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教育論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教育論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改進教師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與方式。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在理論思辨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應遵守的相關原則,初步建構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並提出評價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指標

  隨著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不斷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已成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由於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新興教育實踐活動,如何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如何評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的評價標準,探討評價方法,對於指導我國當前中小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制定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一堂課的高效與低效,往往需要透過一些可以觀察的外顯指標來進行。但是這些指標的確定需要依據不同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而定。心理健康教育課因其關注學生心理素質的培育和心理適應指導而具有獨特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更關注課堂的訓練活動和學生的情感體驗、反思內化等,因此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評價指標需要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一)目標指向心理品質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積極心理學思潮,改變了心理學對消極心理因素關注的局面,轉而關注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從診斷、治療轉向發展和預防。積極心理學認為培養人的善端和積極品質比查漏補缺式的心理諮詢更能有效預防心理困擾,倡導關注個體的積極情緒和情感(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積極的人格特質(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以及創造力等。《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也將當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定位於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轉變消極心理學主導的局面,轉而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目標指向培養和塑造學生積極的情緒情感,讓學生更快樂地學習和生活,提高其主觀幸福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

  (二)內容著眼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課程評價指標內容的選擇與設定必須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學生的發展任務為切入點,關注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按照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觀點,個體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一定的發展任務和要求,完成發展任務則能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否則就會影響個體的發展。由於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存在著兩面性——積極和消極,那麼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就必然存在困惑,倘若走向消極一面過多則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必須著眼於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引導上。

  (三)過程關注心理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的過程,要使個體的心靈得到教化就必須敞開心扉,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一個心理交流的平臺,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分享自我的興趣和動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心理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心理自我的反省,反思自我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和問題,是否缺失某種積極心理品質;引導學生進行與同伴的交流,探討處理心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引導學生與教師分享自我的成長困惑和疑問,分享、傳遞心理健康維護的相關技巧,對學生的心理發展進行引導。

  (四)小結強調體驗內化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的實際效果取決於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和感悟的程度。任何“說教者”“灌輸者”僅僅告訴學生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而不顧學生的自我體驗,都將導致事倍功半。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最終要靠學生的體驗內化,課堂中的訓練教育活動都必須依賴於學生自我反思,將所有外在於自我的心理技能、知識內化吸收,並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及內涵

  (一)構建的指標體系

  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需要一個具體、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心理健康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一樣存在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個元素,不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內容不是知識而是策略和方法,並且主要是透過活動來體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評價須從教師、教學、學生三個核心元素著手。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見下表。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解讀

  1.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可以從教師的基本素質和心理教育能力兩個方面來考察。心理教師的基本素質評價著重考察教姿教態、教學理念,心理教育能力從增進諮詢效果的兩個必要因素——共情體驗和積極關注的能力兩個方面考察。

  (1)教姿教態。教姿教態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對自己言語資訊和非言語資訊的管理和利用。教師展現的態度,是比教學方法更重要、更能影響教育效果的因素。課堂教學評價需要關注教師語言是否真正做到了親切、自然、大方,肢體動作是否恰當。其觀測指標包括:言語的自然大方,平易近人,透露關懷而不顯威嚴;表情自然、親切,不生硬;肢體動作自然大方,能恰到好處地對學生的反應進行反饋。

  (2)教學理念。不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導致中小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兩大任務在於對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及潛能的開發。所以對教師的教學理念的考察應著重於教師是否將心理困惑的消解與心理品質的培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活動性決定了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旨在為學生提供心理資源,營造氣氛,讓學生自主決定其心理的發展。對於教師教學理念的評價需考察教師是否拋棄了傳統的權威角色,及在課堂中主導、支配課程的時間和程度。其觀測指標包括:是否對學生的積極和消極行為同等關注,而不偏向一種行為;學生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各自支配時間的比例;教師是否發揮了“助推器”的作用,是否對學生的發展給予了無私的幫助,是否鼓勵學生積極糾正問題、發展品質等。

  (3)共情體驗。共情是指教師暫時放棄自己成熟的理性,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體驗學生的感受,理解學生的世界,分享學生的喜怒哀樂。對教師共情體驗能力的考察要看教師是否能儘快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能否體驗到學生的情感,是否成為了一個“知心教師”。其觀測指標包括:耐心傾聽學生;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站在學生的立場,感受學生的內心,與學生同喜同樂融為一體,同時不失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做好一個解釋者,能與學生交換和交流意見;能進行適當的自我暴露,促進學生的發展等。

  (4)積極關注。積極關注是指教師無條件地接納學生作為一個主體所擁有的情感、行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應避免出現兩類偏差:其一是關注個別化傾向,只關注少數甚至個別學生。其二是關注點的偏差——只關注學生的不良行為。對於學生群體,教師應關注課堂中每一位學生的反應,對每一位學生的活動進行積極的反饋;對於學生個體,教師在關注學生不良的行為、情感時也要關注他們積極的情緒、行為及品質。關注層面也有深淺,教師的關注不應該侷限於表面,需要深入學生內心,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及感受並給予積極的肯定支援和幫助,無時不刻不體現著無條件的溫情,體現著對學生的尊重與關心。其觀測指標包括:關注的廣度,關注了班級上所有的學生而不是隻針對個別學生;關注學生的積極和消極行為而不存在偏頗;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不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無建設性的消極批評。關注的深度,深入學生的內心,向學生傳達出無私的溫情,處處體現著關愛,而不是流於表面的敷衍塞責。

        2.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教學過程評價

  (1)教學目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主要目標分為兩個:積極適應與主動發展。從較高層面來說,需要考察教師是否以適應和發展為主要目標,是否按照學生髮展的年齡特徵及心理需要制定活動目標;從較低層面來說,考察教師是否能夠準確、清晰地理解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沒有偏離出適應或者發展的目的。其觀測指標包括:教師是否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來制定課堂適應性和發展性教學目標;實際教學是否以促進學生適應生活、學習、生理變化、人際交往,發展智慧、個性、社會性、創造性等為目標;教學目標是否細化、具體且有操作性;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以既定的教學目標為主,嚴格執行教學目標的同時關注生成性目標;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等。

  (2)教學材料。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教學材料必須適應教學目標,兩者不出現衝突或脫節。建構主義課程觀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活動內容必須“迴歸生活世界”,這就要求教學材料要來自生活,活動內容必須新穎、有趣,否則會影響學生的參與度。其觀測指標包括: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適應情況;教學內容、材料是否具有科學性且有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內容是否來源於學生的生活,是否新穎、有趣,具有吸引力;教學內容是否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符合,是否易於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內容的組織是否具有條理性,層次分明,層層深入。

  (3)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流暢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課程內容、目標、教學方法的切合度,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良好體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過渡順暢、自然,水到渠成,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教學過程的邏輯性體現出一個教師對課堂內容理解的程度,缺少邏輯性的課堂顯得雜亂無章,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也從側面反映出教學準備時間不夠。對於活動過程的考察可以從活動的銜接是否環環相扣、邏輯是否嚴密、是否做到了層層遞進入手。其觀測指標包括: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層層深入;教學過程是否存在過度牽強、生硬的問題;教學過程是否具有邏輯性,條理清晰。

  (4)教學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由於其學科的特殊性,教師應注意活動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教學原則等相適應,尤其要控制講授法在課堂中所佔的比例。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載體,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心理劇、角色扮演、心理遊戲、行為訓練等。在選擇具體活動形式時必須注意方式方法的適切性。其觀測指標包括:活動時間與理論講授時間所佔的比例,是否促進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教學方法、手段的多樣性,是否能恰當選擇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且與教學內容做到了最好的適應。

  (5)課堂氛圍。學生在自由、民主、有安全感的課堂氣氛中更容易表現真實自我。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自由、民主的氣氛。學生能在民主的課堂裡自由自在地探索,任何正確適當的學習行為都不會受到批評,課堂是安全、相對無拘束的,學生擁有發言權和一定的決定權。良好課堂氣氛的創設有利於學生的參與體驗。課堂氛圍的觀測指標包括:教師是否融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課堂是否是安全、民主、自由的;學生能否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師生關係是否融洽,學生是否足夠信任教師等。

  3.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學生表現的評價

  受到建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一味強調認知目標達成的觀念逐漸轉變成關注認知、情感等多方面的目標,關注終極認知目標的同時也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同樣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參與度。

  (1)行為參與。學生的行為參與是對教師教學的直接評價。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充分發揮主動性、自覺性、創造性和想象力,主動支配和調節自己的活動,只有達到這種狀態,教師的預設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從學生的行為參與評價教學,就必須考察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參與面、參與程度等。其觀測指標包括:參與面,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了課堂教學活動,表現出多大的興趣;參與度,學生多大程度上積極投入到班級活動中,是否能夠完全跟著教師的教學過程步步深入。

  (2)情感體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心理體驗”,在活動中產生心靈的觸動或震撼,使學生的學習超越認知,深入情感。學生體驗的充分性、豐富性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在課堂中學生能否感受到心靈的碰撞,能否產生情感的震撼;能否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思;能否對教師預設的教學內容有深刻而豐富的體驗等,都是教學評價需要考察的。其觀測指標包括:學生是否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教師所創設的心理環境;是否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否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3)認知改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須關注透過教學或透過活動學生在認知層面的發展和改變。即教師在結束課程後,學生在認知上是否能去除自己的非理性想法,進而接受理性的觀念。其觀測指標包括: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在課堂中反思過自我的不良認知;是否去除了與課堂主題相關的不合理信念;掌握了多少發展積極品質的技巧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評價指標體系實施的注意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需經歷資訊的蒐集、整理、處理、價值判斷四個過程,期間要避免出現目標偏差和結果偏差,力求做到評價結果的準確、客觀。在評價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以改善學生心理狀況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目標

  儘管課堂評價的直接目的在於對教師的教學有效性、勝任力等方面的評估,但評價的最終目的是透過改進教學最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在實際的評價中要注意教師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發展,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需要圍繞此目標展開。

  (二)評價方式方法、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客觀性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評價要儘可能避免主觀偏差。任何評價工具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和侷限性,任何評價主體都具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主觀能動性,單一方法和單一主體往往易導致評價的片面性。因此在課堂評價中需要結合多種評價方法由多個評價主體參與,如學生、家長、學校領導、教師同行、教師本人都應該是評價的主體,此外還應注意多個評價主體之間的合作評價。

  (三)評價資訊內容收集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按照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師課堂中的表現進行收集需要體現操作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為收集資訊提供了方向和指標,資訊的收集須嚴格按照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而不得隨意改變。然而評價指標體系不可能包羅永珍、面面俱到,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要注意靈活性和變通。

  (四)將評價的甄別、監督與指導、激勵功能相結合

  過於注重量化評價將使整個評價過程缺少指導、激勵、人文關懷;過於注重質性評價將弱化評價的甄別、監督功能。因此,評價要結合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不能有所偏向,充分發揮評價的甄別、監督、指導和激勵功能。

  注:本研究系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級課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勝任力調查》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英.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2]劉華山.關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標準的思考[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334(5):36~37.

  [3]高亞兵.從師源性心理障礙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3,277(2): 70~7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