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探討論文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探討論文

  第一篇:高中物理少教多學教學實踐探討

  1.導學案的製作要立足於教材的校本化

  製作導學案的原則是將國家課程校本化。教材是以最簡練、嚴謹、科學語言給出知識、素材或結論的工具。教材以學生為本位,注重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強調以學生的經驗作為教材組織的出發點。但教材本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缺乏舊知識的再現、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重點知識的互動探究等。要實現“少教多學”就必須將教材這一國家課程根據學生實際校本化,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研讀教材,為課堂教學奠定認知基礎。因此導學案應包含以下內容。

  1.1課標、考綱要求和課堂教學目標

  要保證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就必須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中學習行為名詞的界定,即“瞭解、認識、理解、應用、獨立操作”等。除此之外,並將每節課教學內容給出明確說明。還要將本節課教學目標要求告知學生,即“記憶、理解、反思總結”等。

  1.2本節學案必備的預備知識和體驗

  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是現有的知識和體驗,為了使學生生成較完備的知識系統,學案中必須包括本學科相關知識回顧、必備的知識背景、材料和相關學科(尤其是數學)基礎知識等。涉及生活實踐和能夠課前完成的簡單實驗一定讓學生親身體驗,以便形成必要的感性認識。

  1.3導學案中問題的設定

  “少教多學”模式教學能否順利進行,學生有效預習是最關鍵的,而教材對概念引入、定理定律的推導是簡潔、規範的,給學生的預習帶來很大的困難。導學案中過渡性的問題設定,無疑成為預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為使導學案真正達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對於不同課型,問題設定方法也不相同。對於基本概念較多和理論性較強的課型,為了學生能夠準確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必須注重概念的物理意義和理論形成過程的引導,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論變成有型的物理事實。

  2.課堂的構建與實施要立足於學生的預習成果和進一步探究

  “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探索、拓展和有效應用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教師綜合應用各種教學手段,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課堂。因此,課堂的構建與實施與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2.1課堂的構建

  “少教多學”模式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構建,課堂構建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備課素材,二是課堂教學設計。與傳統課堂相比,備課的素材除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外,更要充分考慮學生預習成果,即哪些是大部分學生透過預習能夠較好掌握的,哪些是學生預習過程中難以掌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思維障礙是什麼,等等。為此,教師必須認真批閱學生的預習學案,針對學生預習中的問題,做出層次分明的教學設計。“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設計應該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活動的行為範本,其設計理念應該是創造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平臺,創造真實的學習環境。行為設計方案應該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思考總結、糾錯提升”等。也就是說,要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設計。為保證行為的有效,問題的設定(也就是活動的內容)應該具有層次性、遞進性和拓展性,要針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遞進性設問,引導學生剝繭抽絲,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

  2.2高效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施

  有了精準的素材和科學的設計理念之後,如何確保課堂教學順利實施和課堂高效呢?

  2.2.1正確認識學生差異,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使學生學好能夠學會的。傳統教學模式中,不少教師不顧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貫迎合高考的高要求,導致大部分學生學不會或學不懂,這是限制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學生的進步來源於興趣,興趣起源於成就感。為確保“少教多學”模式課堂教學的持續順利進行,最先應該做到的是把學生透過自身學習能夠學會的知識,做到準確、規範、熟練,並在預習過程中自主應用,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應用不僅是應用概念和規律解題,還應用舊知識生成新知識,理解新知識,而這一點往往被教師忽略,認為學生聽懂了就算會了,會解題了就是會運用了,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了會與不會的界限,自己也弄不清什麼會,什麼不會,失去學習興趣和目標,“少教多學”的目的很難實現。

  2.2.2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學生的結果性錯誤是過程性錯誤的表現。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形成學科核心素養,才是真正的教學效果。由於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不少教師只注意學生結果性錯誤,錯了就講,給出正確的解法,就認為學生會了。很少認真研究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於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疏於思考,被動接受,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反而束縛學生的思維,學生遇到新的問題時,不是生搬硬套,就是茫然不知所措,根本談不上學生個性的發揮,教學效果不佳。我們必須明白,學生思維能力只有在不斷地思考和應用中才能得到真正提升。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解,對學生能力提高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並善於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如果可能,勇於把講臺交給學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二是給學生充足的書寫時間,善於走下講臺,觀察學生的演算、分析過程,引導所有學生按要求完成學習過程。雖然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卻可以保證每一位同學都經歷了思考的過程。再有教師的適時鼓勵,課堂教學效果就有了保證。

  2.2.3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糾錯,使學生得到真正提高。學生最直接的進步,就是將自己的錯誤改正過來,並且不再重犯。要做到這一點,只有教師的正確解答是不夠的。教師的思維方式是多年教學積累的結果,具有典型、規範的特性,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初學者的試探性思維,二者有著很大的差距,正是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教與學不能很好地結合。“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發現學生預習中存在問題和錯誤,以學生的問題和錯誤作為合作交流學習的素材,允許學生以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達到多學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善於將共性的錯誤展現出來,採取分組討論等方式,促使學生深入研究和探討,找出錯誤的根源所在,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更新、完善思維過程,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和錯誤。

  2.2.4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科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資訊,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優秀的學生之所以優秀,首先是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是良好的審題習慣、書寫習慣、計算習慣、表表達習慣等。隨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斷深入,對學生學習習慣、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考查必然會進一步加強。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考考查的就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習慣。而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習慣的養成,要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引導、督促實現。不僅如此,學生的學習習慣好了,規範性強了,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加縝密,縝密規範的思維必將有助於學生學科能力提高。因此,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課堂教學成果的重要體現。

  2.2.5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日益發展的多媒體技術為“少教多學”提供了無限可能,學生預習成果的展示、思維過程的再現,都可以透過多媒體技術實現。本文不再闡述。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傳統板演模式必須淘汰,“一人算,多人看”的板演模式是制約“多學”的又一因素。需要計算和板演的內容,所有學生都要獨立完成,然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錯誤的予以糾正,正確規範的給予鼓勵。

  3.課堂教學反饋要立足於學生學習成果的提升和延伸

  “少教多學”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反饋不是簡單的問題解答和檢測,而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增強,不是某一學習過程的結束,而是進一步學習的前提和基礎。課堂教學效果反饋可以透過兩種形式進行,第一種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物理概念、規律和方法進行總結。對概念、規律的總結,可以提高學生運用學科語言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使學到的知識得到昇華;對方法的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建模能力。在歸納總結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激勵學生富有個性的總結,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可以透過學生分組討論、相互補充,逐步完善。雖然學生總結的方法不一定很完備,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學生只有針對自身問題的反思和總結,才能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第二種反饋方式是課後限時作業,“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課後限時作業與傳統教學的課後作業存在很大區別,傳統教學模式的作業是課前制定的,更多地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存在主觀性,很難達到學生“多學”的目的。為了達到“多學”的教學效果,課後作業的命制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之後,針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和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加深理解、深入辨析、強化應用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有效重複和再現。對於再次出現的問題,可以採取降低難度、改變方法的措施進行彌補,以求達到最佳效果。總之,“少教多學”的核心是“多學”,“少教”是相對於傳統觀念和傳統單一講授方式而言的。要想真正做到“少教”,教師的觀念和行為都要改變,從觀念上要真正把學生看成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個體,充分認識到教學活動重點不是知識的傳承,而是透過資訊的收集、判斷及整合,探究學科發展規律,初步形成學科探究能力。在教學行為上變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樹立學生主動學習的信心,引領學生主動探究,為學生創造更多主動學習機會和平臺。“多學”是學生有主動學習的願望,使學習過程不再滿足於“知識的複製”和“方法的再現”。而立足於知識的探究和主動生成,也就是說預習立足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課堂立足於在教師指導下改進探究方法,完善學科知識系統,課後練習和總結立足於初步形成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第二篇:分層合作學習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實踐

  1.引言

  所謂合作學習,即透過師生間合作交流的方式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猜想,並透過適當的探究以及驗證對相關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了解。作為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物理實驗在具體教學中具有著關鍵的意義,需要教師在做好物理實驗內容積極結合的基礎上,透過合作學習方式的恰當運用保障物理實驗教學質量。

  2.合作學習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意義

  合作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學生人格修養以及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途徑。透過合作學習方式的應用,則能夠在對學生主體能動性進行提升的同時獲得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加,透過對學生參與學習、發揮自身能力良好平臺進行提供的同時使其能夠真正的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並因此獲得自身主體性的發展。同時,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不再是以往教學模式中高高在上的教學主體,而是在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使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得到恰當的指點以及引導。同時,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也具有著氛圍營造的重要作用,能夠在做好學生生活關注的同時形成自信心的樹立,在對師生關係進行改善的同時獲得學生團隊意識以及合作精神的培養。開展合作學習的目的,就是要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合作意識的培養,對於學生物理知識的獲得以及科學價值觀的樹立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可以說是現今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

  3.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分層合作學習的方式

  3.1構建物理情境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情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物理情境建立中,要做好學生特點的把握,即在對學生目前所具有技能、知識進行充分結合的基礎上透過生活經驗借鑑、實驗演示以及講故事等方式匯入到實驗學習當中,以此使學生能夠在更為主動、活潑的情境當中做好物理現象的大膽質疑,在主動、積極參與到討論當中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思考方向。如在“油膜法測分子直徑”實驗教學中,在實驗之前,由於學生在微觀方面所具有的知識瞭解相對較少,如果直接要求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學生很難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把握,且在思維品質鍛鍊方面所獲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對此,教師則可以先對適當的情境進行建立,透過問題的提出要求學生對菜籽的直徑進行測量。當學生接受該問題之後,在進行一定的思考後則可以大致確定了該問題的解決方向:菜籽的體積較小,要想對一個菜籽的直徑進行測量,可以說是非常難的。而如果對多個、比如100個菜籽直徑進行測量,則可以說是該問題解決的一個重要角度。此時,學生則能夠獲得了問題解答的思路,並對不同的方案進行了提出:方案一,用量筒對100個菜籽進行取出,根據個數同體積間的關係對直徑進行獲得;方案二,在完成100個菜籽體積的測量之後,則可以對其進行平攤處理,使其形成一個具有規則特徵的長方向,在對其長度a或者b進行測量的同時對100個菜籽的平鋪面積進行獲得。之後,則根據d=V/S這個公式獲得該厚度就是菜籽的直徑。在學生對兩種方案進行提出之後,教師則可以讓學生進行一定的討論,即討論哪一種方案最適合該問題的解決。在學生的積極討論以及操作過程中,學生則可以瞭解到,第二種方案是較為有效的方式。此時,教師則可以將問題再一次轉移到本實驗的重點當中,即讓學生對油酸分子的直徑進行測量。由於在之前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情境鋪墊,在面對該問題時則會感覺較為輕鬆、並不覺得存在較大的困難,並因此開展相關實驗的操作。

  3.2倡導自學質疑

  在課堂中,教師也需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以此使學生能夠具有足夠的空間以及時間對新學習到的概念進行了解,並做好事物現象以及原因的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激勵,即要求其能夠以獨立的方式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一開始,要從較為簡單、容易的角度入手,並隨著教學過程的開展對問題的難度進行逐漸加大,使學生在形成階梯型思考的同時在同實驗現象進行充分結合的基礎上獲得問題的提出,並能夠形成與同學進行交流的意願以及慾望。如在“用打點計時器進行測速測量”這個實驗中,由於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就已經對速度相關的知識具有了一定的認識。此時,教師在題目提出之後則可以安排學生先以獨立的方式進行實驗的學習以及操作,使學生在獨自對打點計時器原理進行研究的同時透過說明書以及相關內容的閱讀研究對打點計時器不同零部件的名稱、原理、內部結構以及使用方法進行了解與掌握。透過該種方式,學生則能夠從研究當中瞭解到,電磁打點計時器在應用中所使用的為交流電源而非直流電源,能夠更好的對其週期頻率進行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則能夠對打點計時器的應用具有了一定的瞭解,並獲得了實驗原理的掌握。在具有這部分基礎的情況下,其則能夠在後續紙袋分析工作中較為清晰的對已經編號完成的紙袋進行分析,在同相關原理進行結合的基礎上對即時速度以及平均速度進行計算,不僅對該項實驗的進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對實驗操作中的要領以及原理具有較好的掌握,且為後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3小組合作探究

  在物理實驗中,合作學習可以說是最為核心的部分,同時也是整個教學課堂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作為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之前獨立學習展現出的特點對合作學習活動進行選擇,以此使學生能夠在相互借鑑、積極互動的基礎上對物理實驗相關操作進行完成。如在“電源電動勢及電阻的測定”實驗中,教師則可以透過開放性的方式開展實驗,安排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以及學習,並在實驗活動開展之前為學生對充足的實驗器材進行準備:包括有開關、乾電池、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以及導線等。之後,學生則能夠在對自身實驗理解的基礎上以小組的方式對實驗原理、電路圖設計以及相關資料的處理進行積極的討論。透過學生間一定時間的合作交流,則能夠在不同的小組單位中形成自身的要點以及提綱,並在自身理解的基礎上對後續實驗開展步驟進行一定的羅列,為後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具體實驗中,不同小組也對積極的熱情進行了較好的表現,以更為融洽、有序的方式開展實驗,在不同小組間都對巨大的潛力進行了發揮,並對不同的方案進行了製作:有的小組對伏阻法進行了應用、有的小組對伏安法進行了應用、有的小組對公式法進行了應用等。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都體現除了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在相互間對框架實驗報告進行建立的同時對其中相關原理進行了認真的分析,且在資料採集方面也以細緻的表格設計對其進行體現。在整個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實驗的操作進行了清晰的掌握,並因此獲得了更為細緻的研究效果。

  3.4展示評價方法

  在學生以小組方式開展實驗研究時,教師要在整個過程中做好協調以及主導工作,即在將不同小組實驗情況進行積極彙總的基礎上做好不同小組以及學生的學習評價,以此幫助學生能夠對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建立。在評價工作開展中,要對學生的發展情況引起重視,透過學生互評、自評方式的應用對不同該小組存在的不足以及優點進行正確的指出,以此幫助學生在瞭解到自身存在不足的同時能夠對其他小組、成員的長處進行認真的學習以及借鑑,並因此獲得自身認知水平以及合作技能水平的提升。如在“小燈泡伏安特性曲線描繪”這個實驗中,在完成小組實驗操作之後,則需要由不同的小組對實驗報告進行及時的上交,並進行相互間的交流評價。對於不同的小組來說,需要派出代表對本實驗的原理以及實施方案進行描述,並根據實驗結果以及誤差做好分析工作,而在具體試驗中,如果哪一名小組成員出現操作方面的失誤、或者裝置等發生故障問題,也需要及時做好分析。當實驗完成、且小組對相關內容完成闡述之後,教師則可以積極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進行自評以及互評,在對對方優點、不足進行指出的同時對改正的方式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探討。可以說,透過該種小組討論方式的應用,則能夠幫助不同小組學生對組內實驗過程中存在問題進行及時發現的基礎上實現重點問題的把握以及問題的及時解決。根據焦耳定律,如果燈泡透過電流的數值較小,燈絲熱量則不足以提升其溫度,也不能夠使小燈泡發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的小組學生透過對滑動變阻器滑片位置的改變形成對電錶讀數規則的瞭解,並作出了詳細的資料記錄,透過該種相互交流方式的應用使學生更好的形成物理知識、方法以及相關事項的正確掌握。

  4.結束語

  合作學習的應用,為學生物理實驗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提供了新的平臺。在上文中,我們對合作學習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實踐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實際合作學習開展中,教師要注重不應當將其建立在形式上,而需要在伸入學生內部的同時根據學生存在的思維障礙進行學習,和學生一起深入的揭露現象背後的實質,建立對知識清晰的認識。

  第三篇:高中物理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物理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需要建立在學生強烈的學習需求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之上,因此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讓他們在主動操作、加工、探索和體驗中進行分析思考。

  一、注重內容的趣味性與氣氛的`愉悅性,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物理社會實踐活動,只有學生真正全員參與、全情投入,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新穎、豐富的實踐活動,以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同時教師要注意營造寬鬆、活潑的活動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活動過程中自由地展露才華、自在地發揮特長。這樣學生在活動中目標明確、態度端正,活動井然有序。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從毒性、排放物以及價格等角度進行分析比對,幫助學生綜合分析當前環境汙染以及環境治理的社會問題。學生暢所欲言,有的從環保視角進行分析,有的從經濟角度進行比較,還有的則從熱值進行探討……教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一方面以社會焦點問題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寬鬆的探討環境讓他們放下心理包袱,不用迎合教師和教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活動的實踐性與技能的應用性,增強學生的體驗意識

  活動的實踐性與技能的應用性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特徵。學生透過運用物理課堂上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比對和驗證,在觀察、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技能的鞏固和內化。教師要在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觀察內容和實踐機會,使他們能夠親自經歷各種操作過程,從而在真切的體驗中凸顯主體地位,增強他們的體驗意識。如隨著資訊社會的發展,手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手機電池所帶來的汙染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問題也日趨凸顯。因此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手機電池的再利用”這一課題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能夠結合活動實踐加深對物理相關知識的理解,增加他們的操作實踐機會,教師設計瞭如下活動內容:①製作利用手機舊電池的手電筒;②改裝一個用手機舊電池的小鬧鐘;③把手機舊電池安裝在電動小玩具車上;④手機舊電池並聯,給二極體輸電,製作應急小檯燈;⑤宣傳手機舊電池的再利用方法,為減少環境汙染,節約資源獻計獻策。這些活動內容不但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測量電壓以及電池容量的方法,理解電池的放電特性;也在各種親手實踐中學會自主設計電路圖測量電壓及相關資料的分析處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三、注重要求的靈活性與形式的多樣性,促進學生髮展

  由於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差異。教師要正視並尊重這種差異,並在物理社會實踐活動中有針對性地處理。教師要有意識地避免活動目標的機械和生硬,而是要制定具有彈性的活動目標和要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豐富社會實踐的活動形式,也適應學生群體智慧的多元化,從而實現“關注每一個學生主體成長”的新時期教學理念,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物理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不同的發展,讓他們在屬於個體的收穫中體驗自己的主體地位。如在設計關於“摩擦力”的社會實踐活動時,由於該部分內容是力學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和認知層次,設計如下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並賦予了不同水平的活動要求。如在“小課題”部分,活動由三部分組成:①竹筷與鋼筷夾球比賽;②猜想,沒有摩擦的世界是怎樣的?③討論,如何測量最大靜摩擦力?這其中既有感性的實驗活動內容,讓學生體會竹筷與鋼筷的摩擦力不同;也有理性的發散性討論,鞏固了學生對“留跡法”的理解與運用,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不同層次的實際問題過程中,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感受摩擦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以及“若有若無,方向不定”的特性,從而在對摩擦力的理解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物理學科的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為物理學習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讓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各項知識技能。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在資訊科技時代,資訊科技已經遍及各個領域,它深入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本次研究說明了基於網路環境的高中物理高效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一、強化物理課堂教學的預備性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雖然物理教師會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但是這種預習教學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很多學生沒有做好課前預習的習慣,教師無法瞭解學生是否預習了教師推薦的學習資料;二是教師無法即時瞭解學生的預習成果,不能按照學生的學習層次科學地做好課堂設計;三是教師不能在課前瞭解學生預習的成果,因此必須花費課堂時間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果。事實上,高中物理教師可以應用網路資訊科技克服以上的教學弊端。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電流的磁場》這一節課為例,在開展課堂教學以前,教師可給學生播放奧斯特實驗的影片。該影片上說明將指南針放到直導線附近時,磁針對偏轉,可見該影片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奧斯特實驗的全部過程。當影片播放完畢以後,教師給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以上的影片說明了一個什麼物理現象?該物理現象的規律是什麼?教師要求學生把答案寫在Word文字上,傳送到教師的電子郵箱裡。高中學生一般不喜歡抽象、艱澀的物理文字,卻比較喜歡看直觀的、生動的多媒體影片,因而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喜好發放學習資料。學生觀看了多媒體影片以後,可以應用課外的時間預習相關的物理知識,做教師佈置的物理習題。當學生做完習題以後,教師可即時地得到反饋,瞭解學生當下的學習情況,並採用最佳的教學策略。高中物理教師只有應用高效教學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才能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物理教師應用資訊科技,可引導學生充分地預習,為教師開展高效課堂活動做好準備。

  二、加強物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

  在教學重難點知識時,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會用靜態的PPT教學方法或動態的繪圖法引導學生學習。PPT教學法是指教師給學生看靜態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動態的畫圖法是指教師一邊在黑板上給學生畫圖,一邊給學生講解物理問題。這兩種教學方法都存在不足。PPT教學法的圖片由於是靜態的,它不能動態地展現物理現象,因此不夠直觀;動態繪圖法會耗費較多的教學時間。基於此,應用現代網路資訊科技可突破以上的教學弊端。仍然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電流的磁場》這一節課為例,物理教師要在這節課中為學生講解通電螺線管的磁場,這個環節的教學比較複雜,應用以上的兩種教學方法會出現所說的教學弊端。現在有一名教師應用了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學習,多媒體影片首先展現出螺線管的繞法,又展現出螺線管導電的電路圖。該多媒體生動展現了螺線管通電以後產生的磁場、未通電時磁場斷掉的情況、把螺線管繞組反過來以後磁場的變化……具有聲光效果的多媒體影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直觀且具有動態性的動畫讓學生迅速地理解了這一環節的知識。當多媒體播放到一個段落時,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結合剛才學過的知識,你認為當前螺線管的左邊是S極還是N極?當學生選擇了答案以後,教師可迅速得到反饋,然後引導學生繼續學習相關的知識。這種互動效能調動學生的全身感官器官,促使學生全情投入到學習中。資訊科技具有強化物理教學直觀性的特點,物理教師要了解資訊科技的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應用這一技術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迅速地理解物理知識。

  三、強調物理課堂拓展的專案性

  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教師通常只能為學生布置綜合性的習題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物理知識,而不能應用為學生布置專案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物理知識。這是因為過去網路不夠普及,學生很難找到大量的物理學習資料,所以教師只能為學生布置具有綜合性的習題來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這種物理教學方法效率不高,綜合性不強,不能充分地鍛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能夠透過網路技術找到需要的學習資料,自主地學習物理知識,於是教師的專案任務教學法就擁有了可以實現的基礎。有一名物理教師就在網路環境下引導學生在課後做奧斯特實驗的報告書,學生必須在報告書中詳細地說明實驗的原理、實驗的全部流程、實驗說明的物理現象、該物理現象被應用的範圍,表1為某學生總結的螺線管磁場與條形磁鐵磁場的異同分析。在網路環境下,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的需求蒐集資料、可根據專案任務整合學習的資料、透過分析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識、透過專案任務形成物理知識系統。在網路的環境下,教師可應用為學生布置專案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在做專案任務的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研究物理學科的能力。

  第五篇:高中物理思維型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

  思維型課堂教學提出了三種教學方法,分別為實驗觀察法、已有知識的邏輯展開法、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法,三種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維型課堂教學的主旨是思維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活動,它包含著多種教學方式,如探究性教學、小組討論式教學、研究性教學、發現式教學以及分層式教學,等等。縱觀當前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可見,物理教學內容過於邏輯性和理論化,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比較大,難以提高的學習成績常常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現代化高中物理教學中,充分發揮思維型課堂教學優勢,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應用思維型課堂教學模式時,充分展現多種教學方式的優勢。

  一、運用問題進行教學匯入

  提問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常用的方式之一,提問可以使學生迅速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教學上,也可以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為學生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思維型課堂教學中,先用提問的方式將思維型概念引入課堂,使學生迅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透過分析解決問題,促使思維型物理課堂教學活動順利展開。現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頓運動定律”為例,教師進行提問:“當一顆蘋果掉到你的頭上,你會想到什麼?”在沒有明白教師提問含義之前,很多學生回答“疼”。這時教師對學生的答案也覺得非常好笑,繼續提問學生:“那麼,一顆蘋果砸在大科學家牛頓頭上,他想到了什麼?”學生很快反應過來教師的問題“萬有引力”。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對“萬有引力”這個概念進行闡述:“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律和天體運動的規律統一起來,對以後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第一次解釋了一種基本相互作用的規律,在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上樹立了一座里程碑”。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不可否認的是,萬有引力為人類科學技術進步與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截止到目前,人類天體研究事業已經如火如荼,但我們絕不能忘記這位先驅,他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功臣。在學生對萬有引力和牛頓有了初步瞭解之後,教師利用提問的方式引入本章主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麼?”促使學生繼續深思,從而深入剖析教學內容。由此可見,提問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高中物理中實施思維型課堂教學,需要充分發揮提問教學方式的重要作用,進而為開展思維型課堂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以貼近實際生活的事例開展思維型課堂教學

  知識來源於生活,也用於解決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以貼近生活的事例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引發學生的共鳴,也可以適當降低教學內容的理解難度,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物理思維型課堂教學中,用貼近實際生活的事例進行教學,可以為高中物理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充分的保障。現以“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讓學生用衣服摩擦塑膠尺子,然後用尺子去吸碎紙屑,發現碎紙屑都被吸到尺子上。在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對這種現象進行解釋,進而引入了本章主題“靜電”的概念。然後,要求學生列舉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學生列舉出了非常多的例子,如冬天脫衣服時發出的“噼裡啪啦”聲音,梳頭髮時頭髮粘在梳子上,手碰手時出現的觸電現象,等等,這些現象都是學生生活中所接觸的“靜電”。學生將自己所瞭解的生活案例放到課堂上進行討論,迅速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這對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有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高中物理思維型課堂教學中以貼近實際生活的事例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的共鳴,也可以降低教學內容難度,對提高學生物理學習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總結與反思

  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總結和反思,是課堂教學小結的主要目標,這個過程是幫助學生梳理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和掌握的過程,透過這個環節,可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在高中物理思維型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總結和反思,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以實現高中物理教學目標。依然以“牛頓運動定律”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總結和反思時,採用了思維導圖和提問的方式。首先,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框架,然後由教師根據重點知識內容進行提問,教師提問:“請同學回顧一下,對於本章教學內容“牛頓運動定律”是如何進行探索的呢?”學生根據學習過程回答教師的提問,並提出自己在本章學習中的疑問,由師生交流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為學生創造反思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反思學習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因此,在高中物理思維型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探討思維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然後透過思維型課堂教學,真正實現高中物理教學目標。

  第六篇: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一、加強實驗教學

  這裡所指的實驗絕不僅僅侷限於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和課外小實驗,實驗教學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下;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也可以自備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進行實驗,經常使學生身邊的熟悉的物品做實驗,更有利於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絡非常緊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發。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教材內容,巧妙安排現象明顯、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實驗,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不言而喻。還可以改進實驗教學方式,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或學生演示實驗,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物理知識,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實驗器材,觀察儀器的構造,體會工作原理,分析實驗現象,記錄實驗資料,歸納實驗結論,得出物理規律、原理、公式,體驗物理世界的奧秘,消除對物理知識的神秘感,認識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養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直接興趣和操作興趣,使學生想學、善學、易學、樂學。成立物理實驗小組,開展課外活動,進行小實驗、小製作,搭建學生之間交流、學習、討論問題的平臺,也是發展物理興趣的好形式。

  二、培養組塊思維

  知識組塊既可以是一個知識單元,還可以是一個問題型別或一個問題模式,但更多的情況是知識、方法和經驗的濃縮,它作為一個整體被儲存、提取和應用。要在學生形成知識組塊的基礎上,訓練學生運用組塊思維的習慣:重視基本問題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問題的型別、物理情景以及解法和結論;注意新舊問題的比較和聯想,將新問題轉化為舊問題,將舊問題的結論和方法遷移應用於新問題;解決問題時透過理想模型的構建,訓練快速、正確解決問題並進行組塊思維的習慣。實踐表明,透過物理系列問題的分析,總結出它們的共性,對訓練學生的組塊思維,提高快速解題是有利的。

  三、教學行為多樣

  教學行為有效性的相對性特徵決定了同一行為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不同,單一的教學行為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所以不僅教學行為要多樣化,同一種教學行為的呈現方式也應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當多種教學行為都可以達到教學目標時,教師一般傾向於選擇那些自己熟悉、可控程度高的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因此表現出一種慣性,那些不適應這種條件的學生就成為學校中的“邊緣學習者”。多樣化的教學行為能為有不同需要的學習者提供適合的學習條件,減少“邊緣學習者”出現。由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慣性化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積極性、思維參與水平之間總是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即教師使用某種教學行為學生必然以某種相應的行為去應對,其中各種積極、消極的因素也是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這樣,即使優秀學生所可能達到的最大發展水平也是相對確定的。只有教師改變其教學行為,原來的平衡被打破,師生雙方近乎凝固的創造性才能被啟用。

  四、實施分層教學

  學生個體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對於不同的學生老師有不同的對待方式,也就是在瞭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對於平時學習方法、習慣、成績都好的學生,一般只在具體問題上給與指導,並適當增大訓練難度,提出新問題以保持他們學習物理的持久熱情,如單獨給這批學生布置作業外的“每日一題”,要求儘量用多種方法解題,鼓勵他們創新方法。對於學習態度端正、勤奮,但成績一般的學生,一般側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定期檢查他們的學習筆記,按章進行“好題妙解”例題講解,增強對概念的領悟,以此幫助他們拓寬解題思路。對於智力較好,但隨意性強,學習不努力的學生,著重在學習品質上對他們進行教育、調整,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去負責完成某項任務,以此來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和培養其認真學習、認真做事的態度,如吸收他們參加課外的科技勞動,在實驗課上進行物理實驗的表演等。對於少數學習和表現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的學生,一般採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以維護課堂的良好紀律。

  五、結合生活實踐

  物理學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密切相關,物理學一方面帶動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推動了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以物理教學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自然觀察緊密聯絡。要樹立腦中無物,難以樹理的觀念。善於引導學生觀察與物理有關的生活現象,探索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物理規律。教學中由於問題研究的物件不僅僅侷限於小球,木塊等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多的是採用學生在生活中能輕鬆感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例如曲線運動中的有導彈、鉛球、雨傘上下落的雨滴、水平飛行的飛機空投救助物資、發生形變的跳板彈起的跳起的跳水運動員,受力分析例子中可以列舉加速、勻速、與減速的汽車或電梯,你的心電圖、地震儀的記錄圖、太陽能熱水器等,以此來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勤于思考、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道理的良好習慣,增強將物理規律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總之,有效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學習,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更新教育觀念。根本地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質量,讓更多的學生愛學物理、學好物理,使物理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學習進步的樂園。

  第七篇:高中物理課件製作的實踐與思考

  隨著當前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普及,對現今革新教育教學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試圖以教材理論知識結合課堂實際操作,對中學物理教學中課件製作的現狀進行分析,涵蓋以往固有的物理教學和當代物理教學,對於中學物理課件製作的設計原則與一般流程作出概述,以獲得課件製作存在的優劣勢的相關思考,以此來提高教學實效,並對教學方法加以改進,以達到個性化的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中學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一)固有的物理教學

  在以往固有的物理學科教育當中教師的教學,較多的關注於知識和技能方面,重點教授知識系統的結構和邏輯性;以教師的講授讓學生學習到知識,並以習題練習來對學習的知識進行加深記憶,強化理解所學過的知識。此類教育的優勢在於: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知識體系及知識點,能夠讓學生獲得對於問題的分析能力及計算技能。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教師大多會注重傳遞式的教授和灌輸知識,但是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而複習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大量的做習題練習,因此會形成與生活實際、當代科學技術的脫節;注重最終結果而忽視經過的過程,較少有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學生唯有按照教師的思路學習,創造性思維方式難以得到發展。

  (二)當代物理教學

  伴隨著當前推廣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教學方式,顯示著我國當前教育科技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教育以計算機作為核心形式,使得我國教育匯入了“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及新的活力,提供給學生較好的個人學習環境,可以做到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為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目標給予了有利的幫助。

  (三)當代資訊科技與物理教學的整合

  1.利用當代媒體創設物理教學情境

  物理學作為廣博深奧、具有邏輯思維推理的自然科學,使得較多學生認為難以學好物理,特別是對文科感興趣的女生,其多具有形象思維,對於學習物理大都會產生學習的畏懼心理。因此,提升物理教學的重點在於要將知識抽象化轉變為形象化,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課堂上以多媒體教學的聲音、光譜、色彩、形體、影像、動畫等多元化功能,來創設物理的教學情境,將物理的抽象化概念轉變為生動形象的物理影像,促進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

  2.利用現代媒體輔助物理實驗教學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因為受限於時空等條件和實驗儀器,有部分實驗的成效不佳。倘若應用計算機來進行模擬輔助物理實驗,能夠具備直觀顯示、生動傳神、由小及大、由遠及近、改變時空、動與靜的變動、快與慢的調適、重複播放等諸多功用。

  3.利用現代媒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進行物理課外活動可以較好展示學生的自我特長,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和充分運用。倘若在課外活動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必然會較好促進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夠將學生學習到的微機理論應用在實踐當中。

  二、中學物理課件設計原則

  課件即為特定知識內容的教學應用軟體,是由教師或教學設計者按照教學需要達到的既定目標,教學任務編制的程式。教學課件的兩大基本特性即是教學特性和軟體特性,課件設計應立足於自我的客觀特性來開展。教學課件的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一)實效性原則

  在教學軟體的設計與製作之前,需要客觀地思考在教學時所運用課件,是否可以促進學生較好地掌握和理解相關的知識,使用課件的效果如何?其判定的標準為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促進作用。課件的製作與應用,應該選準最佳的用途和用途時機,必須具備實用性。

  (二)啟發性原則

  應用課件的目的即為革新以往固有的以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倘若使用教學應用課件,則教師儘量少講課與不講課,但是課件的製作必須要能夠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所以,在課件的製作與應用時,需要較好的考慮到教學目標的實現,適當的對教學材料進行取捨,並讓保留的材料自身具備啟示性,可以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

  (三)深刻性原則

  課件設計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性研究,掌握教材的關鍵點、重點及難點,考慮怎樣應用課件來處理此類重點問題,顯示出課件的實效性。

  (四)正確性原則

  課件是直接服務於教學目的所用的,需要在製作與應用課件時做到正確無誤。製作課件應達到:1.內容正確。2.合理製作。3.適合教育學及心理學的原理及客觀規律。總之,在物理教學當中合理應用多媒體課件能夠促進教學方式的較大提升,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但在應用當中也不可完全否定以往固有的教學模式,要使二者相輔相成,方可使物理教學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

  第八篇:高中物理課件製作實踐與思考

  伴隨著當前新興資訊科技時代的來臨,以及網際網路技術高速發展的趨勢,使得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在學校內也相應地出現了深遠的新型變化,資訊科技為各學科的教學開啟了全新的世界,當代教育科學技術以資訊科技為其發展核心,能夠對於教與學的資訊傳播程序進行最佳化。變新以往固有的教育模式,以幫助確立當前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廣博的教育資源能夠給予素質教育發展所需要的空間,多元化及直觀化的教學方式也對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

  一、製作課件的流程

  (一)選題

  一般而言課件是教師為教學而使用的,應選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正好也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如綜合媒體功能,互動特點等。選題的同時,還需要對教學課件製作和實施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和確定,並對學校的資源條件進行分析,需要涵蓋學校當前具備的軟體和硬體。通常而言,課題只要具備下列特點,才可適用於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來講授:

  1.教材詮釋的是生動具體的物理事物或是產生的物理變化過程,但是教材只是文字表述和平面的圖片。例如高中物理教材的《曲線運動》,涉及到平拋運動的分解或速度變化程序的知識點。

  2.教材知識點較為抽象化,難以被學生所理解。例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機械波與電磁波》,以多媒體對處於動態的聲波傳導定律來進行展示。

  3.教材的知識點在生活當中不能夠實際看到,因為涉及到多維空間。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電磁感應》,即為磁場和電場此類不可見的物理現象,而且判別定律還涉及到三維空間。

  (二)指令碼的設計與編撰

  指令碼設計是製作教學課件的關鍵點,需要選擇教學知識點,分佈結構的構造,人機介面的形式,畫外音文字的撰寫,背景音樂的形式等作為認真細緻的思考和周詳的佈置。在多媒體教學課件指令碼編撰中,教師不但要全面認知多媒體計算機的卓越表現力,以此來提煉出完美的可行性企劃案,又需要對教學目的和教學腹案具有全面的瞭解,熟知學生這一教學目標人群的學習心理特點。指令碼的創作一般按照兩步進行,首先是創作文字稿本,也即為創作A類指令碼。由教師來編撰文字稿本,編撰時,需要依據教學知識點的關聯性聯絡和與教學物件的學習特點,對於相關的畫外音和影像的素材劃分出主從,合理地佈置,改善教學知識點。其次為編輯稿本的編撰(B類指令碼),編輯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礎上創作的,要形象具體地設計出每一個頁面,此即為教學軟體製作的直接基礎。

  (三)素材準備

  “多媒體素材”即為多媒體教學課件中,應用到的各類視聽材料,也即為多媒體課件中,用來表述一定思想意識的各類元素,涵蓋圖案、動畫、影象、文字和聲音等。

  (四)製作合成

  製作合成是多媒體課件關鍵的環節,中心任務是按照指令碼的需求及目的來設定教學課程,編輯各類多媒體素材,製作成影像唯美,視聽效果一流,操作便利,互動性強的教學課件。(五)測評和評價製作課件結束後,要經歷多次測試、評價、改進的過程,以對課件的質量進行確保。完成每個階段後,也需要有評價和改進的這一必要階段。

  二、課件製作的思考

  (一)主與次

  在運用CAI作為物理教學時,應該首先對於主次的關係處理好,必須認知到教師依然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CAI只是起輔助作用,用來打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讓教學更加形象具體,生動有趣,促進教學效率。雖然其在部分地方具有較多的優越性,但也應該看到,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不但要教授知識,同時還需要較多情感互動及世界觀的構建。此為CAI不能做到的,並且CAI對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及應對變化的教學能力都不具備。因此應該區分出主次從屬的關係。

  (二)虛與實

  當前,在物理教學中的CAI應用,較多是作為模擬化教學(物理實驗的模擬),此即需要較好的對虛擬與現實的關係進行處理。用計算機來虛擬物理實驗,有助於實驗的明晰講授和深入剖析,可是其畢竟是人為設計與製作的,一方面學生不能認知到以往的人們在各類實驗設計中所顯現的物理理念的成就,另一方面,會使學生形成疑問: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此就會和物理教學的要求相背離,不利於素質教育的推進。所以,在進行CAI教學時,必須要努力培養學生自我動手實驗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獲得親身的體驗。

  (三)容量與效益

  CAI教學和常規教學相比較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區別,即為能夠在一節課的授課之時進行多個演示實驗,教學內容完成較多,增加了課堂授課量,提升教學的效率。此為其一大優點,但應該處理好容量與效益的關係。當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對於新知識的學習,新事物的接受,人們通常都需用一個階段的時間來適應,不可能立即接受,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也同樣會如此。教學內容的大容量講授,一定會形成不求甚解,如此就難以獲得學習的高效率,只會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選擇和設計多媒體課件需要顧及到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將抽象思維最大化地轉變成形象具體。同時,適當掌控時機,梳理和固有教學方式之間的關聯性,有效規避在課堂上濫用多媒體課件。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突出其主導性,而多媒體課件只是作為輔助教具來進行應用。教師需要用心進行設計製作、開發具有創意性的物理演示實驗,讓各類教學裝置及現代化教學輔助方式可以較好地顯示出自身的效用,方可有效地提升物理教學的質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