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分類教學應用研究論文

高職教育分類教學應用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以分類教學為研究物件,在闡述分類教學實施的前提條件、指導思想與指導原則後,從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班與定位、針對不同學生擬定不同的教學方法與考試考核手段的改革與實施等角度闡述了在高職院校中實施分類教學可採用的具體模式及應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高職教育 個體差異 分類教學 因材施教

  當前高職院校生源大體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高中類學生,第二類為中職類學生,他們的基礎理論知識程度不同,相關專業理論及實踐技能水平也有一定的差異。高職生源的文化基礎水平和知識結構呈現出的多樣性和層次性,要求高職院校在學生入校後必須實施分類教學。分類教學是根據學生的理論基礎,針對他們的學習願望、學習特點及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崗位等進行有側重培訓的教學模式。高等職業院校探索分類教學改革策略,建立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有利於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一、分類教學的指導思想與指導原則

  (一)分類教學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分類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即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教學設計圍繞學生特點展開,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掌握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依照學生的特徵和差異,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

  (二)分類教學的指導原則

  1、尊重差異原則

  學生在性格、氣質、智力等發展水平上有著個體差異,在學習習慣、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實施分類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針對個體差異,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2、求同存異原則

  分類教學既承認學生個體在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個性特徵等方面的差別性,又承認學生作為一個整體的同一性。在教學中,既要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避免“一刀切”;又要看到部分學生間的共同點,要以共同點作為某類學生之間聯合的契合點,實現共同提升和發展。

  3、評估為先原則

  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實施分類教學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分類”。要做好分類教學,首先要做好評估工作。評估時要把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調查研究放在首位,用科學的評估方法準確地反映出學生個體差異的水平,並進行統計、歸類、整理,為分類提供參考依據和標準。

  二、實施分類教學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

  1、學生特點分明、差異化明顯

  實施分類教學的高職學院必須由具有明顯差異的學生構成,這些學生存在著性格、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同時在整體知識水平、思維水平、學習態度等方面也都有明顯差別。

  2、師資力量雄厚,教師素質較高

  實施分類教學,要求開設課程數量較多、涉及的學科型別也是紛繁複雜的,雄厚的師資力量是高職院校分類教學模式順利實施的保障。

  分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在分類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型別的學生,精心設計更適應某一類學生的教學活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不同的教學重點。分類教學要求教師付出比正常教學更多的勞動。教師需要針對不同類別學生的知識水平、今後發展方向等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並據此擬定教學大綱,選用適宜難度的教材,準備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相關資料,分別設計相應的課堂活動,在教學內容的難度、廣度等方面適應不同型別學生的學習水平、需求。 三、分類教學的具體模式

  (一)對學生進行合理分類與定位

  由於高職學生的實際情形千差萬別,因此、學院應結合學生心理需求、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對學生進行合理分類及定位,為其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未來職業發展走向與通道。筆者認為可將學生分為管理型、技術研究型、技能型等不同型別的學生。其中管理型人才需要具備全面的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不僅需要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基本知識、理論與技能,還應有長遠的發展目標、具有較強的領導能力、將來既可以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也可直接在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工作,並在獲得鍛鍊後逐步走向管理崗位;技術研究型人才則在掌握、與本專業相適應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的同時,還需掌握相應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熱衷鑽研的個性,將來成為企業中的技術骨幹;技能型人才需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具有非常熟練的生產技術操作能力、一定的現場技術指導能力和組織能力,將來成為企業中基層工作人員的中堅力量。對學生合理分類與定位既是出於提高教學效果和辦學效率的需要,也是分類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

  (二)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型別的培養方案

  分類教學要求教學團隊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設計不同的培養方案,以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高職教育提倡能力優先,以發展、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為主線去開展理論知識教學和具體實踐活動,為此對於管理型人才班級的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技術研究型人才的班級注重創新能力、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觀察力的培養;而對於技能型人才班級的教學應注重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培養方案中課程群的建設應著重從上述能力的培養加以設計。

  無論哪一類學生,都應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所以公共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是所有學生必學的共同課程。在課程講授時老師不以知識點群的多少作為分類定位,而是在不減少知識點的前提下,以知識點的難度和深度作為分類內容的區分度。

  對於專業課程的學習,教學培養方案應針對不同型別的學生設計不同體系的課程。如對於管理型人才班級、在對專業基礎課程做全面性瞭解的同時,加強理論基礎培養,多開設一些其將來極有可能應用到的一些如數理統計、經濟管理類的課程等,同時深化課程內容,強化學生管理能力的訓練,完善管理思維。對於技術研究型人才班級,則在傳授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強化本專業必修的所有技術方面的課程,同時與管理類學生相類似,注重對這些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力爭在校期間即培養出學生勤于思考、努力鑽研技術的品質特性。對於技能型人才班級,則主要強化實踐教學,加大實訓課程在總課時中的比重,鍛鍊其動手操作動力,爭取在學生走出校門時掌握該專業及崗位所必需的技能,在走向崗位時即可將所學熟練運用於實際工作中。

  (三)針對不同學生採用不同的、更具有創新性質的教學組織模式與教學方式

  分類教學的順利實施,需要創新教學組織模式,改革教學方法。

  對於管理型人才及技術研究型人才班級的教學,要著眼於學生學習能力和今後的職業可持續發展。為此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問題情境、使教學內容問題化,組織學生訪問、考察,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教學中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儘量要求學生完成;課內外所佈置的各項學習內容與開展的各項活動應成為整體教學活動的延伸、拓展,成為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起到引導者、諮詢者的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和協作者。教學時、針對管理走向型學生的需求,教師需進一步補充新內容,同時多介紹一些管理方面的案例。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針對技術研究型人才的學生,可開設專題講座、專題研究、綜合研討會,聘請本校教師、知名學者、業內專家開設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各型別講座、研究,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研討,還可根據專業特色,設計一些綜合實際問題,以論文研討、案例解析等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使該類學生不僅具有熟練的操作和運用能力,而且學識上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真正成為行業需要的.複合型技術研究人才。

  對於技能型人才的教學,宜採用“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各種活動要求學生動起來,實際操作演練所學技能。由於各專業要求學生掌握同一專業中的不同技能型別,針對這種問題,可採用“交叉迴圈制小組化”教學,即將每個班級分成幾個小組、教師分別指導,每個小組配備一個專業教室、一套實踐裝置設施以及相應的輔助教學裝置,學生在幾個平行模組中交叉迴圈進行強化訓練,掌握學習各單元的知識及技能,必要時還可實施情景模擬活動,要求學生分別承擔某專業實際執行過程中的各項工作,讓學生體驗實際在崗工作的情境,培養學生資訊收集和處理、語言交流、與人合作、服務意識、經營管理等方面綜合能力。同時、為強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學校可透過各種技能比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縮短學習與就業間的距離。

  此外、根據不同型別學生的各項需求,還可開設分層次的選修課程。如針對管理型人才學生可開設拓寬類選修課,以介紹綜合性的基礎科學、行業內最新的文化、發展動向,或者開設興趣類選修課,這類選修課涉及不同學科領域,主要目的在於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在專業外其他領域的特長。針對技術研究及技能型人才,可以開設分型別專業選修課,課程內容與必修課課程相輔相成,以強化此類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

  (四)分類教學模式下的考核方式

  良好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助於多型別合格人才的培養,分類教學模式要求高職院校建立起多元化的考評體系,對學生實行定量記分與定性評價並重、理論知識測試與技能特長考核並舉,以達到不同考核適應不同型別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各種知識與技能,適應不同市場的人力資源需求。分類教學模式下的考核體系要在考核主體變化的前提下,對考核的形式、考核的標準等予以創新。

  1、設計多種考核標準

  (1)統一標準的考核:對於各類學生都必須掌握的通識課程與基礎課程,可設計統一標準的考核方式,考核所有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和知識點。

  (2)差異標準的考核:對不同程度、不同型別的學生設計不同標準的考核,這種考核適用於一些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專業課程。但在問題型別、問題難度、問題設計等方面需形成差異,以適應不同型別學生學習需求與就業要求。

  (3)轉換性考核:針對不同型別學生在各方面特長不同的特點,可採取用學生某方面特長成績轉換某些薄弱課程成績的方式,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不同特長的高技能人才。

  2、設計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1)書面性考核:除傳統的書面試卷考試外,還可採取論文、讀書筆記、案例分析報告、社會調查等書面形式的考核。前者注重對學生基本知識掌握的考察,比較適合所有學生基礎課程的考試,後者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因此比較適用於管理型人才實施。

  (2)研究性考核:教師可透過佈置技術類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進行技術攻關,並根據攻關效果及進展給予評分,這種方法能夠融學於考,激發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因此比較適用於技術研究型人才。

  (3)展示性考核:學生透過學習成果的展示,提高交流能力、實操能力。適用於技能型人才的考核。

  (4)過程性考核: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成績進行綜合考核:課堂筆記整理、課堂討論、作業成績、活動課題成績、展示學習成果成績等,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養成,適用於所有型別學生的考核。

  總而言之,分類教學模式下的考核必須為教學目標服務,無論採取哪種考核方式,其目的都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分類教學不是為分類而分類,分類教學仍然必須貫徹執行“成才教育”的新思路,使廣大學生在“職業教育”這個平臺上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將個體文化基礎水平和知識結構的差異轉化為專業技能、專業方向的側重點的區別以及專業特長的不同,而其“實用型高階技術人才”的本質特性不能有任何的改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