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環境下資料庫及應用課程教學模式選擇與實踐論文

網路環境下資料庫及應用課程教學模式選擇與實踐論文

  摘要:根據資料庫及應用課程教學現狀和課程特點,在網路環境下選擇“專案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整個教學圍繞三個資料庫專案以完成任務的形式展開,教學過程中透過師生互動,達到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目的,使學生在專案資料庫設計和實現過程中掌握資料庫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關鍵詞:高職 資料庫 專案導向 任務驅動 教學模式

  資料庫技術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重要分支,是資料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幾乎所有應用系統都需要資料庫的支援。“資料庫及應用”課程是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學習資料庫技術的一門職業技術課程,它擔負著為企業培養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資料庫設計、資料庫應用、資料庫管理及維護能力的高等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在網路環境下的各種教學模式的應用也得到發展。網路教學以其資源豐富、共享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在資料庫及應用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網路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是擺在我們每個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資料庫及應用課程通常採用“教師講授——教師操作演示——學生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此教學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①學生不能靈活運用知識。教師在講授舉例時,是根據所講的內容來舉一些例子,例子涉及的內容範圍較廣且零亂,學生學到的只是一個一個的知識點,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所以,學生不能融會貫通、靈活地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

  ②沒有充分發揮網路優勢。在教學中雖然引入了計算機網路,但主要是用於演示型的輔助教學。

  ③教學的基本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在此模式下,課堂完全由教師主宰,學生只是被灌輸知識的物件,學生的任務就是消化、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思維。

  二、“專案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資料庫及應用”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透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在此課程的教學中採用了“專案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收到了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專案導向、任務驅動”模式是以真實的專案作為整個教學的主線,將專案中的典型性工作任務提取出來,將工作任務合理有序化後,對每一項工作任務分析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將理論知識分散到專案的任務中。教師的教學始終圍繞著專案展開,以任務為驅動,逐級深化,構成一個由淺入深的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有機結合的體系。學生的知識學習緊扣任務要求,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來提高學生的主動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具體實施

  1.專案的選擇。實施“專案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專案的選擇是成功的關鍵。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程選擇“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和一個自選資料庫專案作為教學專案。一個用於教師示範講解,即示範專案,另一個用於學生實訓操作,即實訓專案,第三個用於學生實習訓練,即實戰專案。在選取專案時,主要從這樣二個方面考慮:一是所選擇的專案既要與書本知識緊密結合,又要有一定的探索空間。二是所選的專案要以學生為本,選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貼近實際生活的專案,這樣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收,可以減小學生學習的難度和壓力。

  2.任務的設計。本課程將專案分成4個學習情境,即資料庫設計、資料庫實現、資料庫應用、資料庫管理和維護。每一個學習情境就是一個獨立的工作任務,再將每一個工作任務分解成若干個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的設計應遵循如下原則:

  (1)緊扣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中應達到的學習標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實施的。所以,在設計任務時要緊扣教學目標,使得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能達到教學目標。

  (2)貼近實際生活。任務的設計應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用生活情境來激發興趣,使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

  (3)精心設計情境。“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上,學生並不是對所有的問題都感興趣,只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留有探索空間。任務設計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5)強調綜合性。任務的編排不能僅限於某個知識點,要具有綜合性,便於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於主要知識點要在不同的任務中多次反覆出現,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識、運用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

  3.教學內容的整合、序化。以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在選取課程內容時,實行“理論夠用,注重實踐”的方針,既注意基礎理論的講解,以給後續課程的教學提供便利,同時也重點針對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來合理選取、組織教學內容。

  4.教學的組織。本課程所有的教學都安排在一體化實訓室進行,學生人手一臺計算機,實施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在教學中以真實的資料庫專案貫穿整個教學全過程,課程內容的安排圍繞專案中任務的完成而展開。在課程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實施的.是示範專案,這是一個貫穿整個教學全過程的專案;實訓專案安排在示範專案每個學習情境完成後同步實施;實戰專案安排在前二個專案學習結束後與資料庫應用系統前臺實現語言相結合進行實施。具體進行教學組織時,每個任務按照:任務描述-任務分析-方案設計-方案實施-知識小結-拓展思考六步教學法進行實施。

  示範專案以“學生成績管理系統”資料庫專案為主線,以完成專案開發的典型工作任務為中心,教師將所要講解的知識融入到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任務完成過程就是工作過程,也是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過程。

  實訓專案以“圖書管理系統”資料庫專案為主線進行的,實訓專案的知識點與示範專案基本對應,從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加強學生對不同資料庫應用系統的認識與應用能力。

  實戰專案主要是與資料庫應用系統開發前臺語言課程進行整合學習的一個專案(如與面向物件程式設計課程整合),具體的專案內容是由學生自主選擇,所有的專案規劃及工作任務的劃分均由學生自己完成。實戰專案主要是為了開闊學生的思路、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一個綜合專案的開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5.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程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專案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法、三結合教學法、小組討論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等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個資料庫專案因教學目標、教學特點不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示範專案,主要採用“三結合”教學法。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學生邊觀摩思考,邊動手實踐——教、學、做一體,學習的過程即是實踐的過程,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融合;實訓專案,主要採用引導文教學法。透過為學生提供詳細的引導文,並採用教師輔導的方式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實戰專案主要採用專案教學法,將資料庫開發專案交給學生,由學生在沒有教師輔助、沒有現成的參考資料的前提下獨立完成專案的設計和實現。

  6.網路平臺的利用。教學中,除了可以利用學院圖書館的書籍與資料作為擴充性資料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路平臺為教學服務。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透過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能有效地控制教學的各個環節,如教師進行任務佈置、演示;組織分組討論;學生提交完成的任務等,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2)利用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中使用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圖、文、聲、像將一些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使課堂形式豐富多彩,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3)使用網路通訊工具。透過電子郵件、QQ等網路通訊工具,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廣泛,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

  (4)建立網路學習資源庫。建立一個本課程的網路學習資源庫,它包括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實訓指導,課程影片動畫、疑難問題查詢、案例庫、試題庫和網路課程資料等。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7.教學評價。課程考核作為課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實施“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採取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技術知識評價和實踐技能評價相結合。知識方面成績佔30%,成績來自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對資料庫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技能方面成績佔50%,成績來自學生平時的上機操作考核和完成實訓、實戰專案的質量,主要考查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素質方面佔20%,成績來自實訓和實戰專案的完成情況,主要考查學生資料庫設計應用能力、收集整理資料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

  四、結束語

  採用“專案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資料庫教學,教學過程中以真實的資料庫專案為導向,在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驅動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交流的意識,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靜.“專案驅動”教學法在SQL Server資料庫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0(4).

  [2]裴大容.高職《資料庫原理與應用》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福建電腦,2010,(7).

  [3]張紅.網路環境下“任務驅動”教學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4,(6).

  [4]梁小曉.高職基於工作過程導向的《SQL Server資料庫》教學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9,(10).

最近訪問