際能力的,還需從語篇的角度加以訓練,所以有學者提出要重視語篇的研究。基於此,筆者依據《發展漢語——高階漢語》課文,擬結合連結結構的有關理論,對語段內句群的連結結構的型別進行分析。

  一、連結結構的理論基礎

  “連結”一詞原指一種程式,《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為“在電子計算機程式的各模組之間遞引數和控制命令,並把它們組成一個可執行的整體的過程”。語篇的連結結構由節點和鏈組成,是一種線性的文字結構。節點分為起始節點和被連結點,起始節點是需要被說明的節點,被連結點則對起始節點進行說明;“鏈”就是各節點之間的連線,包含著節點和鏈的篇章結構就叫做連結結構。文字連結是針對話語本體,再度加工話語表達資訊的。例如:

  (1)上海人有許多可以和北京人相提並論。【比方說,上海生產的服裝、鞋帽等產品質量好、款式也好,總是在市場上最受歡迎;上海人素質高,有文化,有教養,講禮貌。上海人的服裝欣賞水平也很高,常常走在全國前頭。上海和北京畢竟是中國最大的兩個城市,而且是優秀人才集中的地方,不可能遜色於別的城市】。而且上海人還有一些北京人沒有的,【例如節儉、勤快、守時、講效率等等。再說,雖然上海人有看不起外地人的毛病,但他們至少沒有看不起北京人】,所以北京人並不能因此就輕視上海人。

  李明潔曾指出,每一語篇都有自己要表述的語義核心,並將該核心貫穿於整個文字之中,保證各語句不偏離主方向,這個核心就是“語義主線”。例(1)的劃線部分就是語義主線。非劃線部分則是對語義主線的說明和解釋。為保證主題方向的正確性,作者三次說出了意思相近的'三句話,保證本次論述的完整性,而這些劃線部分都是語義主線,非劃線部分即使刪去也不影響作者的意圖,這些都是語義支線。語義支線的語言形式就是連結結構。

  起始節點都在語義主線上,例(1)中“優點”是一個起始節點,是很明示的,緊接著的一句就是對應它的被連結點,是舉例說明它具體的“優點”的。

  二、連結結構的分類

  為使讀者更清楚地理解文字,作者在表達中就要使用各種連結手段,使語句的連結方式最有效。李明潔將連結結構分為八大類。

  (一)註釋結構

  (2)我很喜歡談天說地,也很喜歡寫。【所謂隨筆,不過是以筆代嘴的意思,隨心所欲,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這篇隨筆就說說我的名字吧。

  作者有時會擔心讀者不明白自己的話,於是就暫停話語的行進,先將該概念解釋一番,然後再回到語義主線繼續論述,這種結構通常會出現以“所謂”為鏈的話語形式,類似於給某個詞語加註解。在例(2)中,被連結點透過“隨筆”的重複來實現和起始節點的連結,這是註釋結構中常見的連結的方式。

  (二)意向結構

  意向性指的是具有意識的主體其意識指向外部世界的關係,動詞“發現”“聽見”“希望”和“說”“宣佈”“告訴”等都表現了一種意向行為,這種行為的範圍就是意向域。意向行為在某一場景中發生,而意向域涉及的可以是另一個場景。如:

  (3)我曾經認識一位女士,她絕對是一個最佳伴侶。當時我們共同乘坐一輛狹小而悶熱的汽車,外面烈日如火,我感到很不舒服,而她卻安靜地看著窗外,有時還有一絲微笑掛在她的嘴邊。下了車,我她為什麼微笑,她告訴我,她那時正在欣賞馬路兩邊的樹,它們在微風中擺動,好像是快樂的舞蹈家,這讓她忘記了所有的煩惱。

  “記得”“問”“說”與說“我曾經認識一位女士,她絕對是一個最佳伴侶”這句話是在不同的時間和場景中,上例透過“記得”“問”“說”等意向動詞把要告訴讀者的內容告知讀者,填補了讀者的資訊空白。

  (三)擴充套件結構

  (4)旅行會幫助我們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比如為什麼人們會這樣做或那樣做。那次在一個小鎮上,我看到很多工人在用錘子將大石頭砸成小石子,然後賣給建築工地。我當時,為什麼這個並不很貧困的地方會採用這樣原始的勞動方法,因為按照現代的科技水平,機器完全可以代替這種勞動。後來隨著瞭解的深入,我終於了,在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機械化的過快發展也使一部分人失去了工作的機會,因此,這裡的人寧願採用人力勞動方式,也不使用機器,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

  上例的起始節點是一個粗略的表述,而其後的被連線點則是詳細完整的說明,他們一前一後,卻在相對獨立地描述同一個問題,這樣就構成了“擴充套件結構”。上例起始節點中的“幫助我們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的有哪些問題,又有怎樣的答案,在被連結點中都回答得很清楚。當作者認為已經交代清楚了,就不會再接著寫下去了,否則就可能出現更進一步的連結。

  (四)總提結構

  (5)【具有神秘性的事物一般都有吸引力和誘惑力,很多人都想試一試;另外,網路的空間距離也會使人產生一種朦朧的美感,為人的想象提供足夠的空間,】所以有些人只滿足於在網上與想象中的情人聊天兒,並不急於走到網下來見面。

  “神秘事物的有意思”體現出的兩個方面,在後面都分別有所說明。一般而言,書面語中介紹性的概述文字通常使用這樣的“總提結構”。

  (五)總括結構

  作者在分說了各種情況之後,再對前面的內容進行總結,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總括結構,給人的感覺是頭重腳輕。如:

  (6)記得在一個小島上,我遇到一對來自澳大利亞的情侶,他們在島的中部租了一間小屋子。……屋子的內部條件令人皺眉:……。他們並不是想體驗原始生活,只是因為那裡的租金便宜。相比之下,我的房間靠近大海,寬敞明亮,……。得到這些條件只需要每晚多付4美元。【當然,如果經費不足,這是無可奈何的,可是,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我們就要儘量滿足自己旅行中合理地序言,寧願為保護腳而磨破鞋,也不為節約鞋而光著腳。】

  由於“總括結構”與“總提結構”相對應的關係,它們有時也合在一起出現,也就是出現“總—分—總”的結構。也就是說,為保證讀者正確理解,作者採用了多種方式反覆論述的辦法。如: (7)我不認為北京人因此就可以輕視上海人。【上海人對北京人還是很友好的,可能他們會輕視外地人,可唯獨不敢輕視北京人。而在北京人眼裡呢,上海人的形象卻不那麼美好:精明、小氣、沒有詩意、缺乏幽默感等等。總之,北京人認為,上海人的毛病太多了。】我認為北京人的這種看法沒有什麼道理。

  (六)例舉結構

  “例舉結構”就是語義主線抽象地描述了某一事物或現象,而其後的語義支線則進行具體描述,它們把一般和特殊這樣兩個不同的方式結合到一起,構成例舉結構。如:

  (8)雖然大家都是在“過日子”——吃喝拉撒睡,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北京人的活法卻總是最快地跟上世界潮流,總是有大家風度。【比如說酒吧吧,哪個城市的酒吧會比北京的酒吧多呢?酒吧雖然也賺錢,但文化味兒大於商業味兒。】【也許有人會說,北京人有點兒“油”,不錯,是有點兒油,但並不淺薄,北京人也不避俗,但俗中有雅,即使是最俗的俏皮話,也有歷史典故作背景,加上十足的京腔,顯得有那麼點兒詩意。】

  這類連結結構一般都會使用明顯的表示例舉的關聯詞語鏈,如“例如”“比方說”“舉個例子說吧”“就拿……來說”等等。

  (七)比況結構

  (9)那時候我還是不大想活,希望能有一個自然的死亡。就像【小河裡的水慢慢滿了,你難免就順水漂流,漂進大河裡去了,四周的風景豁然開朗,心情不由得也就變了】。終於有一天你又想到了死,心說算了吧,再試試,何苦前功盡棄呢?

  在這裡,“死”和“漂進大河”完全不是同一類事物,這裡只是一個比喻,但是最後的結論是一致的“又想到了死,心說算了吧,再試試,何苦前功盡棄呢?”“比況結構”是用一個通俗的比方來比喻前面的抽象表述。在上例中,節點裡的“小河”是與前面所言的“死亡”不同的事物,但是最終得出的結論確實是一致的。

  (八)等價結構

  (10)我寫過一組關於女孩子的文章,用的是一個女性名字:,實際上就是【“小費”】的諧音。

  例子中的“蕭菲”與“小費”實際上是一種同義的表達方式,作者在用“蕭菲”之後,再用“實際上就是”做連結,選擇“小費”來進行再次表達,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等價結構。

  在等價結構中,經常會出現“就是”“也就是”“換言之”“或者說”一類的關聯詞語鏈。這些詞語的存在使得“等價結構”看上去很像是自己給自己做翻譯。

  本文結合連結理論,對語段內句群的連結結構的分類進行分析,這些分析有助於教師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句群連結訓練形式,衷心希望這些研究能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楊存田.發展漢語中級漢語(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2]岑玉珍.發展漢語高階漢語(上)[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3]魯健冀.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1).

  [4]邢志群.高階漢語篇章連貫教學法[A].馮勝利,胡文澤.對外漢語書面語教學與研究的最新發展[C].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5]李明潔.口語中的連結結構及其元認知本質[A].孫茂松,陳群秀.自然語言理解與大規模內容計算[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